千萬注意:念咒種類越多就越難如願!

嘎瑪仁波切 開示

問:請問上師所念的咒語種類越多就越難如願,是這樣嗎?

答:大部分的情況是這樣的。因為密法裡講“修一法能修成千萬法,修千百萬法難修成一法。修一法並不是只能修阿彌陀佛或者蓮花生大士,它的意義是修持獨立的法門。在我修習和傳授的傳承體系中,皈依時教授弟子修蓮花生大師,本尊是修金剛薩埵佛,金剛薩埵的修持之後,開始修持空行法門(大部分修金剛瑜伽母或者度母)。這種修行脈絡是可以的。

咒語的種類念的多少不太重要,為何而念是關鍵。咒語有很多啊!《大藏經》副本中的《咒集》,收集了整整兩厚本的咒語,並在註解裡註明了持誦此咒的受用與功德。問題是誰能受持念誦如此之多的咒語呢?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普遍的需要也就是三兩個而已。智慧不夠念誦文殊心咒;自覺業障深重則需要受持金剛薩埵百字明;濁世之中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我們需要排除很多天災人禍對我們的加害,因此需要念誦蓮師心咒,得到蓮花生大士的加持使心靈更加強大。這都是一輩子需要受持念誦的咒語。在身體病患的時候念誦藥師佛心咒其他的殊勝咒語就要依據你的修行時間來選擇性的受持念誦了。不能簡單的去判定念誦很多咒語就難以成就或難以如願。

(來源:解惑之智)

 

附錄:

問:請問功德變億咒是否真實?網傳有很多版本,請上師開示。

答:在藏傳佛教中有這樣的說法,初八、初十、十五這些特殊的日子念經持咒,亦或是上弦月、下弦月念誦咒語會有特殊的能量變成上億的功德。我們從小深信不疑,覺得是可能的。變成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所有藏傳佛教的信徒都相信初八、初十、十五這些特殊的日子,念經會有上億的功德,如果大家在當天都很精進念的話,確實會累計過億的持誦總量。這就如同有這麼多相信它的人一起共修一樣,每一個人都會得到一個億的功德。一句念誦靠一個人的力量變成一個億的功德是否有真實性,就無從得知了。但我們相信大家共同共修的力量會讓每個人都獲得同等量的功德。

(來源:解惑之智)


慧律法師推薦的咒語,此生必修!

慧律法師講過的咒語,不計其數。但唯獨有幾個咒語,無論師父走到哪裏,他都再三勸導大衆,一定要誦持。因爲這幾個咒的功德利益,實在太大了!

1、大悲咒,往生咒我們除了唸佛以外,一定要誦大悲咒,大悲咒是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成道的根本。可以這樣說:古來的高僧大德,沒有一位不持大悲咒的。爲什麼?經典裏面講,持大悲咒五遍,即能滅五逆十惡罪,消災解厄;持十萬八千遍,臨命終時,十方一切諸佛國土都現前,隨願往生。
所以這個咒語的力量是不得了。因此,大悲咒要列爲最重要的功課,每天誦七遍,十四遍或二十一遍,或四十九遍更好。持大悲咒,再加上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十拿九穩。
除此之外,如果你能念往生咒三十萬遍,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經典裏記載得很清楚。
那麼,往生咒比較短,每天都要念三百二十四遍(一串念珠一零八,乘以三),要記數哦,若不計數你會懈怠。

2、楞嚴咒,我勸導諸位,楞嚴咒你一定要誦。《楞嚴經》講的,如果你犯過四重罪、八重罪根本大戒,或者你犯過十惡罪,若念一遍楞嚴咒,猶如猛風吹巨沙,就完全清淨。
就算你沒有犯到重戒,也沒有犯到五逆十惡罪,誦楞嚴咒,也會有無量的金剛護法護持你。
但是要念那個「五會楞嚴咒」哦,不是念那個簡單的咒心,如果唸咒心的話,要念一百零八遍。

3、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還有一個最不得了的咒語——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這個咒一入耳根,即滅無量萬億劫生死重罪,臨終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中生,再重的惡業都可以滅除。
所以,這個咒你一定要念,非持不行,每天至少要念二十一遍!我加持金光明沙就是用的這個,金光明沙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的感應?
就是這個咒的加持力——毗盧遮那佛,是集千百億釋迦牟尼佛化身爲一身,所以你想想看這個力量有多大;大灌頂光真言,你每天念,佛就來給你灌頂。所以這個咒是我持的最多,也最大感應的。

寫在最後慧律法師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嗜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地藏經》,有的人喜歡拜佛、有的人喜歡誦《金剛經》。
這些都沒關係,但是一個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的人,要以念佛爲正行,然後再兼念持咒,或者誦經、拜佛,這樣子才正確。

念佛持咒--念佛為正,持咒作助;如鳥雙翼,豈非雙美


淨界法師:修行的大忌,頻繁更換所緣境。

我們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講一個山羊的故事,諸位體會一下。說有一隻山羊,這只山羊早上起床的時候,想要到田裡面去吃小白菜。跑到田裡的時候,要吃之前,欸,早上的太陽就斜照著它的身體,哇!它的身影特別的高大。它說,我這個山羊,原來我的身體這麼高大,我不應該吃小白菜,我應該吃樹上的水果才對。它又往森林跑過去。

跑到了森林的時候,要吃水果之前,太陽已經日正當午了,所以它照下去的身影特別的渺小。它說,原來我這麼渺小,我哪有資格吃樹上的水果呢?我還是吃我的小白菜好了,它又往田裡面跑。跑到田裡的時候黃昏了,黃昏的時候夕陽又斜照,身影又特別大,它想說,我還是去吃森林的水果。結果它一天當中跑來跑去,什麼都沒有吃到。

其實意思就是說,你在修懺也好,當你設定一個所緣境的時候,你持楞嚴咒,你就專心地持楞嚴咒;你要是修念佛三昧,你就專心念阿彌陀佛。修行的大忌,就是你更換所緣境,換來換去。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持觀世音菩薩,後天持地藏王菩薩,那就完了。因為你這樣子三昧難成,你沒辦法把這個法的功德真實地深入。所以,我們有志於修懺的人,一定是要很專心地、很專心地去深入一個法門

你六根的修學,一定要一門深入,所謂的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雖然煩惱是普遍在六根活動,但是你不可能同時去攀緣六根,你這樣子最後一定被煩惱打敗,因為你的心力分散。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譬如掘井,深造自得。你看你口渴你要挖井,你不可能同時挖六個洞,你挖六個洞你一輩子也挖不到水,你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統一的挖一個洞,那你才能夠得到水。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集中,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去集中在一個所觀境,你才能夠深造而自得,所以你必須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因為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你一定要找一個根一門深入。

我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還沒有遇到《彌陀要解》之前,我曾經發願要禮拜《楞嚴經》十部,後來我拜了三部,當然所謂的拜是一字一拜,《楞嚴經》每一部有六萬多字。我拜了三部以後,看來也不錯,消了不少業障,剛開始有點躁動,拜到最後心就寂靜多了。後來我讀到《彌陀要解》,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要不要繼續拜下去?後來我就想:我剩下的七部,我到淨土再拜。

因為你一個人不能做太多事情...你只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你什麼事情都是結緣式的,那就不提了;你要把事情做好,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


修行法門換來換去?沒有生命體驗的信仰,是不堅固的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修道和學習世間的知識,是不同的。修道有生命體驗,而知識沒有。知識是一種思維的方法。我建議修道人,好好去體驗生命。這樣子,佛法才能融入我們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

諸位啊,法門越多,你將面對更多困境。這不是好處。那你想,你為什麼要去選擇那麼多法門,然後去對比。有的人說末法時代,念佛得度,然後他就選擇念佛第一。又有人說,末法來臨時,密教將盛行。然後他就改著去學習密宗。

那你想,為什麼他一聽這個好,就往這裡跑呢。這說明,我們的信仰是不堅固的,別人一句話,說這個不行,就把你信仰給打倒了,這個信仰不夠堅固。要發起堅固信仰,實在不容易。他不是聽某大德說這個好,你就堅信了。凡是“聽說”後而產生的信仰,都是不堅固了。要是某一天,你感覺另一個大德講的更有道理。你不是改變了?那要如何讓信仰堅固,你必須去體驗它。

唐朝時,馬祖道一禪師底下有個弟子,叫做梅子法常,法常初次來朝拜馬祖時,一聽到馬祖開示“即心即佛”後,他慢慢的就悟道了。悟道後就去住持一方。

這時馬祖為了考驗法常的行持如何時,就派了弟子去。弟子問法常說,你從馬祖那裡悟道了什麼。法常說,悟道了“即心即佛”。弟子說:錯了,馬祖說現在是非心非佛。法常說:這個老漢經常妖言惑眾,我只管我的即心即佛,不管他的非心非佛。弟子回來後,告訴馬祖,馬祖很高興的說:“梅子熟了。”就是說梅子法常是真的悟道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法常是有他的生命體驗。他體驗到了真實,他師父故意來考他,但也動搖不了他對真理的信心。他有生命體驗。已經超越了思維分別。學佛不要流於思維分別,你分別這個法門,那個法門,是沒有用的。首先你要去體驗它。

很多人學佛好比追星,今天追這個法門,聽這個法師,明天追那個法門,聽哪個法師,聽來聽去,都是別人的東西,自己都亂了怎麼修。結果呢,越修越沒有信心。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生命體驗。

諸位,信仰是一種生命體驗。你去看祖師大德,他為什麼寧可一輩子當和尚,不要錢,幹苦力活,然後為眾生累死累活,而且無怨無悔,我看過幾乎所有的老和尚,能夠當祖師的,真的是牛馬精神。

像宣化上人,一輩子替眾生背業,圓寂前就示現全身生病,可見啊,祖師不好當,那他為什麼還會堅持?那時因為他有他的生命體驗。比如說信心來講,我對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很有信心。因為我有這個信心的生命體驗。所以無論別人怎麼說菩薩如何,我都很堅信。

我這個人智慧有一點,但福德淺薄,這個是真的。我因為接觸了佛教,尤其是觀音菩薩,然後堅持做義工,頌普門品,後來有加頌地藏經,我感覺生命品質有所提高,也就是福報有所提高。所以我對這個善事,義工,清理垃圾,還有念經,很有信心。這個是我的生命體驗。

那我對地藏經的信心,也是很神奇。我原先很輕慢地藏經,別人講什麼感應,我都不相信。因為那時,我覺得地藏經是小經。那後來我遇到了問題,真的用地藏經解決了。從有了那次生命體驗以後,對地藏菩薩的信心就特別堅固了。這個是生命體驗帶來的堅固。

我有了這個生命體驗後,別人再跟我說,其他法門好,成就更快,求財更順利,成佛更快。我都不在動心了。你想看,現在人都貪圖快,貪圖感應,為什麼?這個是一種貪小便宜的心,也是偷心,就喜歡走捷徑。想著灌頂一下,加持一下就能如何。

記得,這個都是偷心。修行永遠沒有捷徑。不要想著走小路,也不要想著走後門。如果你要增加你的信心,你要去體驗修道。然後是實踐你的真理。這樣就不會偏差。也不會聽我說地藏經好,第二天你聽某法師說,無量壽經才是好,因為他是經中之王,你就捨棄了地藏經。因為你要經中之王啊。所以說,沒有生命體驗,信仰是不堅固的。

 

修學佛法不可有偷心、機心


信心來自生命體驗,不是文字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如果你從中醫來看地藏經,會發現地藏經真的偉大,是人類要修佛法路上的第一部經。這個第一部,不是隨便講的。而是他有依據。一個修道人,他首先要具足的品格,是什麼?我們一般講,是仁,是慈悲,是智慧。但都不對。他首先具足的,是信心,是大地一樣包容的心。

中醫有句話,脾胃乃後天之本。一個病人,無論生多大的病,只要他能吃,有想吃的慾望,他一定死不了。如果他突然沒有吃的慾望了,那他就快要死了。因為脾胃乃後天之本。黃帝內經說,脾胃是主土,那代表脾胃是根本。一個疑心重的人,他的特徵就是多慮,常常考慮很多。那包括我們對真理的懷疑。

中國人他其實最相信的,是老天爺。那老天爺在我們眼裡,他不是玉皇大帝或者某個人,我們常把老天爺看成是一種真理。比如說,我們相信好人有好報這個真理,那就是相信老天爺,相信不能浪費福報,這也是相信老天爺。老天爺在中國人看來,是真理的代名詞。

唐朝時,在湖北,有個地方乾旱,死人很多。這時有個禪師,起了悲心,就發願說,如果老天爺在三天內下雨,他就用雙腳剁下來祭天。他對老天爺說完後,到了第二天,他在想,我應該要相信老天爺,他一定會三天內下雨。既然相信,應該先把腳剁下來。他就真的把腳剁下來了,果然,老天就下雨了,解除了乾旱。

諸位,這個才是對真理的信心。很多人學佛,對菩薩是否真的具足像這樣子的信心呢?很多人布施時,都抱著菩薩先滿我願,我再來還願。要是願望沒有實現,那我就不還了,免得做虧本生意,布施了很多錢給三寶,結果病也沒好,工資也沒有漲。

大家看,是不是很多人都抱著這個想法?修行,首先是修信心,你對善惡報應有信心,對佛菩薩感應有信心,那麼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恐懼。很多時候,我們對佛菩薩信心很容易退失掉。信心退去時,你去拜佛,就好像沒有那麼虔誠了。這裡面,信心是很關鍵的。

那信心來自哪裡?不是來自文字,你聽多少開示,你卻不去做的話,都無法增加你的信心。這裡面是生命層次的問題,不是思維層次的問題。因為信心是屬於生命的部分,不是大腦的部分。人的境界達到一定層次,他就會產生信心。所以,剛學佛就要得到信心,是很難的。

這裡面有業障的原因,就無法有信心。所以我建議,去唸地藏經。或者說,我常推薦的,要去寺院做義工,你慢慢去做,去體驗,你會增加信心。

有些老居士,他經歷了人生的種種坎坷,也因為經常拜佛的緣故,慢慢他生命進入了純度,他對佛菩薩的信心,就產生了。這個信心不關於文字,而關於對生命層度的認可。他在危難時,能用很強的心力,去求佛菩薩,求老天爺,竟然能神奇的感應。

很多人學佛,今天修這部經,明天修那一部,又聽說灌頂成就快,就跑去修密法。像這樣子,根本是信心不足,而且是偷心,貪圖便宜,希望能找到捷徑,到處折騰。這個就很可惜。

又有的人,聽說地藏經講因果,我懂了因果了,所以就不念地藏經了。這就是用思維來學佛。或者找種種書籍,要研究佛法,希望得到信心。這個都是錯誤的。要知道佛法是一種生命體驗,他不是思維,不是研究。出家人上早晚課,為什麼要敲鐘鼓,還要唱讚,簡單的一行字,要唱個半天。為什麼?這裡面就有生命體驗。信心也是來自生命體驗。

佛法是活潑的,現在人學佛,都往文字上找。這樣子怎麼有信心呢。古來大德,都是用生命來踐行佛法,然後佛法也跟著放光。像佛經,根本不能用文字來理解,你要用生命去體會。

如果佛經都用文字一句話概括就好,那怎麼理解,有的人一念經就打瞌睡,流鼻涕,頭暈,坐不住,種種現象都出來。這個經,是一種生命境界,你去接觸這個生命境界時,自己的生命才能發生改變。所以建議大家,要修地藏經,一定每天都要念,認真的念,這個念,就是一種生命體驗。


大安法師:平時就要訓練,信願才能堅如金剛

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

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

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 徹悟大師《徹悟禪師語錄》

 

生死關頭,重心和重業是非常重要的,平時我們就得訓練有素,訓練這個重心。那麼,這個深重的心是什麼呢?就是深信切願。深信切願,我們常常會聽到看到,那什麼叫深信之相?什麼叫切願之相?可能我們不一定很清楚。下面就是談深信之相和切願之相。

重心,就是我們這些淨業行人,修行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個信一定不是淺信,不是浮泛之信,不是暫信暫不信,若存若亡,這些都是忌諱的。它所可貴的是深信,深心裡面產生的信心。願,不是今天願這個,明天願那個,一定要懇切,一定要專一。如果信深願切了,那麼其他的法師、善知識,乃至外道的邪說,來想動搖我們,我們就不會受他動搖,也不會被他迷惑,這是非常重要的。

教內有種種法門,也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但是我們已經接觸了念佛法門的時候,你再聽到說這個法門很殊勝,那個法門更好,馬上心就動搖了,「哎呀,它那麼殊勝,好像自己的不如它,我是不是放下念佛去修那個」,甚至還被外道邪說所動搖,碰到基督徒跟你講,上天堂如何如何好,也覺得「哎呀,那是啊!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天堂還有女人,可能更好一點」,受他動搖了。

如果你有深信切願,就不會受他動搖。深信切願是般若智慧之相,心就不會被世間的五欲六塵引導過去,轉到那兒去,「我人生的目標就是得到五欲六塵,得到功名利祿,賺多少錢,當多大官,被那個吸引過去」,深信切願能把那些阻斷。

那麼,信心之相是怎樣的呢?

當我們在修行念佛法門的時候,倘若達摩大師,達摩大師是西天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來到中國,拿著衣缽來中國找傳人,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傳給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以後是一花開五葉,禪宗在中國非常興盛,達摩大師對我們中國佛教界的恩德甚深甚大。那麼,達摩大師忽然現在我們念佛人面前,對念佛人說:「我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圓頓之禪,你只要把念佛法門放下,我就把這個見性成佛的禪傳授給你。」這個很有點誘惑力,很有點挑戰性啊!

這時候怎麼辦呢?如果平時你深信切願沒有解決,這時候趕緊磕頭如搗蔥:「好好好!我趕快放下,你趕快傳給我見性成佛的禪吧!」如果是這樣,你就是決定信心之相不具備。

那麼要怎樣呢?你這時候要向祖師表示恭敬,你可以向祖師頂禮,但是,你要怎樣說呢?說:「我已經首先接受了釋迦如來傳授的念佛法門,曾經發願盡形壽受持不改變,你老人家雖然有甚深微妙的禪道,但是我不敢違背自己原來的誓願。」不放下自己的念佛法門,不受動搖。這是達摩祖師。

那麼,縱然或者是釋迦牟尼佛,忽然現身在我們的面前,因為這個念佛法門、往生法門也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對釋迦牟尼本師,是崇拜得五體投地的,本師現前,他說:「我原先所說的念佛法門,只是當時的一個方便之說,現在我有更殊勝的法門,超過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你現在暫且把這個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放下,我跟你說更殊勝的法門。」

這時候怎麼辦呢?這都是考驗哦!這時候,對一個深信切願的念佛人來說,也只是向釋迦如來頂禮,向他老人家恭敬陳白,說:「我已經稟受了您老人家教給我的淨土法門,曾經發願,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存在這個世間上,我就不會改變往生淨土的信仰。您釋迦如來雖然有更殊勝的法門,但我卻不敢違背我原來的誓願。」這時候,你能夠這樣陳白,你有深信切願之相。

雖然是佛陀、祖師,現在面前,讓我們捨棄念佛一法,也都不改變自己原先的信仰。連佛祖現前都不改變,那些其他的善知識,甚至其他外道魔王,虛妄的邪說,就更不可能動搖我們,迷惑我們,讓我們放棄念佛一法了。

能如是信,可以說你的信心是深的,具有堅固信心之相,堅固如金剛,這樣就是重信。

對任何一個念佛人來說,在他修淨土法門的過程當中,都會碰到這樣那樣被人牽引動搖的種種考驗。我就碰到過一次,我還在東林寺,在我這個崗位上,專門念佛的,都有人到這裡來說:「密宗多麼殊勝啊,有個上師是什麼什麼來的啊,我是看到你善根深厚,才悄悄跟你說,都有材料的,希望你來修密宗啊!」

我說:「我這兒都念佛呢,我在這裡怎麼修密宗?」他說:「沒有關係啊,你就悄悄地修密宗,你表面上還念佛嘛。」他還來跟我講這個。我說:「好了,好了」。由於我原來對《徹悟禪師語錄》都讀過,忽然就想到這段話。你看看,佛祖現前我們都不改變自己所信,更何況你講一點其他的,說他那個上師又是什麼,又變了,又是什麼轉生,什麼轉生,都是很有迷惑性的。但你不要受他動搖,不要受他動搖。

我想現在有些念佛人,之所以被動搖,就是因為信心沒有堅固。你看前兩年有個小冊子,我也看了一下,說有個咒如何、如何的殊勝,勸導很多很多念佛人說: 「你們念佛不能得力就是業障太重,業障太重怎麼辦?先給你持一個咒,通過持咒你消掉業障再來念佛,才能夠有效果。」一聽好像也有道理,於是很多人「嘩啦」 一下把念佛都放下來了,放下念佛去持咒,等消了業障以後再來念佛。

那麼,這句佛號就不能消業障嗎?

如果佛號不能消業障,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第一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又如何體現呢?每一聲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它消業障的能力不是更大嗎?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很多人修這個三昧那個三昧,這個是能消很多業障,但是很難消誹謗大般若的業障,唯有修念佛三昧才能消誹謗大般若,摩訶般若的罪業。這些祖師大德菩薩,都這樣講念佛法門消業障無與倫比的功效,你怎麼到現在,還要等我消了業障再來念佛呢?通過這些我們就能看到,他平時的信心都是很淺顯的,願力也不是很堅固的。這是講我們的深信之相。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切願之相:

對於一個淨業行人來說,堅固他往生之願,也要受到種種的考驗,這種考驗來自於順逆、苦樂兩種。

如果有種考驗,赤熱的鐵輪,一塊圓形的鐵,把它燒成赤熱火紅,然後旋轉在自己的頭頂上,這是非常苦的。為什麼?我們頭頂的神經元最多,最敏感,感受疼痛最直接。有個赤熱的鐵輪在那兒旋轉,就很苦啊!這時候就面臨一個選擇,如果你放棄往生之願,就不受這個苦;你要堅持你的往生之願,你就永遠受這個苦。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

這個苦,可能一般的人,不一定體會得到鐵輪旋轉頭上的苦。我們有些出家比丘,有過一次體驗,就是燃頭頂的香疤。我也燃了一下,原來以為是小菜一碟,沒什麼問題,結果一燃發現,哎呀!很疼痛啊!燃的時候非要唱南無釋迦牟尼佛,要兩個人把肩膀抱住,要不都會逃跑啊!或者彎著身子痛得躺到地下去啊,這麼疼痛啊!那個灼熱的感覺,疼痛、灼熱得一天不能睡覺。

在頭上,那個灼熱的感覺,原來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才發現,為什麼菩薩戒要求一個受菩薩戒的人一定要燃臂、燃香、燃指啊!一方面是供養諸佛,另一方面是破除身見,它是很有作用的。我們多生多劫的身見,是受不了肉體上的苦的。但你超越不了肉體上的苦,你自性的東西就不能出來,你就很難為了眾生能夠舍身。碰到一點苦,經不起一點考驗,你就會退回來,意志力上不來啊!

所以要通過種種善巧方便,燃臂、燃指、燃頂,把這種身見衝破。你燃幾個戒疤、幾根香,都會覺得很痛,更何況是赤熱的鐵輪在頭頂旋轉,那是什麼痛苦?就在這樣的痛苦當中,不以這樣的劇苦退失自己往生淨土之願。這是第一種,用苦來把我們嚇回去。

還有一種,用軟性的微妙五欲,讓我們汩沒進去。這裡提出,輪王勝妙五欲現前。

輪王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由他福德的大小分為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分別統治一四天下,四洲,三洲,兩洲,一洲。四種輪王福報大小、壽命不一,人壽平均八萬歲的時候是金輪王顯現世間;人壽平均六萬歲的時候,銀輪王現前;人壽平均四萬歲的時候,銅輪王現前;人壽平均兩萬歲的時候,鐵輪王應世。

他們都是以十善業道來治理國家,由於轉輪聖王多生多劫修十善業,就感得有自然的七種寶。第一是金輪寶,他有一個金輪,像飛碟似的,他要統治一四天下,四大部洲,他的金輪寶一天就能夠巡視飛行;第二是象寶;第三是馬寶;第四是女寶,他的夫人是容貌德行第一;第五是摩尼寶,他有一個摩尼珠,如意摩尼珠,想要什麼這裡面就有什麼,資生用具都能夠從摩尼寶珠裡面流現出來;第六是主藏寶,主藏寶就是財務大臣,很有福德,給他掌管財富,用不完,而且這個主藏寶還有神通,特異功能,能夠兩眼看到哪個地方有金礦銀礦,可以挖掘出來;第七是主兵臣,就是國防部長,他能夠懂得韜略,運籌帷幄,保護他的輪王的境內不受到損傷,這是武力。他自然就感得這七寶現前,他所享受的是色聲香味,財色名食睡,這樣微妙的五欲,是世間第一,這樣的富貴。

轉輪聖王的位置是一切凡夫眾生所渴望、所追求的,這些東西現前,這種快樂,如果跟我們作個交換呢?你作為念佛求往生的人,如果你把這個往生的願放下,就給你轉輪聖王的位置做,幹不幹呢?你不要交換,你不要被他所迷惑,轉輪聖王雖然很享福、很富貴、很有威德,但是他還沒有解決輪迴問題,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他差得太遠,我們往生更殊勝。不以轉輪聖王的快樂,來退失我們往生淨土之願。

用這兩種,受苦的逆境,用赤熱的鐵輪旋轉,旋轉在頭頂上所受的苦,這是苦的極點;享樂的順境,轉輪聖王的享樂也是極點,最高。這兩方面,都不能使我們改變往生淨土之願,更何況在世間生活當中,一點小小的順逆境界,怎麼能引轉我們往生淨土的願呢?

有時候看世間人念佛發願,挺有意思的,這段時間沒錢賺了,身體也不大好了,哎呀!趕緊念念佛,求往生吧!他還好像有點發願。等到過段時間,身體也健康了,事業也發達了,各方面也很風光了,就把往生的願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你叫他再提起這個,「哎!我沒有時間,我沒有時間,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的。」世間一點小小的順逆境界都能把他引轉,這說明他的願切之相,還是沒有成就,不容易的。

所以,當上面那樣的順逆境界現前,都能不受引轉動搖,這樣的願就可謂懇切了。

於是,這個深信之相、願切之相成就了,才稱為重心。以這個重心來執持名號求生淨土,這樣念佛號的力量,也必然會強大,增強。那麼,我們以深信切願去念佛,由於深信切願的心重,於是念佛的功夫就容易純一。由於我們能念的佛號的力量,這個淨業的力量強,就使我們的功夫容易熟。

我們說功夫的成熟、成片、一心不亂,都要從深信切願這裡首先發端的。那麼,這樣的功夫,帶著深信切願念佛,極樂世界就在我們內心薰習薰習,薰習當中變得越來越親切了、熟了。

原來我們很生疏,一念佛,我們的念頭開始都是念五欲六塵,你讓我們去念佛,要非常勉強的才會提起這句佛號,很生疏,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人我是非,他馬上就想得出來,馬上脫口而出。

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種種美妙,一概不清楚,甚至有時候覺得虛無飄渺,「是不是真的啊?」馬上就容易生起這樣的疑團。之所以我們對念佛往生淨土很生疏,就因為我們對五欲六塵、世間東西很熟悉。那麼,現在我們要通過深信切願對這樣的重心作一個轉換,轉換什麼呢?使我們對淨土由生疏變熟悉,對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由熟變成生,要有這樣一個轉換。

那麼,極樂的淨業如果成熟了,娑婆世界的染緣就容易遠離,甚至完全給它根除。這裡面確實是此長彼消的關係。不是說一方面念佛,信願很懇求,另一方面對世間五欲六塵留念執著也很猛利,這兩者它是不兼容的。

就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兼容一樣,有光明就沒有黑暗,有黑暗就沒有光明。你真有往生淨土的堅定的信心,那自然對五欲六塵就會淡,就會疏遠。如果你對五欲六塵非常猛利的留戀纏繞,那你必然會對往生淨土疏遠淡忘,此長彼消。就像《易經》裡的陰陽魚,你白的那一塊多,黑的這一塊就會少;你黑的這面多,白的那面就會少,此長彼消。所以,我們要使淨業的成熟度加大,使娑婆的染緣慢慢淡化。

那麼,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污染之源淡出之後,臨命終時,你想輪迴也不可得。因為你的因,已經在因地當中使娑婆世界五欲六塵、三界輪迴的信息非常弱,而西方淨土的信息能量非常大,大的種子現前,你想再得輪迴境界現前,也是不可得的。如果我們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淨業已經成熟了,那麼臨命終時,你想不讓阿彌陀佛淨土現前,那也是不可得的。這裡面的因果是法爾自然的,就像前面講的那顆大樹、大牆,已經向西面傾斜了,它這個勢已經成就了,你不讓它向西面倒,是不可能的。

於是,我們平時就要有向西方的心理定勢,用它的重心修淨業,一定要使心的定勢形成,心就必然會倒向西方極樂世界。

剛才講深信切願之相,以及深信切願成熟之後,令我們決定往生的道理是法爾自然的。然而,這種信願的成就要在我們平時訓練,操之有素,這樣就不會在臨命終時至於入到其他的歧路去。

臨命終時,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牽扯我們,《地藏經》講冤家債主都會現前,不讓你走,含笑詐親,裝作是你的六親眷屬,含著笑很親熱的讓你到他那邊去。到他那邊去做什麼?債務關係要了啊!所以,你平時不能操之有素,各種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就會身不由主地被牽到其它道路上去了,而往生淨土就泡湯了。

那麼,臨命終時的把握,是要靠自己深信切願在這時發揮作用了。

這裡舉出幾位古德,我們古代的淨業修行人在臨命終時所現出的境界。是六欲天,從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這些天童次第來接引他到天堂去,他們都不去,唯專心等待阿彌陀佛來,阿彌陀佛現前,他才說「佛來了」,跟著去。

這裡我們舉出幾則《淨土聖賢錄》裡面的記載。唐代的慧光法師,他是專研《華嚴經》的,對《華嚴十地經》、《十地品》都有註疏。他在臨命終時,天童就來接,他一看到天童就說:「我不到你那去呀,我是念佛要到阿彌陀佛那去的呀!」就不跟他走,他就專心念佛,這一念佛,馬上西方的境界,香華現在空中,佛來了,他跟著去了。這是唐代的慧光法師。

唐代的道昂法師,也是這樣的,念佛往生淨土的信心很懇切,然而他臨命終時,兜率天人來接他,他沒有受動搖,說:「我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他那時候還正在講菩薩戒,在法座上講菩薩戒,給大家授菩薩戒,他在臨命終時授菩薩戒,開示裡充滿著悲心,種種天堂的境界現前不受動搖,一心期待阿彌陀佛。這時候,阿彌陀佛的化身現在前面,幢幡、音樂、異香,他一見到說:「佛來了」,手上拿著的香爐掉在地上,他就走了。這是唐代的道昂法師。

還有唐代的壽洪法師,他也是在兜率天人來的時候不受動搖,念佛往生的。

所以,一定要等阿彌陀佛來才合掌而逝,其他的來都不動搖,這是成就往生淨土的榜樣。

但也有些出家在家人,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信願問題,看到天堂境界現前,也會跟著走的。有一個人,他臨命終時,夜摩天人來了。夜摩天人來,他給大家說: 「我要到夜摩天去做天王了」,他就走了。還有一個法師就更那個,他是修華嚴法界觀的,他臨命終時,就讓大家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希望華藏世界境界現前。隨著念、念、念,念了很久,他旁邊助念的就問:「你見沒有見到盧舍那佛?見沒有見到華藏世界呀?」他說他都沒有消息,大家又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有人問:「見到什麼了?」「娘來了」,他跟他娘走了。這個事情警醒了當時助念的人:「哎呀,不行,念那個不行啊!還得趕緊念阿彌陀佛啊!念《大方廣佛華嚴經》怎麼把娘念來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為什麼念六字洪名?阿彌陀佛有臨終接引願啊!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九願勤修我皆接引願:只要他方世界的眾生聞信我的名號,種植諸多的功德,願意到我這兒來,我臨命終時就會帶著菩薩聖眾去接引,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我就不成佛。我們深信切願持名為能感之機,阿彌陀佛第十九願為所應之法,這兩者整合起來,我們臨命終時就非常非常保險了!

因為念佛,名號裡面就有著阿彌陀佛十九願的功德,我們念這句佛號,召喚阿彌陀佛十九願已經成就的願力成就,就法爾自然地現出西方三聖拿著蓮華前來接引的情景。這個情景,就是我們往生淨土的中陰之相。我們的神識呢?一般是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搬著那個蓮台過來,我們神識就在蓮華上。蓮華一閉合,彈指間,一念間,一頃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華化生。這是淨土宗非常不可思議的情景,但是它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為什麼阿彌陀佛要發這一願?他就是看到我們凡夫眾生在這個生死關頭,念頭很多、業力眾多,各種東西現前,我們的阿賴耶識、神識被業力、心力弄得就像十二級、十六級颱風裡面的一隻小舟,沒辦法把握啊!這時候的眾生是最需要幫忙的時候,阿彌陀佛看到眾生在這個時候最需要幫忙,也必須幫忙,他也有能力幫忙,就建立這一願,臨命終時來接引,這個接引對我們是太重要了!

你想,我們一個人要到遠方去,那地方從來沒有去過,盡管有人告訴清楚了東南西北,經緯方向,要我走過去,可能也覺得很困難。比如讓我們步行到北京去,你從來沒有去過北京,這時你心裡很害怕,「我到北京去,到時候一走,沒有走對方向怎麼辦呢?或者就在本地兜圈子,兜了很久兜不過去怎麼辦呢?甚至本來向北方走,結果走向東邊去了,又怎麼辦呢?」完全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所以他內心沒有信心,他內心有很多不安和慌懼,我怎麼走得過去?如果再加上自己身體不好,如果又加上自己正好是殘疾人,是個瘸子,兩腿都沒有,那就更沒辦法。這時候我們是不是很希望你北京的朋友、親戚能夠接我就好了,派一個人來接我去。這個人是很熟悉的,坐什麼交通工具、怎麼走,他駕車嫻熟,我跟著他走就好了。就滿天的雲都散了。如果要讓我自己一個人去,可能很麻煩。

所以,我們每個眾生對在臨命終時,要去什麼地方,都有一種潛在的渴望、要求。這就是所謂宗教的訴求。阿彌陀佛來滿我們願了,臨終接引。他老人家帶著觀音、勢至和清淨大海眾菩薩都來接引。就好像我們一出門,這個北京的朋友就已經開了一輛車停在門口了,你坐上車就去了。如果他更富貴一點,有一架直升飛機就更好,坐上飛機就去了。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坐得上?還就是深信切願,重心修淨業,我們就坐上了這個交通工具,就登上了這個蓮台。

臨命終時出現的境界,它在佛教的義理和心性上是很不可理解的,但是確實很符合大乘圓頓的佛教精神。

有人就常常問:「是不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趕緊從西方極樂世界跑過來呀?那我念佛他也來接引,他念佛阿彌陀佛也來接引,不僅這個世界,還有他方世界,都來接引,阿彌陀佛忙得過來嗎?不會忙死了嗎?他忙得很累了,到哪裡去加油,補充能量啊?」

實際上,這是因緣和合產生的不可思議的情況。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 「臨終勤修我皆接引願」,他已經成就了。成就了就好像一個信息,瀰漫在虛空法界,也瀰漫在我們眾生的念頭裡面,這是他提供的一個緣,增上緣。

而我們眾生願往生的心是因,因和緣正好感通了,就自然而然現出了臨終接引的景象了。不是當下阿彌陀佛趕緊跑過來,這在佛門有個比喻,水清月現,天上那輪月亮永恆在那裡,自然現前。現前,不是月亮下來了,月亮沒有下來,水也沒有上去,但是水中有月。

那麼,這個月,阿彌陀佛現前,也跟我們能念的心所變現,是有關係的。為什麼上輩往生見到的是很殊勝的,阿彌陀佛帶觀音、勢至過來、帶菩薩聖眾過來?這是你有大乘菩薩的心,你看到的是菩薩聖眾。

如果你是中輩往生,你是小乘的心,你看到的是帶著比丘過來,阿彌陀佛也現比丘相過來。甚至下輩往生,業障很重的,都看不到佛過來,只是看到蓮華。有的能看到報身,有的能看到化身,有的只看到菩薩,有的只看到比丘,有的什麼都看不到,只有蓮華。這些都因我們的深信切願程度、持名功夫深淺,而顯現臨終接引的情況,各有不同,也表明三輩九品乃至無量輩品往生的差異,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臨命終時,在地、水、火、風都在分張的時候,這是一個人生命當中最痛苦的時候,也是最關鍵的時刻。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六欲天的天童次第都來接引你到天堂去,這是什麼境界?一般的人對天堂都是挺嚮往的,那裡也是蓮華化生,也有美妙的音樂,天女如雲。很多別說凡夫,就是小菩薩到那去都會被那天上的五欲所迷惑、所纏繞。

《西域記》裡面講到無著菩薩,還有世親菩薩,還有師子覺,是三兄弟。開始他們都修兜率內院,往生兜率內院,有一個約定說:「我們三個人,誰到了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那裡,回來報個信。」結果,獅子覺菩薩先往生了,先走了。這一走,聽不到報信,沒有消息。其次就是世親菩薩,世親菩薩在往生的時候,他的長兄無著就特意對他說:「你這次去,一定無論如何要報個信。」

世親菩薩就去了。到那裡過了三年,世親菩薩來了,無著菩薩說:「你怎麼來得這麼遲啊?」 世親菩薩說:「我已經很快了,我到那兒去了之後,就是向彌勒菩薩頂了一個禮,聽了很短一點時間的經,馬上想到這個約定,就回來報信了。由於天上的時間觀念跟人間不一樣,所以我是很快,但這裡一下就過了三年了。」無著菩薩問:「師子覺在什麼地方啊?」他說:「師子覺去了兜率院,在外院就被那些五欲給迷住了,沒有進去。」

你說說,六欲天這種微妙的五欲對我們眾生是多麼的吸引啊!在臨命終時,當天堂美妙的境界現前,如果不是平時對西方淨土深信切願到十分堅固的程度,都經不起考驗啊!一看,「哎呀,那個地方也很好啊!我就跟著去好啦!」就會這樣。

所以,在四大分張,神識脫離身體的關鍵時刻,在六欲天微妙的五欲境界、各種天女現前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你容易被它牽引。在這時候,你有沒有信願,信願到什麼程度,就在這裡起關鍵作用了。

剛才講到的,唐代的道昂法師、慧光法師、壽洪法師,他們確實在修道人裡面、在修淨業者裡面,是我們的榜樣啊!一個淨業行人,對修出離道,對三界六道以及往生淨土的情況,要有一個廣大的知見。

就像古德說的,出家乃大丈夫氣概,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出家不僅僅是出兩扇門之家,剃個頭就叫出家,更重要的是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在出三界之家的知見上,一定體現大丈夫氣概,對三界的五欲六塵不感興趣。所以,祖師大德也開顯我們: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我們在這世間修四禪八定,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在那裡享受天福。

但是那種禪定,這個我,行識,第六識動之不動,如石頭壓草,如冰凍魚。禪定過後,還要輪轉,還要墮落,甚至有可能墮三惡道。所以修到非想非非想,也不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悟證無生法忍,再回到這個世間普度一切眾生。即使下品下生,在蓮華里面十二大劫不能出來,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菩薩比丘僧,這樣的情況也勝過天宮六欲天。哪怕是往生到邊地疑城,也比生天來得好。

因為輪迴太苦了。十二大劫出來,還能夠快速成佛。在邊地疑城,也很快能夠懺悔懷疑的罪根,也能夠出來見阿彌陀佛,聞大乘的佛法,分身無量到他方世界聽聞佛說法、授記、得百千陀羅尼,快速成就佛果。

這一點,徹悟大師在這段裡面,把我們在生死關頭的兩種力量及原理,給我們講了出來。然後告訴我們,要用深重的心來修淨業,深重的心就是深信切願之心,來執持這句萬德洪名。

要具有深信之相和切願之相,這深信切願之相裡面是智慧的表達,沒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就很難對這苦樂、順逆境界能忍,忍不住啊!所以說,菩薩修般若波羅密,他要修忍,修忍是法忍、生忍,忍得住,忍得住就是般若智慧的力量所致,也是般若智慧的表現。然後,深信切願持名一定要練熟,就是熏習。

念佛的過程就是熏習我們阿賴耶識淨業的種子,熏習到力量非常強,它必然現前就會牽引我們的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這深信切願的熏習過程當中,又能夠感通彌陀的臨終接引願現前,那麼往生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萬修萬人去。在深信切願過程當中,能不被世間的順逆境緣所轉移,在臨命終時,能不受天堂的享樂所轉移。

對此,平時就要訓練有素,使我們的信願堅固如金剛,要像古德那樣,以道昂法師他們作榜樣,這樣才能夠決斷生死,蒙佛願力帶業往生,截斷輪迴六道的惡趣,圓成我們自性無量光壽的性德。


修行要根據自己情況,選准法門,一門深入,不要朝秦暮楚,淺嘗輒止

個人學習心得,僅供參考,請以佛菩薩經論和祖師大德開示為準!

佛法博大精深,法門無量,針對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而因病與藥,「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是為了讓人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斷煩惱,出輪迴,都是破執除迷之具,並無實法與人。我們修行的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看適合哪一個法門,哪一個方法自己學起來有信心、有心得、有受用,那麼就堅持這個方法一門深入,不能朝三暮四、見異思遷。就像蕅益大師說的:「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這樣黑瞎子掰棒子,換來換去,淺嘗輒止,也就不能有太大的利益。還有的人會對佛法喪失信心,從而放棄,這樣就太可惜了。

佛法像藥,目的是讓人健康痊癒,病去藥也就不需要了;還像船,是為了人過河,過了河之後,船也要放下。門門都可入道,法法都是第一,而且都是互融互通的,不能以一門代萬門,以一門障萬門,執著一個法門而排斥其他法門,這樣就不對了。佛法重在當機,並無定法可說,對症才能除病,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強求,十鳥在天,不如一鳥在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選准法門之後,就要一門深入地修,不能朝三暮四、淺嘗輒止,那樣的話,再好的法門也沒有什麼效果。就像練武術一樣,不是招式的問題,而是功力的問題,內功深厚的人,一個普通的招式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沒有內力的人,再妙的招式,也是花架子,沒什麼威力。就像那個典故,古人雖然笨,但是肯用功,一句「掃帚」老實念去,也能證果;六字大明咒,念成「嗡嘛呢叭咪牛」,也有感應,這就說明最重要的是信心和功夫,而不是法門的問題。

有兩個很好的比喻,說修法就像燒水,一壺水連續地燒,很快就燒開了,如果一會兒停下來,一會兒又停下來,就不會燒開;還像打井,要選准一個地方,一直打下去,才能見到水,如果在這個地方打兩下,然後換個地方再打兩下,這樣老是換來換去,那麼就永遠也見不到水。

除了修法,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用功,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學會觀照,「內不隨念遷,外不被境轉」,這樣更容易得力。

慧律法師講的好:「佛法不是什麼法門的問題,法法是平等的,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任何的法會也好,問題在於解決我們生命的迷茫,就是破除無明,斷除煩惱,心入於真如的心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只要你懂的離相,你就是懂得法。」

六祖大師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能夠經常反省自己,這就是真正在修行,否則的話就會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念佛念破嘴,拜佛拜斷腿,性子若不改,還是地獄鬼。」師兄共勉吧!


祈竹活佛:對中邪及夢魘等,修此法門尤其有效

大白傘蓋佛母的藏文名叫Gdugs Kar,有人間及天界兩種傳承,分別出自不同經典。其化相亦有多種,包括千手及二臂相的大白傘蓋佛母等。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是佛陀在天上以其頂髻所開示的。

修持此本尊有眾多功德利益,比如可以免於賊難、火難、水難、毒藥之害、兵器難、邪咒之害、飢荒之苦、敵人的加害、非時夭折之難、地震、隕石之險、王難降罪迫害、雷電之險及野獸攻擊等。這些不過是其中一小部分利益,其最主要利益是能對治魔類之加害。

魔類有許多種,例如天魔、龍魔、非人魔、風魔、大鵬魔等等,這些魔會給人造成一些不順以及傷害,但大白傘蓋佛母都能對治。對中邪及夢魘等情況,修此法門尤其有效,靈驗非常。有關這些利益,在與大白傘蓋母有關之佛經中有詳細講述。

 一般障礙分為外障與內障兩種。外障分為有生命者之加害及無生命者之加害。有生命者之加害是指別人或魔類、獸類的攻擊等,無生命者之加害是指天災、地震等等對我們所造成的傷害;內障是指我們心中的貪、嗔、癡等煩惱。大白傘蓋佛母不單能對治所有外障,亦能對治我們的內障。

在佛教歷史上,有很多大白傘蓋佛母之靈驗公案。比如在西藏佛教史中,有一位特別著名的成就者熱羅譯師(藏名Ra Lotsawa,可以參看多識仁波切所譯《大威德之光》)。

熱譯師在年青時,曾赴尼泊爾向當時著名的巴若查當大師求法。這位巴若大師有許多稀有的傳承,可是他很少收徒。他有厲害的神通,能夠一眼便看出求法者是否有緣的根器。

在熱譯師求法後,巴若大師首先傳了金剛亥母法門。受法後,熱譯師有一天到了尼泊爾的著名佛塔處繞拜朝聖。繞塔時,譯師遇上了一個法力最強的外道師布納那胡。這個外道師曾多次以法力殺害佛教徒,當時的人都知道他的法力高強。

布納那胡問熱譯師:“你從哪來?”

譯師答:“我從西藏來向巴若大師求法。”

布納那胡說:“你倒不如拜我為師吧!”

譯師回答說:“不可能!已經騎著良馬的人,哪有下馬而換驢而騎的道理呢?我是佛教弟子,又怎麼會改為修低層次的外道呢?”

外道師被激怒了,便與譯師辯論起來,但後來辯不過譯師,他便怒道:“我不與你辯論孰優孰劣了。七天后,看我來收拾你!”

三天后,譯師便開始頭暈,連剛學的亥母法也修不下去。他去到了巴若大師前,大師驚問:“一看就知道你面臨大劫了!是什麼事?難道你違犯了師徒關係,或是你在與別人鬥法呢?”

譯師把遇上外道的事一五一十地說明了,大師便說:“你的處境現在十分危險,這外道已殺過不少佛教行者了!”他授予譯師大白傘蓋母法門及其護輪,命譯師好好修持。

譯師便到了一山中,把自己藏在一大缸中,缸口以佛母護輪蓋上。到了第七天,外道師祭起了一種像普巴镢的飛镢,以神通向譯師發動攻擊。這種飛镢受咒力主使飛行,就似導彈般能找到目標而把目標毀滅。

熱譯師在缸中聽到空中傳來響聲,第一支飛來的镢把譯師居處之門炸開了,第二支打斷一根柱子,第三支連牆上掛的金剛亥母唐卡也打了下來,但這些飛镢始終找不到修了大白傘蓋母法門的熱譯師,所以無法把他打死,譯師便躲過了這一劫。

過了七天后,外道師因為輸了這場著名的鬥法,而自己又是外道中的長老之輩,便羞而自殺了。從這歷史上有名的大斗法事件可見,大白傘蓋母法門威力非同尋常。


多識活佛:拘泥於一經一說都是不懂佛法的人

佛教利樂眾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種方法嗎?

佛教的精神宗旨是興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從輪迴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眾生。

佛教認為眾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難的總根源是愚昧無知的俱生無明,消除愚昧無明的唯一辦法是進行教化,點燃眾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燈。

由於眾生心態各異,根器不同,為了適應一切眾生的心態、根器,在開發真智、消除無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設置了種種方便之教。

所謂方便,就是不拘一格,對症下藥,有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禪宗、淨土、實教、權教、漸門、頓門、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與出世之法,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離欲修行之法和不離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制惡之法,修世間快樂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

一切利眾和度眾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這種適應一切眾生心態、根器的大方便,包含著佛陀的無滯無礙、深明圓通的大智慧。

拘泥於一經一說之人,怎知佛門的無限大方便。外行所謂“佛經中的很多觀點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門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誤解。

佛教度化的對像如果只限於一種心態,那麼,對機之法也只需要一種,其餘諸法與此一法也許有相互矛盾之處,但無量眾生有無量心態,每個眾生各得其所,有什麼矛盾呢?


念了很多經,福報卻還沒來,原因在這裡!

懺悔像拔草積福如種田——嘎瑪仁波切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在中國流傳甚廣,從而也讓“懺悔業力”成為一部分人反省之後最想做的事。但並非只要去懺悔業力,福報就會來。懺悔,就像拔草,如果是肥沃的土地,卻雜草叢生,就要想辦法把雜草拔掉,這叫懺悔罪業。然後,在這片土地上播種,好好種你的莊稼,等待收穫,這才是累積福報。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差別,以為自己念了經,就消業了,還奇怪福報怎麼還沒來。這是兩回事,你的雜草拔了,土地清理了,還得播種、種地,才能有收穫。怎麼拔草?佛法中告訴了我們很多方法,比如:在古印度有念《三十五佛懺悔文》、《八十八佛懺悔文》,顯宗裡面還有修《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等等。有的佛教徒在每天早上,天邊剛剛露出曙光的時候,就向虛空藏菩薩懺悔業障,這些都是懺悔時的所依對治。懺悔時應具足四種對治力,才能徹底淨化罪業。第一,所依對治(所依力),依賴殊勝的對境來懺悔;第二,厭患對治(追悔力),追悔過去一切惡行;第三,約束對治(約束力),約束自己以後不要再犯,為根除惡行而懺悔;第四,現行對治(遮止力),直接行持對治惡業的善法。

怎麼種地呢?懺悔完以後,上供諸佛菩薩,哪怕是供養一朵美麗的花,看到漂亮的房子,所有的山川江河,萬家燈火,哪怕你看到一個俊男美女,覺得這是好的,都可以拿來供佛。我們眼睛能看到最美好的東西是花,這是色;耳朵能聽到最美好的聲音是經咒,這是聲;鼻子能聞到最美好的東西是各種妙香,這是香;舌頭能嚐到最美好的東西是甘甜純淨的水、新鮮的水果等各種美食,這是味;身體能感受到的最美好有“水水花香燈油果”裡的第一杯水——洗足水和塗身之香氛油,這是觸;心能感受到最美好的有明燈,意為照亮內心的黑暗要依靠佛法,這是心的對境,是法。這些都可以拿來供佛,甚至浩瀚無邊的宇宙我們都可以拿來供佛。

日常隨時都能做供養,看到人家開好車,買了名牌包包,名貴的手錶,看到他人有好的身材和臉蛋,都可以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要知道這一切的美好,都是對方累積福報得來的,你把美好供養佛菩薩,也是在累積福報。當你買了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都可以先把它們供養給佛菩薩。就像我們每次吃飯,都要供養,把美好的食物供養給三寶:無上導師是佛寶,無上救護是法寶,無上導引是僧寶,我們來供養三寶尊。本來只是我們吃的一頓飯,因為這一片虔誠心,我們先供了佛菩薩,這頓飯的供養也就成為了未來福報的來源。如果你吃的是葷肉,也因為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它們也會受益,如果是素齋當然更好。如此這般,佛菩薩你也供了,食物你也吃了。當你喝一杯水或飲料,也可以觀想所有十方諸佛菩薩在你的喉嚨裡,你在供養他們。上供佛菩薩,還可以下施你身體裡所有的細菌,下施也做到了。

供養其實並不難,你總不能不吃飯吧,一個人再怎麼小氣,也得吃飯。就算你捨不得在外面供佛像、供佛經、供佛塔,捨不得供養些鮮花、水果,那你就供自己吧!你就觀想十方諸佛菩薩在你的喉嚨裡,所有眾生在你身體裡,這樣你高高興興吃飯,又上供又下施,福報也累積了。類似這樣,你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出來。

當然,如果一個人的能力所及,還是要多做一點,對這個社會多奉獻一點自己的能力,儘自己的所能做一點慈善,這樣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人的富貴不是來自於錢財,而是來自於人的優秀品德。當我們能理解自己就是未來佛的時候,大家會充滿著信心,不斷提升這種品德。

人們身上所有的品牌,都不如我們自己佛性的品牌,這個品牌是無始以來所具備的,偉大的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一品牌的殊勝。這個品牌,一直在我們身上。用佛法,去解開我們的佛性,讓我們心的蓮花盛開,讓我們的智慧越來越廣,慈悲心越來越強烈,信心越來越不退轉,這個福報真的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千萬別小看自己可以擁有的福報!


仁清法師:貪慾和善法欲有區別嗎?

問:我每看到經書,都特別地歡喜,有人說不行,只能念一部……

答:這是你的根基,為什麼這么講?你對經生歡喜心,對很多經都生歡喜心。這叫「善法欲」。是過去你跟佛法結了深厚的因緣。修行方法上你可以按著一部經去讀誦,但是,你對很多經書都產生歡喜心,這是你的善根,非常好。

我讀誦《佛說阿彌陀經》時候,我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修行功課。固定下來每天每天都讀誦。可當我看到《金剛經》的時候,也生歡喜心,也非常高興,那就再去讀誦《金剛經》,記住!讀誦《金剛經》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居士:人家說我是貪慾,但是我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的。

法師:貪慾。貪慾分二類:第一種是對世法的貪慾。對世法的貪慾是輪迴的一種因緣,就是墮落的因緣。第二種對佛法的貪慾,是善法欲。善法欲是修行的動力。如果我們每一個人,一開始接觸佛法,連一點點善法欲都沒有你怎么去修?所以貪!盡情地貪吧!通過盡情的貪佛法,通過修行,長期的熏修,哎,你超越了事相了,沒有貪念了,那是你功夫提高了。就像我們餓了想治餓怎么辦?盡情地吃啊,吃飽了就不餓了。就這么簡單。如果你餓了,對能治餓的飯也生不起食慾來,那就有問題了,那就有毛病了,需要看醫生吃藥了。

從對佛法生起貪念來講,善法欲跟世間貪,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能混為一談。假如混為一談,你就不知道什麼叫修行,沒有善法欲的話,你沒有修行的動力。有的人講得再好,聽得再好,你讓他修,他沒有那種激情。那就麻煩了,“說食不飽”,聽過這個相聲嗎?“我請你吃飯。”“吃什麼呢?”哎呀,這丸子那丸子,那丸子這丸子,最後沒錢,吃不成。這是相聲,練嘴皮子嘛,“說食不飽”。我們光知道修行佛法好,但是不去修,沒有那種欲望,沒有那種動力怎么行?

動力來自於兩種:第一種善法欲;第二種出離心。出離心就是對六道輪迴這種事相的認知,如果我不了脫,我會痛苦的,我會輪迴的,我會非常難受的,這也是一種修行的動力。一看經書,“哎呀,太好了。”沒有其他想法,就是想誦,就是想修,那真是善根深厚啊。


仁清法師: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相違背嗎?

問:什麼叫一門深入?

答:先講佛教的一個特點,叫悲智雙運。悲智雙運是什麼意思?雙運就是共同具足,缺一不可。悲是慈悲,是佛法度眾和修行的前提,這是要求,是基礎。沒有了慈悲就沒有了宗教行善的理念。佛教更是建立在慈悲之上的,那麼慈悲是基礎,智慧是一種引導。智慧是什麼呢?就是一種善巧,一種方便,叫悲智雙運。

我們修行佛法僅僅有虔誠是不夠的,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有虔誠,沒有智慧,非常容易被忽悠了。忽悠知道嗎?非常容易被騙了。特別是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的不如法的表相,有很多不正確的說法,所以我們只有虔誠,沒有智慧的話,就往往容易被騙。講到非常精進,精進是虔誠。如果我們沒有智慧只有精進,那就很難保證自己走的路正確與否。

至於一門深入怎麼理解?佛的一門深入,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可以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前提首先是博覽群經,就是佛陀說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我們不通過讀誦經典,我們就不知道佛教到底說了什麼,更不可能知道我們到底怎樣修才正確。

我曾經打過一個比喻,我們僅僅是精進修行,僅僅想弘法度眾,我們沒有智慧,沒有佛學知識是不行的。比如,我們下課以後,在馬路上見個老太太就開始抓住她,說:「大娘啊,咱們開始念阿彌陀佛吧!」她會怎麼說?「你嚇死我了,你是哪裡的?幹什麼啊?念阿彌陀佛是什麼啊?」是不是?你要抓著她不放,她會打110的,她會認為我們瘋了。為什麼呢?她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你讓她念阿彌陀佛是幹什麼?她更不知道輪迴的痛苦?佛教當中講的我們人世間輪迴的痛苦和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殊勝莊嚴,差別在哪,她不懂。

當我們有因緣跟她講完了這些以後,她會說:「那怎麼辦?」「咱們人生是痛苦的,輪迴是痛苦的,西方極樂世界很好的。其中有一個阿彌陀佛,他發了個願,誰念他他就來接,上他那去享福,上他那去怎樣」,然後這個大娘就說了,「孩子,咱應該怎麼辦?」你就告訴她:「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啊。」回家她就念佛去了,為什麼呢?前提是你告訴她了,她懂了。

我們修行佛法也是,怎樣才能不偏?怎樣才能在我們遇到任何違緣的時候,用我們佛教的正確理念來觀照?來超越?那必須要有佛法的指導。佛法在哪呢?好了,有經書。從這個原理上來講我們離開經書,啥事都辦不成。

有人說:「我跟著這個師父修,師父告訴我咋辦咱就咋辦。」可以,但有一個前提,你得保證這個師父是否正確。要叫我選擇的話,我選擇釋迦牟尼佛,因為現在我們這一切都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我不是選擇釋迦牟尼佛跟著他去滅度,我可以選擇釋迦佛做指導,用他的修行做表率,來完成我往生西方這個願。

一門深入非常值得讚嘆,但是一門深入,很多人都進入了一種誤區,就是啥都不懂的時候去一門深入。好了,那你就深入吧。當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去一門深入非常危險。有很多賓館的房間裡啊,都有個指示牌:「紅點之處是閣下的住處所在」。也就是說點著紅點的這個就是你的房間,那麼在緊急情況下,緊急通道,往哪走?你進去以後先看這個,為什麼呢?你知道哪是一條出路,如果你找不到出路,真的有了違緣,那你撞吧,瞎撞。這個房子起火了,那你還有停留的那種想法嗎?你還能在那打會遊戲、玩玩電腦、看會電視嗎?不可能了吧,得馬上衝出去。你這個出離的心是非常迫切的,得馬上衝出去,朝著哪裡沖?沒有那個指引,你朝著哪裡沖?

一門深入是非常值得讚嘆的,但前提是必須要明白佛教的正確理念。雖然說佛教的正確理念不是我們一接觸佛法馬上就能知道的,但是隨著我們修學的提高,正確的理念是越來越完善,隨著我們功夫的提高,通過體悟來完善我們的知見,通過知見來指導我們的修行,這個叫信解行證。這個修行啊,「修行」還有「聞思」它是兩條腿走路的。我們現在知道念佛求往生了,誰告訴你的?還是佛陀告訴你的。

去年,在一個講堂里,我說我發心準備講「輪迴的痛苦」。這時候一個老太太站起來了,「師父,我們只想念佛求往生,不想知道輪迴的痛苦。」我馬上問她了,「你為什麼求往生啊?」「西方極樂世界很好,那裡的地都是金子的。」「哦,很好。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好呢?」她不知道了。我說,我告訴你,我講輪迴的痛苦,就是講娑婆世界的不好。通過了知輪迴的痛苦,了知我們只要往生不了,就必然痛苦,必然是輪迴的。我們知道了以後,生發一種出離心。出離心是修行的動力,有了修行的動力,有了修學的「善法欲」,你才能去修學,才能去尋求非常適合你自己的法門,才能真正地一門深入下去,才能夠深入,並願意去深入。

比如一個人渴得要死了,一點水也找不到,這時候你告訴他:「給你一個鐵鍬,在你這附近向地下挖,可能三五米就有水。」你告訴他的時候,因為他需要這個水,你試試他挖不挖?他肯定去挖。為什麼呢?他需要喝這個水。如果他什麼都不缺,一點動力也沒有,你給他個鐵鍬,「向下挖十來米。」你試試?他馬上問你:「有獎金嗎?發工資嗎?」什麼意思?沒有動力麼。

所以,很多高僧大德的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是不相違背的。古代的高僧大德都是通過廣學多聞之後,掌握了自己的方法才一門深入下去的。在一門深入的期間,他也不排斥去看其他經書,這是很多古代高僧大德修行的方法。

居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一門深入的嗎?

法師: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包括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一門深入進去的,是不假。為什麼呢?因為,他找到了適合他自己的方法。為什麼經上沒有講到大勢至菩薩《耳根圓通章》和觀世音菩薩《念佛圓通章》呢?正是因為不同根性的眾生,有不同根性的修行方法,他們成就的路不一樣。觀世音菩薩掌握了耳聞那個方法,就可以成就。大勢至菩薩掌握住念佛的方法了,也是完全可以成就的。怎樣才能確定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用佛教的正確理念來指導,或者有「真正的高僧大德」來指導。「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不矛盾。

有高僧大德這樣說,「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就是捕鳥的網,是一個眼(空)一個眼(空)的。我們網鳥的網子,裡面的眼(空)叫做「目」。當我們抓鳥的時候,抓住鳥的是整個網的一個眼(空)。但我們不能以一個眼(空)當網。「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你弄個大窟窿去網鳥去,那啥都逮不住了。


仁清法師:"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矛盾嗎?

如何正確理解「一門深入」?

問:師父我請問個問題,就是我們在這個初入佛門,初學佛法的時侯,看了很多書,也讀了很多經典,但是,就是說,你深入到某一個法門呢?去努力地修學,可能對佛法整個的特質和內涵,不一定能夠全面的了解,所以我想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應該怎樣有次第地,讓大家能夠深入到佛法裡頭,把整個的佛法的特質和內涵能夠學到,然後對於以後,不管是深入哪一個法門,他都能夠非常清晰,有清晰的這個思路去修學,不會產生一些這個盲修瞎練的問題。

答:嗯,好,坐。你這個問題也非常大,也非常現實,所謂的現實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並且是由此不明白而引發了很多的邪知見,是這樣,可以這樣解釋,怎樣把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來結合起來,或者說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有什麼不同,也可以這樣說,我們一門深入的前提是什麼,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怎樣才能有次第的趨入佛教正法,然後一門深入下去,是這個意思吧,大體就這個是吧。誰來解答,誰來答,積極、靈活、大膽,來大膽一點,你來說,你來說,探討嘛,不能光讓我自己唱主角,講得是大膽的探討,今天沒事,探討、探討,通過探討,我可以掌握大家就是理解到哪一步,然後,做一個總結,咱們以共同去提高,是這個意思,下一步呢就是說在講法的時候,我好有計劃的安排講什麼內容,這樣。好吧,來來來,王居士。講。

王居士:很多法門都講一門深入的問題,這個一門深入啊,在佛經上來講,它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呢,根據《大佛頂首愣嚴經》裡,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啊就有這麼一段經文就講到,說是往昔啊,有一尊佛出世,就是觀音如來,觀音如來教觀世音菩薩怎麼修行呢,怎麼修行呢?最初行道的方便,就是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聞思修啊,在佛法裡面講得非常的重要,它是一個前提,如果離開了對於佛法的這個聽聞、思維,你去修行,恐怕要費很多的周折,

所以聞思修很重要,整個佛法的修行離不開聞思修。聞,就是要大大的聽聞,廣大的聽聞這個正法,尤其是離不開佛經。我們講正,正的標準、前提,就是以佛說為根本,這在《大般涅磐經》裡面「四依法」就講到,首先講到有一點叫「依法不依人」,那當然也不可能依到哪個所謂的法門那邊,法門如果離開了佛的言教的話,那也不是佛法,所以說大大的聽聞經法,可不是說聽到了一言半句就去實踐去了,那麼現實生活里遇到種種的問題的話,如果離開了經教的基礎,我們就沒有辦法去解決它,那麼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往往都受我執我見的影響,要麼就是聽的別人怎麼說、怎麼說,要麼就是我個人認為、我以為、好象、似乎、可能等等等等,這些字眼一摻入到裡面來的話,那就不是佛的知見的問題,而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放亮我執、強化我執的了,是吧。所以這一點呢我想啊,這個要想真正的一門深入,離開了聞、思、修,佛給我們指的這個路,恐怕這個一門深入也很難深的進去。只做一點,簡單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大家做個交流。」

還有沒有,這個問題,肯定我們大家都會有所新的體會,因為這個問題啊,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樣,他出現的不一樣的現象,來後邊那位,也是這個問題啊。那麼我來說吧。可以這樣說,很多高僧大德的成就啊,最後顯現的都是通過某一種法門而成就,最後顯現的,但是呢,即使是通過某一種法門去成就的話,那麼他也有長期的一種積累,我的理念是,真正的想一門深入下去,他的前提是要有正確的知見和正確的修行方法,有了正確的理念、知見,有了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才能夠一門深入下去,沒有正確的佛教知見,請問,你深到哪裡去了,對不對,你深到哪裡去了?有的人釣魚也非常精進,不怕蚊子叮、不怕熬夜,也很精進啊,是吧,有的人上網也很精進,也是一門深入,是不是啊,有的邪教,跟隨了一個邪師,也一門深入了,喝汽油,自焚了,你說他虔誠嗎,非常虔誠,深入了,深入到最終了。

一門深入的前提,必須有佛教的正確知見,有佛教的正確知見做指導,才能保證你是修的佛法,並且是掌握了自己的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才掌握了自己的對應的法門,如果沒有正確知見,如果沒有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所謂的一門深入那是一派胡言,古代高僧大德臨走的時候,臨成就的時候,他都顯現的是通過一個法門而成就的,是這樣顯現的,比方說六祖慧能大師,是聽到一個老員外誦《金剛經》,聽到了一句話,他就開悟了,那麼《金剛經》是哪個法門?你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就是禪宗,這個法門。是不是,也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它就是屬於律宗法門,也不能說《金剛經》是觀世音法門,當然更不可能有人說《金剛經》是純淨土法門了,是不是那個道理,也就是說,六祖慧能大師這一生當中,是通過聽《金剛經》開悟的,難道你能否認他,他生生世世的功德的積累嗎,過去世難道他沒看過其他經書嗎,是那個道理吧。

所以說一門深入的前提,要叫我想一門深入的話,我首先是廣學博聞,廣學博聞,樹立了佛教的正確知見了,掌握了自己的正確修行方法了,再非常精進的修下去,那麼你的相應法,就是你這個一門深入的那個門,這裡說的門是修行方法,我們在家人不要輕易把我們分到哪個法門裡面,你說我們是哪個法門?罵人是哪個法門?兩舌是哪個法門?吃肉是哪個法門呢?不拉這個,拉點好聽的,放生是哪個法門?印經是哪個法門?念念佛一定是純淨土嗎?淨土法門也有很大的理論體系做支持,隨便坐一坐就是禪宗嗎?

有一個老太太那天向我來懺悔,師父我非常非常的懺悔呀,我一看哎呀造了什麼大惡業了,我就說什麼罪過啊,何談懺悔啊?什麼罪過?那天我念佛求往生,在家裡繞啊,自己在家,挺素淨的,走著念佛走著念佛,累了,念著念著就坐下了,坐禪了,我說你那叫歇歇,禪宗了,坐那就禪宗了,那我們現在是什麼宗,馬上都是禪宗,坐下的宗啊,在以前的時候開過一個玩笑,不好聽的,我說要說禪宗,張海迪比我們的功夫都高,十幾二十年了沒站起來,是不是,禪宗也是非常龐大的體系,它有深厚的佛教的原理在做支撐,不要輕易把我們搞成哪個法門,很多人搞著搞著,學了三天佛,那我們就是哪個法門,這個實際上非常不理智,我個人認為,非常不理智,並且有很多人念了二三天佛,就認為他是淨土法門了,然後拿著他這個淨土法門然後去對照別人,你修的是哪個法門,有的人問我,師父請問,你修的是哪個法門,叫我當下一觀察,哦,他是想和我分伙啊,哎呀我當時講經不想和他分伙,我就說了,不好意思哦,我現在還沒有到分法門的時候,我現在跟佛一個法門「解脫法」,對不對,哎馬上咱倆就一夥了,他是修禪的,我也是解脫法和他一個法門,他是修律的,也是解脫法,我和他也一夥的,他是念佛的,我和他還一個法門,最後都是成佛嘛,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一門深入是指的修行方法,是修學的方法,現在很多,一門深入這個方法,我非常讚嘆,非常贊同,我所反對的是拿著一門深入生起了邪見,我修的這個法門高,他怎麼去宣講他這個高,怎麼去宣講他那個高,他就是說,我這個比那個法門要高,我這誦的這部經,要比那部經好。這樣來體現他修的好,那就錯了,那就叫誹謗正法,那就叫割裂經義,那就要墮落之無間地獄啊,無間地獄啊。我有個講稿叫《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念佛應該能夠往生,為什麼有的念佛的往生不了呢?就是用很多的篇幅講了這個原理,我念佛的時候誹謗其他法、其他宗,誹謗禪宗,誹謗律宗,你沒有戒律就是外道,就是神婆巫漢,是這個意思吧。

昨天我們講到了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它叫「三無漏學」。也就是說戒、定、慧就是了脫之法,了脫之法,佛教和其他宗教相比之下,佛教是了脫之法,其他宗教沒有,沒有了脫這個偉大的功德,也可以說戒、定、慧就等於佛教,那麼你把戒去掉了,何談生定、何談發慧,經上講得很清楚,「以戒生定,以定發慧」無戒之定是邪定,無定之慧是叫狂慧,狂慧是什麼,我很大膽的說過一句話,中邪了、附體了,或者說是我們自高自大,用那種世間的世智辨聰,來觀察佛教。那就是一種邪慧,所以說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一體的,他就是佛法的整體名稱的另外一種稱呼,你可以不守戒,但不能說戒不是佛法,離開戒就沒有法,就沒有佛,是那個道理吧。所以很多人在修他自己法門的同時,他在誹謗其他法門,也是很多高僧大德都在反對的,佛在很多經典上,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課下我們可以看一看《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明白吧。

所以高僧大德說過這個,這麼一句話,說「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懂這意思吧。印光大師是念著佛走的,但不能說印光大師其他方面不懂,更不能說印光大師除了念佛以外,他看的其他經書都不叫佛法。蕅益大師知道吧,蕅益大師他是淨土法門的一代祖師,他同時是律宗的一代祖師,律宗。同時又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一講到一代祖師,說句實話,他們那種智慧,他們那種功德,他們那種證量,我們截然是望塵莫及啊,我們是小和尚、小比丘,他們是法師,真的法師,是祖師,並且是三個宗派的祖師是吧。蕅益大師也是主張念佛求往生,但他那個理念並不是說,他研究了戒,發現戒都不對了,也並不是說,他研究天台宗以後,發現天台宗不值得研究,不是那個意思。最後念著佛求往生是對的,對於很多眾生的根性來講,特別是我們末法時期的很多眾生的根性,也就說我們適合淨土法門,念佛求往生,方便,太方便了,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懶啦,坐禪,坐四個小時,你坐在那試一下,哎呀,你真坐了那裡行了,你就開始盤算了,明天我跟誰去討債,又得進行工作啊,設計下個五年計劃了又,你是坐禪啊你是工作啊?坐禪是掙錢還是打妄念?是不是,不是說禪宗不好,是我們很多現在沒有那種根性,很多人就是做不到了,是這樣,我們這樣理解,那相對還是正確的,我也做不了禪,但是我研究禪法,禪,坐禪是一種修行方式,一講到這個「禪」是相當大的一個體系,博大精深的文化。禪定、禪義,單純這個「禪」字,誰來講一下,禪是什麼?他體現的是整個佛教的東西,而不僅僅是這一個漢字,懂不懂。我可能,我本人就是說,很難通過坐禪去修學,為什麼呢?我有我的個別情況,我受過風濕,腿疼,不能說因為我腿疼禪法就不好啊?是那個意思吧,所以說當我們奔著一個法門修下去的時候,一定要有正確理念,我們「三皈五戒」皈依法的時候,是皈依的一切佛陀教言,有很多經典我們這一輩子可能也看不上,可能也見不到,那麼,但是呢,我們不能去誹謗,不能認為其他經法的不好,就是這個涵意,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理解錯了,你只要理解錯了,而引發的一些不如法的這個言行舉止,甚至是口業,馬上就種下墮落無間地獄之因。

剛才講的「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我在其他地方也講到了,打獵的人來抓鳥的人,他用了一張很大的網,那個網上是一個洞一個洞,那個洞叫目,知道吧,我們的土話叫眼,一個眼一個眼的,我不知道你們這叫什麼,那個網張起來以後不是一個眼一個眼的嗎,你們叫什麼,就是眼是吧,它學名叫目,眼目的目,「得鳥者,網之一目」你下了網了,這一群麻雀,然後把這麻雀一哄,哄起來,這群麻雀就飛呀飛呀飛,最後一隻麻雀,啪,鑽了這一個眼裡去了,然後就把它抓住了。魚也是,魚網也是,你就把它抓住了,哦,「得鳥者」,抓住鳥的是整個網的一個眼,是不是,是不是一個眼,因為這個鳥鑽到這個眼裡你才能抓住啊,但是不能以一個眼當一張網,是吧,啊這次抓了個麻雀是在第七個眼裡,哎一下子投到第七個眼裡你抓住了,哎呀,這張網這麼沉,這麼大,這麼費事,原來這第七個眼能網麻雀啊,到了第二天,你把其它剪了,就拿這第七個眼了,網去吧你,「不能以一目為網」不能以一個眼、一個窟窿當一張網,是那個意思吧。

「不能割裂經法啊」!割裂經法是很大的罪過,首先是你的知見不正,這是一個理念問題,再講到次第,次第呢作為我們來講,最好要有善知識引導,可以這樣說,每個人每個人修學過程當中,是根基和因緣是不同的,修學過程當中的方法理念,包括他們修行的覺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一個師父看了一萬個人都完全一樣,我實話跟你說,這個師父不是個高的師父,一般的師父,懂吧,誰來問問題,師父我家裡招蟲子了怎麼辦,念佛去吧,師父我家裡小孩哭了怎麼辦,念佛去吧,師父我餓了怎麼辦,念佛去吧,哎一個答案,念佛去吧,可以這樣說,有些法是相對應的,念佛當下不能治餓,對應法是吃饅頭去吧,下個麵條去吧,是不是這個意思,吃饅頭、下個麵條也是基本的日常生活啊,基本的日常生活也是佛理的妙用,懂不懂,也是佛法,我們會修法的,懂佛法的,把這個吃饅頭、下麵條、做家務,也利用起來修學,這個理念正確了,你就不覺得修行是痛苦的事情了,修行本來是非常高興的個事情,佛法給予我們非常明確的答案,人生的指導,法理的指導,修行方法的指導,我們明確了,那麼你幹什麼,心態都會很平和,目標,都會很確切,就是這個意思。有很多人,修他自己這個法門的時候,都要去誹謗其他法門,來顯示他自己修的這個法門高,那是最大的愚痴啊。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左手,這是什麼啊?手,釋迦牟尼佛又舉起來,這是什麼啊?不知道這是什麼了,那也是手,是不是?一般人,一般人這個吃飯他是用右手,是不是,他左手有左手的用處,右手有右手的用處,是那個道理吧,我們通過日常的生活和佛法結合起來,更正確地理解一下。剛才講到次第的問題,次第的問題就是,最好是讓這個善知識啊,來引導一下。

如果是當時你找不到,很好的善知識做引導,先從基礎做起,這個基礎做起也非常簡單,這是一個理論性的一種指導,不是一個死定義啊,比方說,多誦《彌陀經》啊,多誦《心經》啊,多誦往生咒啊,多誦大悲咒啊,或者是以念阿彌陀佛為主啊,特別這個認字的,能有時間的,能想修法的,能想修不偏的人,我勸大家,多看「原經書」,多看「原經文」,當我們發現哪一部經特別生起歡喜心的時候,好了,這部經你就踏踏實實地多誦,那就是和你相應,和你有緣,如果我誦的這部經,沒有生起多大的歡喜心來,你也要恭恭敬敬地誦下來,從中得到一些法意和指導,這是個理論性的指導啊,每個人都有會不同的情況,這個呢可能就有不同的這個呢去指導,不同的說教啊,這個問題很大,我們這是一種原理性的指導,是不是這個道理,實際上,剛才咱們探討的這個問題啊,非常嚴肅,也非常普遍,很多人就在這裡下道了,課下我勸大家看一看《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就把這個理念,剖析得非常全面了。好不好。

 

用半信半疑的心祈禱佛菩薩,得到的結果就會如你的心一樣,模稜兩可

持咒不要再湊數量:以散亂心持咒念聖號,不得甚深廣大的功德利益

專念阿彌陀佛,從前那些佛菩薩都不念了,他們會不會怪我、不保佑我?

不是咒語不靈,而是你不守規矩--受持一切神咒,五種戒不可犯,使咒更有加持力!

沒抓住這兩點,怎么修行都不能解脫

見解脫、聞解脫為什麼不靈?犯錯誤就看“見解脫”,能消業嗎?

最殊勝的六字大明咒《觀音心咒》

滅罪成佛最勝第一咒:《大隨求咒》度生事業(消業超度、消災祈願)之修持方法

為什麼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驚世駭俗的功德?

《大悲咒》 破邪術解符咒很強!

《梵音楞嚴咒》驅魔經驗與如何發揮咒力談

一切諸佛皆說的最大滿願咒《準提咒》

一切諸佛菩薩之總咒--光明真言咒輪《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念佛持咒--念佛為正,持咒作助;如鳥雙翼,豈非雙美

常誦五菩薩心咒得美貌財富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