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修行,不要誤入禁區

慧律法師:

有一個居士吃素,隨便吃,一顆饅頭也過一餐。

我好意告訴他:“你的胃有胃寒、胃潰瘍、胃出血,吃素食還吃得那麼差,你應照三餐好好煮,不然素食館買個便當,我們飲食要正常。”

不要,他就是不要,他的意思是說,古來大德都很能吃苦。

我說:“不是過午不食,就叫做持戒。持戒是要讓我們解脫。你的胃病已經很嚴重了,醫生快宣佈報廢,你道業還沒有成就,就會先因胃病死亡。”

他是結了婚的在家衆,過午不食,若站在他的道力而言,我們是讚歎的。不過站在體力而言就沒辦法了,撐不下去,若共參誦經就會變成無聲,坐着就打瞌睡,人家念阿彌陀佛,他念周公,沒有體力怎麼修行?

所以我說,不是聖人,就不要裝聖人,胃不好就看醫生,飲食調整一下,不聽就沒辦法。

衆生的心很難調伏,連修行人都是那麼剛強,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認爲他這樣叫修行。

我跟他講:“不是這樣叫修行,沒有煩惱的人叫做修行,得大自在的人叫做修行。


在家佛子修行要注意的!每天念很多咒,越修越遇到問題怎麼辦?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有個道友問,他現在每天修普門品,楞嚴咒,一切如來心秘密咒,準提咒,大悲咒。感覺越修越遇到問題怎麼辦?

很多人都修很多,什麼都來,而且每個都能解決各種障礙。每個咒語,幾乎都是全能的。救病,滿願,開智慧,一切所求滿願。他就被迷惑了。

許多人都不知道,你真修咒語,是有很多要求。第一,你心要正。第二,你德行要好,有大悲心。第三,你要戒律清淨。否則你修咒語,都有問題。

咒語是什麼?是用來起用的。大家知道,修行包括你自修過程,用的過程。你要做佛事,請龍天護法加持障礙減少,那你就要用咒語。就像大法會要灑淨,用大悲咒和十小咒,這就是起用。請龍天護法加持壇場清淨。有這個功德所用。楞嚴咒,也是加持修行人減少魔障好,加持道場安寧。

咒語全部用來起用,不是用來滿足你個人的慾望。乃至如果你沒有大悲心,你用大悲咒給人治病,大悲咒是有力量,但冤親債主就會跑到你身上。因為你沒有辦法達到怨親平等,病人和他冤親債主平等,用咒語反而得到相反的力量。

大悲陀羅尼經有講到,大悲咒有十種面貌: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你看,你要脩大悲咒,要達到這十種心,達不到,大悲咒就修不成,不是拿著大悲咒一天一百零八遍數功德呢。

咒語都是驅使鬼神。許多咒語都是由大力鬼神名字組成。你一念,這些小鬼就屈服於你。但是你德行不好,這些鬼神就會憎恨你。咒語的起用,也是有基礎的。包括放蒙山,放焰口,這裡面都有許多咒語,有各種力量。他都有不同功用。比如破地獄有破地獄真言,看咽喉有看咽喉真言。

作為在家人,修行不要修出家人的法,早上起來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其實不必,在家人應該以培養出家的福德因緣為主。建議念救苦的普門品和地藏經,乃至藥師經,是最好的。地藏菩薩,觀音菩薩,藥師佛,阿彌陀佛,跟我們靠的最近。你要自修,先念他們的經,來加持你。

佛經是可以用來自修的,歷代祖師不僅在開智慧,乃至培養福報,消除病苦上都是用佛經為主。在度眾生,求雨求晴上,就喜歡用大悲咒等咒語,這就是屬於密法起用的部分。

在家人要修,遇到災難,就念地藏經,或普門品,是最好的。無災無難時,你就修大乘佛經,華嚴經,法華,楞嚴,金剛,彌陀,是最好的。你要起用,要度化眾生上,如果福德足,可以用咒語。一般不建議你用。發心不正,咒語就不靈。也有的人,障礙很多,仍然念華嚴經,楞嚴咒,我看這個不妙。你應該先念地藏經或普門品,地藏和觀音有循聲救苦的願力,先救你的苦。法要相應才是最好。


智宗法師: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學佛,在家修行,這是居士的一個最顯著,也最重要的特點。也正因為這個特點,作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要立足於自己仍要居家過日子的實際,不去做超出或有違家庭生活的那些想當然的「修行」!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還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還是被眾多的後進居士讚嘆、傾羨、模仿的所謂「精進」居士當中——存在著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師父靠攏;有沒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學出家師父學得全,學得像!譬如說,出家師父要晨鐘暮鼓早晚做功課,那麼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從楞嚴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藍讚,滴水不露——根本不顧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許,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藍讚了!出家師父要修廟建寺,莊嚴佛像,那麼他也要不滿足於一面牆、一張桌、一個像,而是要一間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這對個人修行有無必要,對家庭是否加重負擔!出家師父要每天參禪打坐,精進念佛,那麼他也要屏卻萬緣,每天動不動雙腿一盤,夢想如此就能往生極樂——忘記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顧,小孫子是不是還在哭鬧,自己的責任是不是已經盡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風,似乎這樣 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學佛!

 

而事實上呢?

一個老人的來電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師父啊,你一定要勸勸我老伴,現在她學佛學得這日子也不好過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功課,弄得全家人覺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孫子鬧也沒用。我和孩子說她,也不聽,反說我們根性太淺,不明白事理,還說要和我分居,專心修行——真是,年輕時我沒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學佛學到這個份上,我們還能隨喜讚嘆是真精進嗎?修行修到這般田地,她能夠不入魔道,我們就由衷地替她念一聲:阿彌陀佛,萬幸,萬幸啊!

這事明擺著,在家居士學佛修行,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樂。由家庭和樂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會,由佛化社會到普度眾生同登覺路,這才是學佛修行的要義和真諦!而那些因學佛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學佛走上岔路,學成外道;雖名為學佛修行,實為壞佛敗法——因為旁人也許會因他一人的所作所為,而誤以為所有學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樣做的居士,原因即在於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居士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麼,作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就不能學了?這倒未必,有能力、有條件的居士能學好五堂功課還是值得我們讚嘆的。然而,需要講明的是,並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學五堂功課,能學則學,不能學,或學不全,也不必沮喪,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緣,能學會一經一咒,或別的什麼經咒、佛號,也是很令人歡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課,更不是非五堂功課莫屬。會五堂功課,而且有條件的——比如說獨門獨戶,離群索居,不致影響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礙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那就絕不要去做。做功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進修行,慎勿放逸,至於做功課的內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則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來制定,誦一部經,持一個咒,或者是念一定時間的佛號,都可以是做功課的內容。在做功課的時間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裡的規定,非要和出家師父一個點兒,居家過日子,關鍵是要步調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同樣要服從這個前提,儘量和家庭裡其他成員的作息統一,或在取得認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異。

註: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閒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佈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鍊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在這裡有一點還需要說明,有居士說,某某經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某某咒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這種說法在經中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無論哪個經咒,都是諸佛普度我們凡夫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微妙法寶,無論何時唱誦,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時就誦,時時都誦,刻刻在誦,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地不辜負佛以一大事因緣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於做功課的地方,也並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沒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課時需要留意的是房間要靜。靜室有助於調節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凝神提念,專心辦道修行。對於佛堂、佛像而言,實則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若是我們念念是真善美聖,時時是仁義誠信待人,佛就是恆處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偉的佛堂、多莊嚴的佛像都具有實際的受用,我記得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啊,我請一尊佛像到底放啊裡好呢?家裡地方小,放廳裡吧,太擠,又亂;放臥室裡吧,總覺得對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覺得我們人住得好好的,卻讓佛靠邊站,啊……我趕快打斷他說,不用講了,你哪兒也別放了,就放在心裡吧,這樣不就沒那麼多事啦。當然,把佛放心裡,這是從理上說,因為我們畢竟是末法眾生,業深障重,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所以說,對絕大多數有條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設一個佛龕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來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見賢思齊,勇猛精進,實證無上正等正覺,也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說到設佛龕、佛堂,我們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較普遍的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佛龕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偉越妙——有些居士甚至還在家中佛堂張掛起長幡寶蓋,擺放上鐘磬鐃鈸,有事沒事地就叮叮鐺鐺起來!而且以此為美,以此自傲,覺得很了不起。這實在是走上旁門邪道的「典範」!家庭不是寺院一樣的宗教活動場所,居士在家中設佛龕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樣,寺院是以神道設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普度群機,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堅信,最終導引眾生同歸解脫彼岸;家中的佛堂僅僅是自修、自用。眾所周知,我們佛教修行貴修心,貴在修去我們的貪、嗔、痴等種種雜心亂心,自證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龕佛堂上以繁複為美,以豪華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們的居士中有沒有這種情況?),那豈不是與學佛修行的本意南轅北轍?這不是走上邪路又會是什麼呢?

家中的佛龕佛堂,應以簡約為美,以樸實為上。掛一軸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圖畫,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別歡喜的佛菩薩聖像,前面敬奉幾盤新鮮潔淨的果品,再焚上一爐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辦,那就簡直是幾近於勞民傷財,徒增家庭負擔——有錢不如多花在做社會公益事業上,行善積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燒香問題

我們在寺院裡常常見到眾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爐裡燒香,他們認為多燒多福,多燒香說明我心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誤解。這種偏見誤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惡果,比如說,在行為上破壞衛生,污染環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種迷信現象,使我們佛教倍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批評,成為落後不開化的代名詞……所以說,多燒多燃的風氣決不可長,更不可帶到家裡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麼三支九支的。敬佛關鍵在於心誠,學佛也關鍵在於學佛一樣的誠心。俗話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學佛修行當然更是這個道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佛菩薩雖然是慈悲喜舍,廣開方便,但卻是無私的、平等的,如果說你多燒香佛菩薩就給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貪官汙吏?那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類似於多燒香多得福的錯誤認識,在居士中還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認為,是居士,家裡就該有佛像;還有居士認為,是居士,手裡就該常拿有念珠;更有眾多的居士堅決認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過!……於是因這種種的認識,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一句「阿彌陀佛」,搞得全單位人都怪怪的,覺得他彆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麼埋怨,小孩怎麼哭鬧,手頭上怎麼忙亂,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動地雙腿往那兒一盤……我這樣講,絕不是說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認念佛打坐的實際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要切記念佛打坐只是眾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在佛教叢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養性的基礎方法之一,它並不是開悟的絕對方法,只有心的清淨無雜、了了分明,才是證悟的關鍵。

古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修行人,如果行住坐臥四威儀都能夠恆處定中,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況且,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碼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修整規範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讓家人歡喜,越修越讓社會接納,越修越讓大眾欽敬。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從何而來呢?

居士都讀過《修福積德造命法》、《 文昌帝君陰騭文》,還有《了凡四訓》等等一類的書籍,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輕車熟路,一句話,福德從行善而來。行善積德,善行得福,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和社會賢達在 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麼,作為三寶弟子,佛教信徒,我們就更要依法從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學習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的奉獻精神。當然,我們所做的這個「善」和觀音菩薩所做的比起來,那真是沒法提,但也用不著比,因為我們雖然都是在學菩薩道,但畢竟還未成菩薩,像觀音菩薩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沒幾個人能做到,不過,沒關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可以先從和自己有緣的小善做起,從致力於建設和樂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設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會說,一說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麼修橋鋪路、賑災濟貧、捐資助學,還有植樹造林之類的,提建設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們的修行標準降低了?我們學佛的居士如果總想著建設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當然不是!為什麼呢?我們要知道:

第一,善行無遠近。不能認為捐款救災希望工程什麼的才叫善,在家中恪盡家庭職責,孝敬老人、愛護子女什麼的就不叫善。如果一個人在家中惡言劣行,在外卻慈悲慷慨,我們只能說,像這樣的人絕對是沽名釣譽的偽善。

第二,善行貴在日常堅持。一個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動中捐出大筆的捐款這並不稀奇,而一個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善行善意卻是最難得的。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啊。我們學佛不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嗎?堅持最難行、最難忍!

第三,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是國家的基石。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小家庭所組成,如果我們居士們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得幸福美滿,那麼,由眾多的小家庭所組成的大社會自然也就穩定發展,社會穩定發展了,帶來的當然是國家的繁榮富強,世界的和平興旺。因而,對一個居士而言,建設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絕不是什麼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成為受歡迎、受愛戴的家庭成員都不能做到,或者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那麼,這樣的人走到社會上,我們還能期望他能愛別人,愛眾生?期望他做到時時處處地讓人挑大拇指,受人欽敬?由此可見,建設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 自利,反而是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實實在在的大貢獻了!

 

說到建設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這裡我講一個我親眼所見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在寺院裡和人吵架了,旁邊的一個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她講學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頭火,能燒功德林」啊。年輕居士聽得不住得點頭。我就想,看來,這個老居士還挺會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那邊老居士心滿意足地剛走,這邊年輕居士就脖子一扭說:呸,還說我呢!你還不是剛和家裡老頭子吵完?看看,這就是沒有建設好家庭生活的後果!難怪古人講「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別人?人家又怎麼會聽你的呢!

這裡還要捎帶著說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我們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現簡直是天上人間,相差太遠。不少人在寺院裡是又和氣,又勤快,還整天和個彌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歡喜,可要是一讓家裡人說說她在家的樣子,哎呀呀,那簡直是慘不忍睹!聽反映,有些人為了不洗盤子不洗碗竟也能來個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說,個別人為了家裡人吃葷不吃葷的摔摔打打,雞飛狗跳!在這種時候,我很難想像,像這樣動不動在家裡大鬧天宮的人,也算是學佛修行?我這樣說,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們也許會說,這是天大的冤枉,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護法——比方說是為了能在寺院裡做得更好,要保證休息啦,或者說,這也是為了度人——他們吃葷 不是造業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下面要講的,大家更要認真的聽。

 

什麼是真正的護法?

真正的護法可不僅僅是不顧家,不要家,長年泡在寺院裡為寺院幹活(這樣最多稱得上是小護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個居士的身份,深入民眾,深入社會,弘揚妙法,普度眾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觀音菩薩也是現的在家像,如果她總想著到寺院裡幹活,認為這才是護法,那她還有時間去「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嗎?還能是觀音菩薩嗎?當然,居士們也不要誤會,我這樣講並不是反對居士到寺院裡幹活,我只是強調,我們做居士的不能把「護法」理解得太狹?!

 

不飲酒和家庭應酬

每次講課的時候,總有居士問,師父,我們在家居士總免不了應酬接待的,有時候不喝酒真過不去,可一想到是個居士,我們又不敢,這可怎麼辦啊?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不講了……有,那我告訴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那麼麻煩幹嗎?你就喝。

這下好嘍,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經在高興了,為什麼?反正法師講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麼,對這種人,我必要再說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業,喝了就受報應。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聽我仔細地講明,為什麼能喝,怎樣才喝。第一,不飲酒是什麼戒。是遮戒,前面四個是性戒。不一樣的。所謂性戒,也就無論受不受戒,誰做了都是造業,都要受報;而遮戒,是說本性上並不是惡,不過是因為它容易遮蔽我們的本性,讓我們造惡,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對那些雖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沒有酒的意義的,你但喝無妨,如酒釀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對確實是酒,而且,我也沒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麼辦?有時候逃不過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時的喝不是因為你很想喝,也是就說不是因為心饞,而是因為現實情況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會喝糊裡糊塗,忘了東西南北,能時刻保持清醒才行。絕不能死抱著戒條不知變通,結果搞得自己麻煩,別人也難過。當然了,如果人家對方本來很支持你學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這時候如果你再打著靈活變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拚一拚的話,那你實在是多此一舉,只能是屬於哼哼一類了。哼哼是什麼?大家想吧。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下,學佛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鬆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麼,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有毛病,那麼我更要告訴大家,在這時你就千萬不要去學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沒事去逛逛馬路,到公園裡逛逛吧,否則,再學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學佛關鍵在會活學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養智慧的大腦,實現智慧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學來學去只學成一腦門的條條框框,無論做什麼事,都得看看條條再說,就像過去有人看黃曆出門似的,什麼都要看書上寫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寧肯耽誤事也不出門,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這樣,啊呀,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學佛的好,因為太累,別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蹋完了。


在家與出家學佛之異同

客問:在家做一個佛教徒,學佛是否一定要剃度出家?

師答:在家學佛比出家學佛要愉快、輕鬆、灑脫、自在多了,不一定非出家不可。畢竟臺灣人口那麼多,出家的還是少數,再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多少人表面出家了,他的心根本不知道出家為何物。

客問:假如我想出家,但周遭的人都反對,要怎樣做才能更圓滿?父親、母親能夠更歡喜?擔心道心不夠堅固,常常會顛倒,因緣似乎不夠,不知道該怎麼辦?

師答:這點跟因緣沒有關係,如果出家其他人反對,這不是問題,父親母親雖然不是百分之一百贊同你,至少他們不會那麼激烈的反對。還要考量你的父親母親,有沒有人照顧?如果沒有人照顧,要靠你照顧,最好就不要出家,如果想出家,講得殘忍一點,等父母過世了再說。

客問:受了在家戒,如犯了戒,往後可否出家?

師答:受了在家戒,如果犯了戒,以後可不可以出家?你們說呢?這跟出家有什麼關係?如果你連在家戒都沒有受過,有沒有犯戒呢?實在很難說的,這跟出家沒有關係,不要混為一談。至於受了在家戒,犯了戒怎麼辦?倒可以告訴你,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再受戒了,因為你的「戒」已經不存在了;如果你還想維護,只有一個辦法--再去受戒。

客問:請問如果想在師父門下出家,有何條件?出家後有什麼功課?懇請開示。

師答:這題目最好去問跟我出家的人,因為他們親身體驗了,有什麼條件?有什麼功課?這事若由我講出來都是好的,不會是壞的,那怎麼辦?所以,你要去問跟我出家的人,由他們講出來,才是最可信的,他會把他的感受和經驗告訴你。

客問:為什麼在家弟子受五戒在手臂上燒香珠,而出家眾受戒則燃頭頂?

師答:人最珍貴的是身體,以手臂而言是萬能的,頭頂則代表智慧,最珍貴之處。燃臂、燃頭是以一分心意供養佛,一般人說出家人點「戒疤」是錯謬的說法,戒成疤不就完了此是「香疤」,燃頭供佛留下的記號。而燃臂也不只在家受五戒、菩薩戒才燃,出家人平常也會這麼做,是一分心意,此外還有燃指供佛。

客問:僧伽是否即指僧人?

師答:對僧伽兩字,千萬不要把它純粹當成出家人,必須是出家以後,他能依佛陀的規定做個出家人,而且要三人或四人以上,住在一起修行辦道、辦佛事。辦佛事不只是誦經、拜懺,辦佛事是代佛宣法、建立伽藍。建立伽藍絕不是蓋個廟就叫伽藍,建立伽藍是把古老的、已有的或者敗壞的做得更好,是這樣的意思。

客問:我目前修淨土法門,但有心想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可能選擇修學其他的法門,這是否違背當初的發願,犯妄語戒?如不能出家,當初有出家的念頭,是否影響修淨土的信願行?

師答:佛法中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學些什麼都不是願力的問題,而往生西方淨土這才是你的願。這跟出家以後,改變法門並沒有關係。

佛法說發願,是發你現在能做的願,現在並不是永遠停滯的;另一時間,又有另一個現在,所以現在的身分立場改變,願力不相同了,是不會造成妄語的,這與出家、不出家、修淨土法門,完全不受影響。這只是在環境上,於願力上有所分別,怎樣做比較適合自己,才是正當的選擇。

客問:當父母年老力衰時,若父母極力反對仍出家,是否為不孝?

師答:必須把握一個觀念,有很多人出了家忘了家,那是錯誤的觀念,即使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首先到天道度他母親,而後父親生病了,煮藥侍奉,父親死了,為其抬棺。可想而知,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要考慮有沒有兄弟姐妹照顧,如果沒有,戒律有規定,獨生子或獨生女要出家的話,必須父母許可,父母不許可,根本不能出家。如有兄弟姐妹,但父母年紀大,身體不好,父母又堅決反對,自己要好好的考慮。

客問:於學佛者的立場,怎樣去看結婚與不結婚問題?

師答:學佛有兩種身分,出家和在家。在戒律上,出家的基本戒第三條是不淫,在家的第三條戒是不邪淫,如果知道了這個,問題差不多可以解決了。在家可以娶妻,行正常的夫妻關係,除了這以外的叫邪淫,於戒律是不允許的,以出家人來講,在戒律上要求是根本不可以,在家只要不邪淫,不超越本分,如超越就錯了。學佛之所以有戒律,而且有在家、出家的不同,是配合個人環境的不同。譬如出家人要為人天的師範,當然要求就多;在家學佛止於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只要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可以了,所以,要求上有很多方便。常有人問我,如果這樣會不會妨礙道業,說得認真點,即使是夫妻,如果過度也是邪淫,這是以律法來講,因貪欲之故。學佛是要清淨身口意,清淨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依戒律的要求就是如法,違背戒律就不如法,這是學佛必具的態度,否則佛教要戒律做什麼?

客問:在家居士有沒有成就圓滿正覺的可能?

師答:百分之百可以,可是需要如法依教才行,如果不如法、不依教,即使出家也不行。所謂如法依教,是要如佛陀所說的法,要依於佛陀所教,亦即遵照佛陀所說之教示行持,就可以達到佛所說的結果。

客問:出家與在家,所修的法有何差別?

師答:法完全一樣,只是戒律不同。

客問:在家學佛,是否一定要修學淨土? 

師答: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修學,並非一定要選擇淨土。但是,所修的法門,應視其本身的興趣,以及適合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因此,初學佛者,最好先對佛法有了概念之後,再選擇一門深入,這才是正確的學佛方法。切莫一開始即投入某一法門,等到發現志趣不合時,已經浪費了許多時間。所謂法無高下,相應者是;不管修學何種法門,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幫助我們收攝及維護身、口、意。如果想要達到了生脫死的理想目標,仍有其道理方法,譬如念佛法門,只不過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假使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力行阿彌陀佛所提出的條件方法,而稱念其名號,不過是往生的條件之一。

客問:如果在家學佛的人,修行到一個很高之境,是不是也應出家?

師答:我以前曾經講過,如果在家要想即身成佛的話,一定要出家。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成佛有幾個基本的條件。第一、要完全斷肉食,成菩薩尚且要完全斷肉食,何況成佛。第二、必須給自己時間,在寂靜、清淨的地方(指僧伽住地--伽藍或蘭若)從事修養。第三、必須讓自己有苦行的經歷與體驗,這點在家很難辦到。

如果只是學佛或求往生西方,打算將來到了極樂世界,再去修行,或者這一生於業未能淨盡,要來生再修,倒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到達某種境界,而自己又想即身成佛的話,就必須一切都要捨,連自我的命都要能捨,如果還珍惜這個命,那是不行的,因捨不得鍛鍊。所以,在家成佛,是很難的事,因為最起碼,你還要為你的生活,為你的責任以及你的權利義務去履行付出。

客問:出家苦行不易,能否有別的方法讓眾生廣受法益?

師答:首先要知道,在家不學出家法;苦行是為了幫助出家眾磨鍊心性的,出家人不容許擁有自我,尤其是發宏願為普度眾生的「法師」必須如此,倘若一般出家人但求了生脫死,則入涅槃境界就可以了!

在家學佛是要把自身問題解決,難免保有自我,不須像出家人那樣地修學苦行;若為提昇修學境界,除了皈依三寶外,可依個人之環境、能力受持五戒、菩薩戒。但受了五戒、菩薩戒就必須依教如法。

客問:出家人是佛教的骨架,在家人是佛教的皮肉;如此,在家人可以講經嗎?

師答:出家人不是佛教的骨架,在家人也不是皮肉,經典中沒有這種說法。可以說在家是外護,出家是內護;護是保護、維護之意。出家是內護,意即護如來家業,所謂如來家業即是佛陀所遺留下來的遺教,也就是法。何謂外護?如果要使佛法能夠發揚光大,必須要有出家人作為專業人員,全心投入;如此,也就沒有時間賺取生活之所需,是故在物質上須得在家眾做外護。外護不是去護那個法,而是護持出家人,讓他們專心修學,於生活上毋須顧慮,不虞匱乏,這就等於護法,兩者都是;一是內護,一是外護。

至於講經,所有的經佛陀都已講完了,輪不到我們。說法則是出家人的事,因為佛陀入滅之前,強調依法不依人,因此法一定要有專業者弘傳,而出家弟子必須荷擔如來家業,以弘揚佛陀之教法;至於在家,有接引的條件與義務,可是沒有度人的機緣與能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同是在家人,一樣的有父母妻小,不容易使人信服,容易使人懷疑你是否真的懂那麼多!此其一;第二,對方會認為既然彼此相同,為什麼要供養你,甚至會以為那是在幫你養父母妻小,形成所謂的反彈作用。因此,在家居士只能接引他人學佛,但不能夠度人,度是助人由迷轉覺,引導介紹他人學佛,這是接引,在家居士皆可為之。弘法利生則是出家人的事業,因為他們是此中的專業人員,何況彼此的戒法有別,身分自然也就不同!

客問:在家居士如果有吃長素和持戒,好好的修行可以超出三界嗎?

師答:這樣講太籠統了,吃長素不是修行,因為素食、肉食對你的法身並沒有影響,持戒是維護自己的色身以及道德,也可以說是莊嚴色身,如果只是持戒持得很好,不去修行的話,最多到天道去,不可能出三界。那好好的修行,修什麼?這才是一個要緊的問題,所謂修行,是「修身口意的行為」,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意念的行為,有了偏差就去修正它,不好的慢慢修正成為好的,稱修行,此種行為是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久而久之慢慢會成為一種修養,這是須建立起的一個知見。

客問:對八敬法有何看法?

師答:這應該是出家人問的問題,如果是在家問的問題,我沒有意見,出家法是不能隨便講,為什麼不能隨便講?因為在家人知道出家法,你知道愈多,口業就會愈多,為什麼呢?本來有些不如意的,如果不懂,你就不會講出家人應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你知道愈多,挑剔就愈多,盡看人家的缺點,所以說出家法不要對在家人說。

客問:在公家機關退休以後,現在大概六十歲,想出家,適不適合出家?

師答:這個問題應該問我們裡面已經出家的,為什麼呢?其實真正要問的是你自己,沒有什麼適合、不適合,而是頭一個先要想到出家幹什麼?做一個出家人,我曾經講過有三種身分,只要做到一種,都可以出家。

第一種是老老實實待在廟裡面做個出家人,盡自己的本分。因為寺院裡面,都有些個人應該做的事,有一定的功課,一定要求的規矩法則,再來就是盡一份心,如果你還會去修行辦道的話,雖然不一定會比別人成就高,做最壞的打算,來生一定到天道。何況我們曉得菩薩,只要你發起歡喜心去學佛,就是初地菩薩,沒什麼了不起的,為什麼常常有很多出家人對在家人都稱各位菩薩?有很多人就會害怕,覺得不敢當,為什麼不敢當?生起歡喜心就是初地菩薩了,可是話又說回來,初地到四地是一個變化位,四地之前,說不定來個火燒功德林,什麼地也沒有了,所以,要把握一些觀念。

第二種就是好好的把戒定慧三學融會貫通,準備弘法利生做法師,這是一條路。

第三種做個隨緣化度的人,可是這比做法師還難,隨緣化度,首先本身在佛法的基礎上面,要能夠很穩固,否則的話,不是你去度別人,而是別人把你度跑了,很多出家人常常出家以後,被別人度跑了,隨緣化度的境界比做法師還難。

因此,有三條路,一是老老實實做出家人待在廟裡面;一是準備做法師,普度眾生;再者就是隨緣化度。隨緣化度,你想,前面兩個做到了,隨緣化度可能有機會,還不一定能完全做得很好。佛教裡面有一個標誌--蓮花,蓮花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蓮花要出污泥才不染,對不對?要離開那個污泥才不染,真正一個學佛的人,應該像蓮藕埋在污泥裡面,表面好像染了,但他的內心卻是乾乾淨淨的,做蓮花,如果說蓮花開出來,一剎那時間就謝了,就算蓮子還可以吃,但那個心更苦,蓮藕呢?我們講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是個骯髒的世界,而你只是像蓮花一樣沒有用,你能夠像蓮藕一樣,那才是真正的有用處,所以說不要學蓮花,要學蓮藕。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學佛多年,煩惱依舊,說明你學佛學錯了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請問危急時,應念觀世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修行切忌中斷,如何遣除修行的中斷障、違緣障礙?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佛法的精進不是盲目的沖刺

 

何謂修行?

 

駁斥謬論--某時間地點不能念《地藏經》或其他經咒,看完恍然大悟!

 

千萬不要躺著看經、念咒!因果可畏!

 

坐在床上或躺著念佛可以嗎?會有不好的果報?

 

你念佛時會頭暈嗎?

 

佛弟子的早課、晚課,應該怎麼安排?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