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個火燒的情況:躁動不安、壽命短暫,主要的是約著欲界眾生。但是有些外道(這些外道還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是佛世的外道),這些佛世的外道有一些也是值得我們讚歎,比方說他有出離心。

我們凡夫是看到火不知道怕,「不覺不知,不驚不怖」,我們是在火旁邊追求快樂,我們不把火當一回事,只有到死亡的時候才知道怕。外道不是,外道對火是有覺知的,他也知道怕,但是他沒有正確的方法。他沒有經過佛法的教授,就自己胡思亂想。

他想,火,這個身心世界為什麼會痛苦?因為躁動不安。那怎麼辦呢?我就修禪定,我創造一種寂靜的力量來壓制這個躁動不安的相狀,這樣子我就可以離苦得樂了。所以他就修「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就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那麼這樣子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看第一段。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好一點!「惡獸毒蟲。」我們前面說過,我們心中貪瞋的煩惱……因為外道修四禪定,他就一定要調伏貪瞋的煩惱,尤其是瞋煩惱。所有的煩惱,障礙禪定的就是瞋恚。所以,你要得到初禪,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還容易,你要從未到地定到初禪,你不是只有修專注,你一定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把瞋心化解掉。所以高慢不障礙禪定,你內心有高慢,禪定照樣可以成就。如果你一天到晚發脾氣,你可能對念佛的這個禪定會破壞。

得到禪定的人,他欲界貪瞋的煩惱得到一定的調伏,所以這個人就好像怎麼樣呢?他這個身體是藏在山上的孔穴,這個火要燒他就不容易了。後面說,其實孔穴之火就是煙熏,色界那個躁動不安的相狀跟壽命短暫的相貌得到了一定的緩和,沒有火焰,只見到煙熏。但是,「毘舍闍鬼,亦住其中」,這個問題來了。外道的禪定只能夠暫時調伏欲界的貪瞋煩惱,但是他的我執、我見一點都沒改變,這個我見的思想,就在那一個禪定的明瞭寂靜的心中原封不動地存在。

古德對於禪定所產生的調伏,講一句話說「如石壓草」。一大片的草,他不去拔那個草的根,他就拿一些小石頭把它給蓋住;你看不到草,其實草一根都沒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其實我們淨土宗很多人也是喜歡如石壓草,有定無慧。你看淨土宗很多人修行的時候起煩惱,就念佛,用念佛去壓它。當然有時候壓得住,有時候壓不住,但是至少會產生調伏。但這種調伏是不正確的調伏,這種調伏叫做「緣缺不生」,就是你只是轉移目標。煩惱的根源來自於你要掌控,你要去掌控人、事、地、物。所以,正確的做法,你要把那個草根給拔掉。你不修我空觀,你就用佛號去壓煩惱,等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壓不住了。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修「觀法無我」,他修我空的時候說:「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就是說外道用禪定創造一個涅槃寂靜的假相,只是個假相,但是他沒有拔掉那個草的根,煩惱的根源。那個躁動的根源就是我執,所以用禪定是不對的。這個毘舍闍鬼,就是他無量無邊的寂靜的心中,那個自我意識是活在裡面,它隨時會爆發出來。

《妙法蓮華經》


淨空法師:念佛壓不住煩惱時怎麼辦?

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具足了信願,行門就是底下這兩句,常念佛號,相續不斷,無有休息就是相續不斷。重要的是心裡不能斷,口裡面斷沒有關係,心裡不能斷,念茲在茲,心裡要常有阿彌陀佛。

過去李老師常常教我們,念佛人,真正在這一生得往生的,一定要換心,老師教我們要換心。換什麼心?

平常我們的心都留戀著五欲六塵,心裡都有這些東西。現在人所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心裡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在心裡根深蒂固,不知不覺他就會起心動念。祖師講這是熟了,熟透了,隨時隨地它就冒出來;念佛不熟,常常忘掉,忘掉叫失念,不知不覺的念頭沒有了。

初念佛的人都有這個現象,不要害怕。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濃,時間太久,念佛太生疏,時間短,所以這句佛號壓不了煩惱。知道之後,時時刻刻提起。也會時時刻刻忘掉,忘掉,一下驚覺起來,趕緊佛號就接著,這樣就好。應該有個三年、五年,真控制住了,心裡真有佛號,除佛號之外,其他的都沒有了。

念佛加觀想也可以,觀想想佛,想佛是想你自己常常供的這尊佛。為什麼?你看習慣了,你天天看他,跟他很熟悉。臨終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就現這個相,為什麼?你跟他太熟了。

所以我們專一,我們供佛像也不要供很多,供很多,臨終的時候,哪一個阿彌陀佛來接我?這個阿彌陀佛現了,那個阿彌陀佛怎麼沒看到?你這個妄念一動,佛就不見了。所以,像只能供一尊。現在方便,佛像供在家裡,你給他照一張照片,旅行的時候帶著照片就行了。是你家裡面所供的,你跟他很熟悉。

處處都是要留意到專一,專一才產生效果,不能常常換。經讀一種,不要讀很多。

念佛人讀經是幹什麼的?收心的。念佛,心要不專一,佛號沒有感應。平常心是散亂的,都是胡思亂想,怎麼樣收心?

念一卷經,《彌陀經》念一卷,《無量壽經》念個幾品,第六品很好,四十八願,念一品,心定下來了,定下來之後念佛號,那才能相應。菩薩教導我們「淨念相繼」,淨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

真念佛的人,對這個世間一無所求,你有一樁事情有求就是打閒岔、就是夾雜。這個世間徹底放下,真正明瞭這個世間是虛幻不實的,《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

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至少我們要到一真法界,就是到實報莊嚴土,那叫一真法界。到那個地方的壽命叫無量壽,現在我們明瞭,無量壽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曉得它也不是真的,所以真假你就不要問它,就無量壽就好了;不是真無量壽,能證得真無量壽。實報土裡面修行,就住在那個地方,住多久?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之後,那就真無量壽,你證得妙覺圓滿的佛果,你不住在實報土,你又遷移,遷到常寂光去,回歸常寂光,證無量壽了。這是修行人、念佛人終極的目標,妙覺才是真正大圓滿。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121集


淨界法師:什麼叫作佛號安住呢

整個生命的改變來自於修習止觀,這個止叫五停心,四念處是觀。淨土宗也有止觀,淨土宗的止觀叫作都攝六根。就是說佛號的操作,什麼叫作心於佛號能夠安住呢?就是佛號現前時,你的六根是收攝的,是往內收的。如果你的佛號在心中運轉時,你眼睛還是到處看,耳朵還是到處聽,這個佛號叫不安住,這個佛號是不承認的,因為佛號在心中沒有根。

什麼叫作佛號安住呢?就是什麼叫作把佛號念好呢?就是佛號一轉起來時,六根是收攝的,你的生命只有聽到聲音而已。不是說叫你把眼睛閉起來,也不是把耳朵塞住。就是說,你這時的心不向外攀緣,是把心收起來,不是把六根關閉。這是第一個,建立佛號。

建立佛號,我們前面強調要有皈依的心。有些人的佛號在心中念了半天,他的佛號沒辦法生根。稍微風吹草動這個佛號就失掉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跟佛號建立一個密切的關係,你認為佛號可有可無,所以對佛號的認知很重要!

當然,也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很重要。必須建立一個皈依,就是救拔跟被救拔的關係。要思惟:我們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我們無量劫來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處理了,沒法子了!我現在不睡覺每天拜懺也沒有用了。第二個,彌陀大願必定救拔。所以你要先認清楚,這個佛號在你的生命中,它到底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它是你唯一的希望,唯一!就是說你離開了佛號你就完了。一個貧窮的人,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希望,他得到一顆摩尼寶珠,他不會把它丟掉的,因為這是他生命改變的唯一的希望。

所以,如果不修皈依,佛號就整天念得悠悠泛泛,稍微妄想一動佛號就沒了,就是這個佛號沒有生根。為什麼沒有生根呢?你只是把它當作一個音聲,你不認為說,我沒有佛號就不可以了,這是不對的。

所以,一個人要把佛號念好,你最好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業障深重;你也能夠了解佛號是什麼意思,四十八種力量。所以,它是我們唯一的希望,這是第一個,止。淨土宗,第一個,你要先建立佛號,在妄想的心中,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你一定要很堅定地告訴自己,我就是要念佛!

妄想這件事情是這樣:妄想,你不堅持,它勢力就很大;你一堅持,它就沒有力量,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你可以試試看,你一旦堅持,妄想就沒有力量了。你把電燈打開時,黑暗就消失了。如果說,你覺得妄想很粗重,你控制不了妄想,那是因為你沒有堅持佛號。你沒有對佛號堅持,妄想勢力就大了。所以你一旦堅持佛號,妄想就沒有力量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要引導佛號。

很多人建立佛號以後,這個佛號沒有善加引導,很可惜!你要成功地把佛號引導至厭離娑婆而趨向極樂,這當中厭離娑婆更難。就是你不能讓佛號落到娑婆世界去。當然這個地方跟你的心態有關係,因為你的佛號是你的心帶動的,所以你的心就不能往娑婆世界跑。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是心作淨土,是心是淨土。

所以,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心態。把這種貪戀娑婆、想要主宰娑婆的心,慢慢地把它調整為欣求極樂,這棵「樹」要調整過來,這個就是觀照了。你必須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用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溝通。你過去養成一種錯誤的習慣,產生錯誤的知見,一直認為娑婆世界是好的,你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你的想法是錯了,你看到了表相,沒有看到表相後面的道理。

所以我們透過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不斷地、一次一次地把這個道理說給自己聽,讓我們的妄想不斷地改變,從一種貪戀娑婆變成厭離娑婆。其實,你只要肯努力,我們你的心會改變的。因為你打妄想,也是這樣不斷熏習,是錯誤的熏習,你現在把它反熏回來。遵修止觀,就是建立佛號、引導佛號這兩件事情。


淨界法師:淨土法門最怕的是什麼

問:為何懺公師父常常在佛七法會的時候,鼓勵大家要證得一心不亂,並說:假若未得一心不亂,臨終的時候是否會往生,就是碰運氣,沒有保障?這種一心不亂,須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對往生有保障?

答:這個一心不亂,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得很清楚,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一心不亂,它的范圍是很大的,包括調伏煩惱、包括斷除煩惱,乃至伏除見思惑。伏,調伏;斷,斷這個標準太高了,我們講一心不亂就斷煩惱,但起碼是伏。

一個人要調伏煩惱,第一個你先不動,不為妄想所動,比如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還在,但是我不動,我不跟你動。我們的內心跟人事的因緣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百分之百是妄想,第一個念頭,就直接性的、等流性的就是妄想,你跟它動,那當然不知道怎麼調伏。

一個人要調伏妄想,有二個次第:第一個,你先跟妄想脫離,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來調伏你。當然你要脫離,那是觀,所以我們修行是先觀後止,妄想起來的時候,先知道它是妄想,然後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用念佛來消滅,先保持不動,然後再調伏它。

這個於諸妄想,內心不動,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妄想起來的時候,你就跟著它動,你沒有辦法修行的。

所以我們說不亂,不為煩惱所亂,簡單的講就是不為煩惱所動,煩惱不能馬上消滅,但是我不為你所亂,你亂你的,我心中安住在空性,我觀察你是因緣法;然後慢慢的,你再用佛號、持咒對治它,讓它慢慢的消滅。

所以說這個一心不亂的范圍很大,但是起碼的標准,徹悟禅師講一句話非常深刻: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你要有調伏它的力量。

你每一次煩惱起來,你都隨順它,起來都隨順它,你這個就是為煩惱所亂,那你就沒有把握了。

我有煩惱,但是我不為煩惱所動、不為煩惱所亂,那就可以了,所以我們不要要求斷煩惱,斷煩惱就不是帶業往生了。身為一個凡夫,他一定會有情緒,但是淨土法門最怕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淨土法門它不怕你有煩惱、它也不怕你有罪業,它最怕的是你起顛倒。

煩惱起來的時候,你認為它是真實的,你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相貌,你一定要隨順它,那就完了,你起顛倒了。所以我們講隨念往生這個正念,第一個就是你不顛倒。我不顛倒,我清楚知道這個妄想是不真實的;雖然這個妄想沒有斷,但是它不能影響我,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因為我第一個佛號很清楚,第二個我不為你所亂,雖然我沒有斷煩惱,但是我不為你所亂。

所以修淨土的人,他這個不顛倒的標准是很重要的,要保持不顛倒。當然你臨命終要不顛倒,你平時就要不顛倒。所以我們在講的時候,講到念佛三昧,還有一個真如三昧,這二個都很重要,事修、理觀。


淨界法師: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我們這次的課程有三個憶念:憶念真如、憶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以這三種憶念,來達到臨終的正念。

第一個,啟發我們心靈的力量,最重要就是憶念真如。

憶念真如只有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諸位要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生命的原點是什麼?

以《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是從真如佛性而來,從本來無一物的空性而來,也回到空性去。

當然你說我從前生而來,不對,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這個樣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我們不是從前生的果報而來的,雖然我們從前生的業力來,但並不是從前生的果報來。

是從什麼地方來,諸位知道嗎?

你真實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嗎?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來無一物,我們是從本來無一物而來!

如果,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會被困在這些因緣當中,轉不出去,因為你還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還沒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

一定要找到你的本來面目,你的生命才能產生根本的扭轉,才能在因緣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動,做你該做的事。

當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緣假相全部否定掉,這樣也不對-- --不能執著,也不能否定,叫作就路還家,該來的就讓它來,把它當作人生的歷練,調整好你的心態,這就是轉識成智。

再回到我們的主題:轉化生命。

我們講到心靈的力量,主要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了解我們是由過去的因緣所創造的,而且我們當下也在創造未來。但是面對因緣,首先把心帶回家。

有些事情,不是馬上去處理,因緣太複雜、業力太強時,要先修空觀,把心帶回家之後,再重新面對因緣。否則一開始就面對因緣,容易被因緣所轉。

空、假、中三觀,先修空觀,消滅你的執取,才開始修假觀--面對因緣,借假修真。

在《楞嚴經》中,佛陀跟阿難尊者對話時,佛陀不斷問阿難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現在的因緣,要阿難尊者反觀:你從什麼地方來?

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時,那是什麼?

會被現前的因緣所迷惑嗎?

你要先跳脫今生,回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夠真實的安住,才能夠不隨妄轉,這叫正念真如。

其實這樣的態度平常就要建立起來,不是等到臨命終時再來想。如果你不憶念真如,臨終的時候,任何一個妄想都可能影響到你,都可能干擾到你,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只要有一個妄想生起,你的佛號就被破壞了,佛陀無法救拔一個起顛倒的人,所以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憶念真如。

《楞嚴經》上說,我們的真如佛性、清淨的佛性,都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卻一直忽略它的存在,總是習慣跟著妄想走,這是不對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憶念它,它就產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憶念它,才能夠產生作用;如果你不去憶念它,它就永遠處於休眠狀態,那就很可惜了。

我們的生命要從被動轉成主動,就必須做到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呢?覺照真如。當然真如對我們來說,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須試著踏出第一步,因為它生生世世陪著我們,只是我們一路來,都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這個方法你沒有用,是用事相來對治-- --以佛號來壓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

只有事修沒有理觀,絕對不是妄想的對手,出現一個,對治一個…你會疲於奔命的。

如果這樣的觀念能建立起來,才能講到後面:憶念名號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

總之,一定是擺脫過去,才有辦法創造未來,如果你跟過去的妄想還糾纏不清,就沒有所謂的未來可言。

擺脫過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帶回家-- --正念真如,沒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喚醒,安住在真如!


淨界法師:沒有人能帶著妄想往生

我們經歷過很多的生命,但是過去已經不能改變了,因為它是一個既成的事實,過去只能當回憶。但問題在哪裡呢?因為每一期的生命,都會留下些東西下來,當然有好的,我們也不否認,過去有美好的一面,但是從唯識的角度,大部分都是生死業力、都是障礙的多,我們留下的痕跡,壞的比好的多太多了。

我們今生開始要處理生死這問題就來了,如果你學佛只是讓你自己增加福報、來生活得快樂一點,那你這個問題都不要去碰,你該幹啥,還幹啥,你就糊裡糊塗過下去,反正來生做個大國王、大富長者,享受一下快樂的美夢就算了。但是如果你要了生脫死,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你要把這個隱藏無量劫的水溝要打開來,去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業力、第二個思想,就是你的妄想。

如果你今天是走聖道門,走難行道的、藏傳佛教的,它兩個都要做,叫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們要處理業力的問題,也要處理思想的問題,因為他要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轉,慢慢的懺除罪障、積集資糧。

淨土宗我們佔了便宜,只要處理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暫時不處理生死業力,叫帶業往生。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帶著妄想往生,不可能。你一定要正念,淨土宗你可以先不碰你的業力這一塊,但是你思想這一塊要處理,因為它要求臨終的時候,你的煩惱、妄想,不能在現行位,必須在種子位,它是在一種調伏的狀態。這問題就來了,淨土宗對于思想問題,要求非常嚴格,你只要一念妄動,你說我就動這一次,對不起你就沒有機會了,因為一念妄動你就投胎了,你哪還有機會說:誒!我後悔了再給我一次機會,沒有了!你只要一念妄動,你就要付出幾十年生老病死的代價。

所以臨終的時候,你只要做錯了事情,你就要付出代價,要用一生的生命,去償還你當初的錯誤,再來一次。但是我要提醒你,來生再來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如果你有志於往生,你最好把握住現在,你最好把握現在。


淨界法師:淨土宗的人,低估了妄想的勢力

從佛陀的預言,我們現在是在一種下坡的階段,叫末法時代。它一代不如一代──魔強法弱,正法的力量慢慢薄弱了,干擾你的、誘惑你的,邪法力量會越來越強。當然這個趨勢有多大,不知道!可能是直接下來、也可能是緩慢,但是大方向我們是走在佛法的下勢的階段,如果你今生不往生,你來生更難往生,你最好早做準備,不要把希望放在來生,你最好有背水一戰的決心,後面沒有退路了,你才能夠提起精神好好學習。

如果我們今天不接受教育,我告訴大家,按照正常情況你不可能往生了,因為你生生世世所留下的功能,不可能讓你創造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不可能的。你要可以的話,那你根本就不要學佛了,你自己有本事能夠面對生死,那佛陀出世幹啥呢?

當然,你沒有學佛法,你也是不知道怕,問題在這裡。你沒有學唯識、沒有學《楞嚴經》,沒有學很多佛法,你根本什麼都不知道,因為你整天跟妄想打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你出現什麼問題,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哪裡生病了,你完全不知道,你就傻不愣登的過一生,到臨終的時候就隨業流轉了,就這樣子。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怕,問題就在這裡。我們是需要教育才會改變的,我們現在是走在一種順生死流的階段,你必須要教育才能夠產生反轉的,修行是要作改變的,不是順其自然。你沒有資格講順其自然,現在還沒有資格,你現在要作出改變的,因為你的問題太多了。

在淨土宗你不一定要修很大福報,關於業力斷惡修善這一塊:但是起碼的五戒要守好,因為重大的罪業會干擾你的正念,它會產生障礙,你起碼的戒律持好。但是思想這一塊是非常重要的,臨終你不能起一念的顛倒的,當你提起佛號的時候,它經不起一念的顛倒,而且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了,你只要念頭一動就沒了,就投胎了,你不可能再回到臨命終狀態,不可能的。臨命終的時候,你沒有第二次,只能夠百分之百的成功,所以你一定要在思想改造這一塊不要輕忽,就是我們說的正念分明。

很多淨土宗的人,他以為不需要改變,他就能夠正念分明,他低估了妄想的勢力,以為只要把眼睛閉起來,你什麼都沒看到。你想想看,你為什麼生生世世會輪迴,這難道沒有原因嗎?難道這些東西你不處理它,它就可以放過你嗎,所以我們叫做逆生死流啊!我們現在是魚,是逆生死流,你要改造你內心的問題──顛倒妄想。

所以諸位,按照佛法的定義,我們現在是生病了,你不吃藥它不可能好的。當然我們不要斷根,我們不要斷煩惱,但是起碼你必須讓那個煩惱在調伏的狀態、在你的控制範圍。它的確可以帶業往生,但是你必須要正念分明,那表示說你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必須調伏煩惱,這個就必須要有一些智慧的觀照,不是你強壓得住的,你壓不住它的。

所以佛法為什麼要事修跟理觀,提起佛號一定要智慧觀照,否則你過不了你臨終的妄想關的;妄想關、煩惱關、生死關,三關你都過不了,最後你還是被打回來了。你不能怪阿彌陀佛不幫助你,有些東西他是做不了主,他沒辦法給你的。身為阿彌陀佛,他該做的都已經做了,他能夠做的已經做到極限,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阿彌陀佛準備好了,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有些事情阿彌陀佛沒辦法做的,所以我相信事出必有因。

諸位,今天能夠坐在這裡,你跟三寶的緣結得很深,我只能告訴大家,諸位很幸運,我們今天能夠開六個課程,找這麼多台灣的法師在百忙當中,過來陪大家學習這個課程,就好像我經常講,一個大學生教國中生一樣,陪你們走一趟。因為這個課程我們都太熟悉了,所以這是諸位的福德因緣,要好好珍惜,還有陳會長的發心,提供大家這麼好的環境,總言之,我們準備要上路了,就這樣子,好,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為什麼他念幾句佛號就往生了

我們說了這麼多道理,就是要你做這件事情:請你把願力的成分提陞,請你把業力的部分降低,因為你兩種力量都有。我們不敢說完全沒有業力,但是你要帶業往生,起碼你要保證你的願力,向上的願力是超過於向下的業力,否則你沒辦法往生了,因為你的心理素質太差了。

那麼這個業力是怎麼來的呢?事出必有因。為什麼我的心有這麼強的業力呢?為什麼他念幾句佛號就往生了,我念了半天沒往生呢?因為你攀緣心重,因為你把外因緣看得太重要。一個人很重視生命的結果,你的業力就很重。你把今生的結果看得太重要,你的人生觀是來享受的,你把這個感受看得太重要了,感受就容易刺激到攀緣心,攀緣心就會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內心有這麼重的生死業力,因為你放不下今生的水果。可能你福報太大,但是你不要因為今生的福報,障礙到你的來生,你划不來的。因為今生只是一個水泡,一個暫時的因緣,不要因為今生而障礙到你的未來,今生只是個過程。所以當你覺得你的心攀緣很重,你就要收一收了。

怎麼收呢?你一定要有願望。一個人沒有願力,你很難抗拒業力。人要有目標,要有理想。這個目標不能是今生,只能把目標設到來生。所有在今生能夠實踐的東西,在佛法裡面都不承認這個叫做願力,都不算。你說我幾歲要幹什麼、幹什麼,這個都不叫願力。真實的願力要出世間的,跟世間不能沾上關係的。比方說求生淨土,比方說成就佛道,這個才叫願力。所以你必須要把內心願力的比例提陞,把業力降低。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因地發心要正。我們先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你充滿了生死業力,你怎麼往生?你因地是這樣子,結果就已經出來了,你那個答案都出來了,佛教不能違背因果觀。

所有往生的人,可能他念佛的數目不一樣。有些人念了三年往生,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有些人只念了三天,有些人臨終的時候往生,佛號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是往生的人一定有個共同點:他放棄了今生的因緣,他把生命放到來生去。所以臨終的開示最重要的就是讓他放下今生,把心放到來生去,這個是唯一可能往生的。臨終最怕回頭看,說實在話,人生不堪迴首,臨終你只要回頭一看,你就走不了。所以這癌癥病患,你要開示很簡單,就是叫他把目標放到來生就對了。你不要說:「唉呀,不行啦,我今生還有很多事要做,那就完了。」因為你講這句話,表示你的生命充滿了業力。所以到底你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還是一個依止願力的菩薩,就在一念之間而已。這個作為因地發心很重要。

我們先不談修行,至少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到底你覺得內心的願力比較重要,還是外在的世界比較重要?因為你這個選擇一錯,就完了!你的因地是虛妄的。《楞嚴經》說了,你用沙煮不出飯。你用攀緣心為根本來念佛,所有的佛號都是夾雜並充滿了生死的業力。不是阿彌陀佛沒辦法救你,是你根本不想上來,是你沒有準備好,阿彌陀佛早就準備好了。所以這個順從本願就是說,雖然我們做不到,起碼我們的頻率、我們的磁場跟諸佛是在同一條道上,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淨土宗沒有說要你趕上佛陀,它要你順從,起碼你活在願力,而不是活在業力,這是基本功。

其實人生你花很多時間去攀緣,到最後臨終時你會很後悔,因為你得到的東西全部消失掉,白忙一場。你現在不收心,你臨終一定後悔,因為你的心放得這麼廣,臨終的時候那個龍卷風、生死業風在破壞的時候你會很痛苦。你花那麼多時間去經營的東西在臨終消失的時候,你會受不了。所以你早一點收心,你臨終也不容易痛苦。因為你遲早得收,不要等臨命終再來收,你也收不回來。

在我們剛開始的地方,第一個因地發心,《楞嚴經》講到成就善根就是你現在只有兩種選擇:你要把精神放在追求外因緣——生命的結果,還是把精神放在內因緣,成就你心中的心地法門、願力,你只有兩種選擇。這個選擇會影響你最後的結果:一個是生死業障凡夫,叫做業障深重;一個是依止願力的菩薩,叫做功德莊嚴。這第一個根本,我們叫真正發心。所以第一個你選錯了,後面就完了。我們說了這麼多道理,就是要你做這件事情:請你把願力的成分提陞,請你把業力的部分降低,因為你兩種力量都有。我們不敢說完全沒有業力,但是你要帶業往生,起碼你要保證你的願力,向上的願力是超過於向下的業力,否則你沒辦法往生了,因為你的心理素質太差了。


昌臻法師:用佛號怎麼伏住煩惱?

淨空法師說了一個念佛的秘訣,他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悟遲。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我們不管是起的善念、惡念,只要念頭一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這要換得快。念頭一起,很快,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不要讓第二個念頭仍然是妄想雜念。這是念佛的秘訣,能這樣唸法,這樣用功,你用上一個月,自己就曉得,你的心清淨了,你煩惱少了。用上三個月就上軌道了,功夫得力了;用上兩三年,縱然不能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決定能夠得到,這時,雖然煩惱的根還在,還沒有拔掉,煩惱決定不起作用,不起現行。有了這樣的功夫,決定往生。」淨空法師講的這個秘訣很好,我們大家都應該照著這樣做,這對於減少妄念,伏住煩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益。

圓瑛法師說:「一句佛號能治一切煩惱心病。」他談他自己的體會,他說,遇到逆境來了,心理生起,馬上就經行念佛,走四步念一聲六字洪名,這樣轉上幾圈,慢慢心境就清涼了,煩惱就消除了,這是一種方法。第二種,他說,有些時候事情很緊,心頭焦躁,甚至於深夜都睡不著,也是採取一心稱念佛號,經過一段時間,身心就安定了,這樣就容易入睡,而且沒有夢魂顛倒的現象。還有在寫經的時候,寫一筆,一句佛號,使我們的精神始終凝聚起的,妄念起不來了,寫得很長的時間也不覺得辛苦。他說了這三種情況,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夠伏住煩惱,使我們念佛得到受用。這些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

淨空法師還提倡念佛要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我覺得很有受用。他說,我們念佛,就是要用阿彌陀佛佛號把我們無量覺心念出來。我們的本性就是無量覺嘛,無量覺就是真心,我們用一心來辦事待人接物,就是念佛嘛。這樣做,我們念佛在生活上就排上用場了,這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如果你死念,這樣就得不到受用。能夠活念活用,我們就生活在覺而不迷的境界裡,那當然就能往生嘛。我們終日念佛,終日在念心,念佛就是念這個覺而不迷的心,念正而不邪的心,念淨而不染的心,把我們內心本來的覺、正、淨都念出來了,然後又把這個覺、正、淨用在生活當中,這就得到了唸佛的受用了,就把這一句佛號念活了。我們的心就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覺、正、淨心心相印了。這樣,你唸佛往生就是活著往生的。往生是我們的心,這個軀殼是去不了的,所以說,身在娑婆,神歸極樂,這就是活著往生嘛,並不要等斷氣以後。他這一段話,使我們心開朗樂,很有受用。懂得這個道理,就對於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才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二六時就是二十四小時,佛號不間斷。如果理解錯了,把它理解為不休息不睡覺,一切事情不做,這樣把身體搞壞了,這是我們理解上的錯誤。現在有工作的,一天到晚拚命念佛,又要想到做工作; 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念佛,結果是佛沒有念好,工作也沒有做好,這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淨空法師說:「當你工作來的時候,就把佛號放下,專心去辦事;事情做完 了,佛號提起來,這樣叫不間斷。」

對於什麼叫一心不亂,淨空法師有一個很明確具體的開示,可以幫助我們認清這個問題,他說:「所謂一心不亂,不能錯解了。一心不亂,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作什麼事情都是一心。我們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亂了,要把它應用在社會上,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才管用呀!做什麼事情專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亂。吃飯、穿衣、接待客人,你都一心不亂去做,世出世間法樣樣圓滿,這個是念佛,對於整個社會才有貢獻!念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那個念,是什麼念?覺念、正念、清淨念,樣樣都覺而不迷,就是阿彌陀佛呀!我不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念佛,我覺而不迷嘛。我處事、待 人、接物統統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號不念,這叫真唸佛。你把佛號放下,去辦事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辦事還是念佛。我在辦事,沒念佛呀。你一 心不亂地辦事,一心不亂,就是佛嘛!所以你二六時中,真的沒有間斷。念佛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專心,都是一心,自己能成就,也能感到別人。有些人很執著, 念經時有人來了,理都不理,不打招呼,不接待,這是小乘人。大乘則不同,有人來了,馬上把經捲起來,接待客人,等客人走了,繼續再念。李炳南老師說:『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第一。』不要使人覺得學佛人架子很大,給人反感。」他這番話教導我們念佛要應用道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達到一心不亂。大家也不要理解錯了,這不是叫我們不念佛。修行當然不能滿足於每天念了多少聲佛號,必須看我們對治煩惱習氣收到什麼效果。如果我們一邊念佛,一邊脾氣一點也不改,這個沒有用處呀!念佛就是要改煩惱習氣、改毛病,把清淨心念出來,才能了生死脫死呀。如果做不到這點,就說明我們沒有放下,就是障礙。什麼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放下,首先就是放下煩惱習氣。這從哪裡下手呢?從知過改過下手,這就是修行。

大家讀過《了凡四訓》,第一部就談知過改過,這就是下手處。淨空法師說,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天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了才能夠改,改過就是修行啦。 如果你一天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你這一天就沒有修行。所以古人提出記「功過格」,自己的言行、心念都把它記錄下來。我們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的事,能夠及時地修正過來,這就是功夫。修行是一人與 萬人作戰,當然是很艱巨。王陽明有句話,他說:「治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心中之賊就是貪嗔痴,殺盜淫妄酒,財色名食睡,這些煩惱的習氣,正是我們心中的強盜,要治心中的強盜的確很難。雖然三毒五欲人人都有,但各人的重點不同,每個人的主要敵人是什麼,要靠自己把它找準,「擒賊先擒王。」這是要我們抓住主攻對象,找準主要敵人,集中火力,痛下功夫,消滅主要敵人。這樣我們這一生了生死出輪迴的願力就會大大增強,願力就會大大增強,願力就會超過業力, 煩惱習氣自然就伏住了。這樣念佛功夫就會得力,功夫當然也就容易成片了。


淨空老和尚: 伏煩惱便能自在往生,如何才算伏住煩惱?

問:什麼樣情況下算是伏住煩惱,不起作用了?如果行動沒有表現出來,心裡面隨境動了煩惱,但過一陣子又對治了,算不算伏住煩惱?

答:算伏,沒伏住。怎麼沒伏住?真的伏住了,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作用,這是你真的伏住了,不是說伏了一陣子,一會兒又起來,這是你沒伏住。因此,伏煩惱還是要功夫,功夫不得力伏不住。你現在伏住了,臨命終時別人動你、碰你,你又起煩惱,你怎麼辦?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人家罵你、打你、鞭你,你一點瞋恨心都沒有,若無其事,這是你真的伏住了。清醒的時候伏住,睡覺作夢的時候也能伏住,在夢中有人惹你生氣,你一發脾氣,你沒有伏住。伏比斷容易,斷難。伏跟斷的樣子不同,斷的時候,你的能力恢復,我們講的神通,現前了,見思煩惱真的斷了。牆那邊人在做什麼,你能看見,別人心裡想些什麼事情,你知道,這是他心通。天眼、天耳、他心通很容易得到,那是斷了才有;伏的功夫深也有,但是沒有斷的能力來得大。所以伏煩惱的狀況,自己一定要清楚,我們還在日常生活當中會起心動念,沒有伏住,要用功。

真正煩惱伏住了,往生不但有把握,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我們常講生死自在。你生死為什麼不自在?你煩惱沒伏住,所以你就不自在,伏住就自在了。真的是斷掉的話,你想在這個世間住上二百年、三百年、二千年、三千年,沒有問題。迦葉尊者在雞足山,釋迦牟尼佛交代他等到彌勒佛出世,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傳給彌勒佛,我們曉得迦葉尊者在世間要住多少年?《彌勒下生經》裡面講,換算成現在的年代,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才真正叫了生死,他要住這麼多年是因為他有任務在,他得把事情交代好。如果沒有這些任務,那你就得大自在,你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所以一定要辨別清楚,不可以說是未證,沒有證到這個境界,就以為自己證得,這錯誤就大了,對自己修學有很大的妨礙。


淨空法師:天天訓練自己用佛號伏煩惱

古人還有個說法,八萬四千法門,淨土呢?淨土是特別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一個特別法門,叫門餘大道。念老在此地,是把淨土宗也列入八萬四千法門裡的一個法門,所以他說其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法門而言。我們還是古大德講的有味道,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叫門餘大道,稀有難逢!「唯此獨易,故稱易行」。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它要斷煩惱,這就難,我們斷不掉。

淨土法門不要斷煩惱,只要伏煩惱,把煩惱伏住,像石頭壓草,把它壓住就行了。斷是什麼?連根拔掉那叫斷,那個難,真難!石頭壓草,石頭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是石頭,用這個東西把它壓住。也就是說,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念頭才起,立刻就阿彌陀佛,把它轉變成阿彌陀佛,不叫這個念頭去發展、去擴大,不去擴大。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惡念,只要是念頭起來,就「阿彌陀佛」把它壓住,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上,這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微妙之處。

凡夫煩惱習氣深重,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不起念頭是聖人,凡夫做不到。所以古人教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遲怎麼樣?你造業了。第一個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阿彌陀佛,他不造業,這叫會念佛,這個念佛就真起了作用,不能不懂。

所以真念佛的人,不是一天念多少佛號,不是的,是清淨心,保持清淨心。有一個念頭,馬上阿彌陀佛壓住;念頭沒有了,佛號也就不必念,沒事了,恢復正常了。起念就念佛,這樣念久了,功夫得力了,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到得定,這叫事一心不亂;念到開悟,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跟教下大開圓解,同一個境界,全都是實報莊嚴土。

這後面是「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這是確確實實的,這一品,三輩往生品裡面所講的,給我們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事,讀了之後,你就曉得它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比起八萬四千法門容易,是跟八萬四千比較,因為八萬四千要斷煩惱,這個不斷煩惱,容易。

但是如何把煩惱伏住?你要是伏不住,縱然念佛念一輩子,不能往生。所以帶業是帶舊業,不帶新業,過去生中的煩惱能帶去,這一生當中,在往生之前那些煩惱,最後一念,臨終最後一念是佛號,你就都能帶得去。如果臨終最後一念不是阿彌陀佛,你就完全帶不去了,你還得隨業流轉,也就是繼續去搞六道輪迴。人死了以後到哪一道,是哪一個業力力量最強引導他去投胎。

為什麼人死了之後墮到畜生?他糊塗、愚痴,沒智慧。為什麼有人死了之後到餓鬼?他貪心重,他雖然不糊塗,念念沒有忘記貪婪。有人臨終之後就到地獄去,瞋恚心太重、嫉妒心很重、報復的心很重,這就到地獄去了。有人死了之後他到人道來了,人道是什麼?倫常的心重,念念沒有忘掉倫理道德,念念想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到人道來。念念是慈悲,念念是十善,這個人就生天去了,都是最後那一念。

我們試想想看,我們最後那一念是什麼念頭,這個重要,把握最後的一念就是決定往生淨土。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不能不懂這個道理,這是關係我們來生,一絲毫都不能差錯。我們天天在訓練自己,訓練什麼?用這句佛號伏煩惱,養成一個習慣,到最後臨終一念是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功。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390集


淨空法師:煩惱伏不住,因為對佛法深入不夠

我們今天煩惱伏不住,是因為我們對於佛法深入得不夠,我們所修學的佛法還不能夠把我們的煩惱控制住、降伏住。怎麼辦?繼續不斷努力,學經教要用經教來伏煩惱,學念佛要用念佛來伏煩惱。

念佛堂的人煩惱伏不住,是念佛的功夫不夠、念佛不如法,怎樣叫如法?「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如法了。可是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又不懂,有同學來問我,怎樣「都攝六根」?我告訴他「淨念相繼」。他又問,怎樣才能做到「淨念相繼」?我告訴他「都攝六根」,他還是聽不懂。

我們把這兩句話換成普通話來講,什麼叫都攝六根?六根不受外面六塵的誘惑,就叫都攝六根。眼不為色所動搖,耳不為音聲所動搖,不被外面誘惑,那叫都攝六根,你的心就清淨。心清淨就是念清淨,淨念,不懷疑、不夾雜;相繼就是不間斷。

可是我們今天六根禁不起外面的誘惑,怎麼辦?一心專注念佛,把心收回來,專注念佛。儒家教我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那就是收攝六根的方法。所以為什麼修行人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古時候修學的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罕到,與外界隔絕,就是避免誘惑。

現在我們修學的環境遠遠比不上古人,實在說今天有一個這樣子好的環境給你,你還住不住,嫌太寂寞,那有什麼法子?從這些地方看,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遠遠比不上古人。古人成就的人多,學佛的人不多,成就的人多;現在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

我們現在環境有沒有能力改變?我們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只有不得已,鬧中取靜,就用這個方法。鬧中取靜,難!所以自己要逼迫自己。我這一生所用的方法就是用講經,用這個方法來逼自己。為別人講解,解答別人的疑惑,自己沒有充分的準備就應付不了,所以要把全部的時間用在經教上。這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深入經藏」。

到深入,你自己有法喜的時候,有法喜就是你有悟處;你沒有悟處,你歡喜心、喜悅的心生不起來;到你有悟處,你的喜悅心就生起來了。悟很難,我們要借助古人的註疏,先靠他們,然後自己就有悟處,這個時候才法喜充滿。

對於世出世間法愈看愈清楚了,這個看清楚就是看破。能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自己在生活當中得自在,與大眾相處你就能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裡頭成就功德,這是真的隨喜;隨喜裡頭還有煩惱,那就錯了,那不是隨喜。

諸位要曉得,隨喜接著成就的是功德,什麼功德?戒定慧三學,與戒定慧相應,與六波羅蜜相應,與十大願王相應,那個隨喜是功德。隨喜裡頭要有煩惱,那就完了,那就是佛門裡有兩句話,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你那個隨喜的結果是禍害、是下流。祖師大德常說,我們不能不提防。

恆順眾生、隨喜裡頭一定要與性德相應,也就是說與定慧相應,與淨念相繼相應,與都攝六根相應。色見不見?見;聲聞不聞?聞,見色聞聲不為所動,不是不見,不是不聽,你一見一聽,叫隨喜、叫恆順。見色聞聲與定慧相應,那就是功德,決定不生煩惱,決定不被它所轉。《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不能被境所轉,這是功夫,這不是初學人的功夫。

初學人,決定要發心求三寶加持,我們真發心,佛菩薩就有感應。我在初學佛,可以說正式學佛的第一天就遇到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導我的,是我一生遵守的一個基本原則。他告訴我真正發心學佛,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佛菩薩照顧你,你自己什麼都不要操心。我相信他的話,他不欺騙我,一生就靠佛菩薩,靠定了!什麼都是佛菩薩安排,安排順境我們也不要歡喜,安排逆境也不要煩惱,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是成就自己道業的。

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生活在法喜之中,這樣才能夠深入經藏,才能把自己的煩惱從伏住慢慢到融化。融化是什麼意思?經上講「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做一個轉變。

本文節錄自【華嚴經】第188集


淨空法師:在日常生活當中伏住煩惱

我們除淨土,走別的門我們走不通,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求往生這個門,這個門我們走得通,我們有把握。為什麼?那些門真的要斷煩惱,斷煩惱難!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帶業往生,只要我們有能力把煩惱伏住就能往生。伏比斷容易太多了,怎麼個伏法?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會念,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不管是歡喜、是憂慮,還是恐怖,還是怨恨,這種念頭一生,阿彌陀佛把它壓住。什麼念頭都歸到阿彌陀佛,這就把煩惱伏住,這就能帶業往生。所以阿彌陀佛需要這個條件,你伏不住那就沒法子。

伏住煩惱,臨命終時才伏的時候遲了、來不及了,平時要訓練,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訓練。順境、善緣不起貪心,不起貪戀心,喜歡那個心、那個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逆境惡緣、衝突瞋恚生起來的時候,阿彌陀佛,都把它打掉,統統歸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叫會念。

這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像練兵一樣的,臨命終時是打仗,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你就往生了。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可是平常你不練,到臨命終時,你那個五欲七情要是出來,你怎麼辦?立刻就到三途去了。能不能往生是最後一念。平常不用功不行,平常不放下不行,平常什麼都看得很淡,樣樣能放得下,我們的煩惱就大幅度減輕,沒有那麼嚴重了,這句佛號很容易把它換過來。

所以一定要放得下,要知道這個世間什麼東西全是假的,一場空。真的,你把它看成作夢,夢裡得到黃金不會喜歡,起來的時候一樣也沒有;夢裡遇到那些冤家對頭要殺害你,沒事,醒過來的時候也沒有了,全都沒有了。把這個世界看作夢境,把這個世界看作什麼?看作我們旅行觀光來玩的地方,這個地方一樣東西都不是我的,過兩天我又走了。

日本我這一次來是第七次,第一次來住的時間最長,住了二十一天,其他的大概都是一個星期到十天。把世界當作旅遊的地方,觀光旅遊,不是老家,老家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將來我們一樣都帶不去,連身體都帶不去,你何必要執著?何必要佔有?這種什麼都據為己有,這個念頭是最糟糕的,這個念頭是三途的念頭,有這種念頭的,沒有不墮餓鬼、畜生、地獄的。這叫真正愚痴,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怎麼會幹這種傻事?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437集


淨土法門:佛號伏不住煩惱,要讀經!

我們為什麼不能去?不能去的原因,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沒伏住。他許可我們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新業是什麼?你現在還在造。那這個說明你習氣太重,到極樂世界還會犯這個毛病,犯這個毛病就染污了清淨國土,破壞了大眾的秩序,這是極樂世界不歡迎的。只要你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控制住,控制的方法,這個不能不知道,就是一句佛號。古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煩惱習氣,貪瞋痴慢起來了。這個不怕,為什麼?你肯定會起來,因為你是凡夫,你在六道裡頭時間太長、染污太嚴重了,習氣自然很深很深。如果這一句佛號你真念,你發狠心去唸,一定要念到能伏住煩惱,這叫效果。我的貪瞋痴慢念頭才起來,這一起來,阿彌陀佛,第二句就是阿彌陀佛,就把它控制住了,這才管用。如果一面念佛,煩惱還一面起現行,這個沒用處。於是我們就曉得,念佛的時候妄念那麼多,把念佛功夫全破壞了。念佛本來是伏煩惱的,現在念佛的時候還被煩惱全破壞了,功夫不得力,這問題出在這裡。於是我們自己曉得自己根性,自己毛病是什麼,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是最有效的,各人不同。

我在年輕的時候佛號伏不住煩惱,我用什麼方法?我用讀經,讀經煩惱少。一部經,長一點的經,像《楞嚴》、《法華》,差不多要四、五個小時,一直讀下來,四、五個小時煩惱就很少,妄念很少。念佛不行,妄念多。為什麼?這裡頭有意思在,你妄想來的時候意思就不見了。這各人善根不相同,我用這個方法很有效,我用了六十年。每天我至少四個小時讀經,四個小時給大家匯報,跟大家分享。這個也沒有妄念,有妄念我話就會說錯,叫胡說八道。所以我這樣能保持,至少能保持八小時,就不容易。長年這樣保持下來,才有一點感應,才能把經典批註裡頭看出意思之外還有意思。如果心不清淨就看不出來,表面意思都不容易看出來,這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見到的。念佛人不能不體會阿彌陀佛的意思,這不可以不體會到,知道阿彌陀佛的意願沒有別的,就一樁事情,幫助眾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彌陀本意,唯願眾生往生彼土,得涅槃道,悉皆成佛」。 

文摘恭錄—無量壽經開示(第四五二集)2011/6/13 檔名:02-039-0452


淨界法師:業力要得果報,有兩個條件

在整個藏教的《阿含經》,它在處理我們的生死業力這一塊,跟淨土宗非常類似,都是一種帶業往生的概念。就是業力我不能把它消滅掉,但是我可以把它調伏。當然,阿羅漢他帶的業,他往生的地方跟我們不一樣,他往生到偏空涅槃,我們是往生到淨土,目標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在處理生死業力這一塊是一樣的。它的理論基礎就是說,其實業力本身是沒有得果報能力的,它必須有你的心的激發,你必須去攀緣它。業力沒有主動得果報的能力,它不能主動攻擊你的。

業力要得果報,它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要有愛取。你對這個果報要有貪愛的心;

第二個,你想主宰它。你不是貪愛它而已,你貪到以後還要主導它,就是這個愛取跟無明,是使令整個業力得果報的兩個因素。

所以我們今天不是說,把無量的業力都懺悔乾淨了,業盡情空再往生,不是這樣的。我們淨土宗,只是讓業力從一種存在的業力,我們阻止它變成一種招感性的業力。就是你不能讓業力得果報,可沒有人要你把業力消除。

所以整個修行的關鍵只有兩個重點:調伏愛取,放棄主宰。整個藏教的思想說來說去,就是告訴你這兩個觀念。就是說,你少去惹它,你惹不起業力。我們現在為什麼會一直輪迴?不是業力來招惹你,是你去招惹它,它本身不能主動得果報,因為主動權在我們身上。

這就是為什麼修行有希望,因為你是主動嘛。如果業力能夠主動地攻擊我們,那沒有一個人可以修行了,我們就慘了。

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去處理無量劫留下的業力呢?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業力本身自己不能得果報,我們不要去碰它。就是這裡有個地雷,我惹不起你,我閃過去就可以了,有跟沒有一樣。

所以,帶業往生的觀念就是調整心態,而不是去處理業力。你把愛取的煩惱降低了,把對人生的主宰降低了,業力就沒有得果報的能力了。這時你帶動佛號,就萬修萬人去了。這個道理是這樣建立起來。


求生淨土的兩大障礙

【世間公案,久已參透】世間公案無非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苦天天糾纏。英國哲學家蕭伯納說,讓結婚的結婚,不結婚的不結婚吧,反正他們都會後悔的。這話說的其實很深刻。如果你有信仰的,不結婚是挺好的,當然結婚也不必苦惱,因為你有這樣的因緣,你需要了緣,不要把它當做負擔。如果把它當做負擔,那就不妙了。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確實很麻煩。

久已參透,人生不過是個過程,沒有主人。哪裡有主人?你是或者我是?大家都是過客,沒有主人。

【西方淨業。久已修習。】你念佛了嗎?念了。嘴上念了,心裡念了嗎?心裡琢磨著股票,孩子等等,好多事情都在琢磨。但要是為了生死,這些事你可以先放下啊,要清楚什麼事情更重要。

【然而生死心不切。】無常的力量非常大,如果你生死心切,萬緣都放得下。生死心不切,

【家人撇不下。】所以臨命終時要告訴大家,放不下也得放!因為你帶不走的,緣散了你就得放。

【人情謝不去。】最大的感情,父母、妻子、兒女等等,有血緣關系,你們很難不去牽掛,臨終的時候就很麻煩。

【念佛心不專。】各種各樣的因緣牽扯你,你能好好念佛嗎?更何況很多人念佛還有其他的目的,求老佛爺讓你中大獎,讓你抱大孫子,這些事都挺多的,經常有人找我辦這些事。我說我不會辦這些事,只能說,好好去學佛會有感應,但是感應也是過程,不能總說感應。感應是要你明白,所有的緣聚,必然要緣散。為什麼初一、十五要誦戒?初一的時候月亮要圓,十五的時候月亮要缺了。這就提醒人生無常,讓你調整自己的心態,有承受力,不去執著就能解脫。

【何也。將名根不斷耶。】為什麼呢?是追求成名的根源沒有去除嗎?我要成名,我要出彩,要比人更優秀啊,要讓這個社會稱道,像儒家講的立功、立言、立德,這些都還是一個過程,並不長久。所以省庵大師的開示,是讓大家解脫的,學佛的終極目的離不開解脫。

你想想,釋迦牟尼佛皇子不做了,妻子兒女不要了,宮殿不住了,出家修道了,最後告訴大家要解脫。我們在社會上苦苦鑽營,要成功,最後跟佛法相應嗎?你可以去追求,但是你要知道這遲早要結束的,是無常變化,所以你要清醒。

【抑愛念牽纏耶。】是貪愛的念頭牽纏你嗎?孫子很可愛,妻子很可愛,家裡的財產放不下——那你怎麼走啊?走不了。所以名根和愛念,是念佛往生的兩大障礙,你們一定要注意。

 

為什麼理觀對淨土行者甚為重要

 

生活中遇上這些場合,一定要會念佛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

 

念佛要像談戀愛一樣,把阿彌陀佛變成心上人

 

在家淨土行人如何做到決定往生!要把你的後路切斷!

 

阿彌陀佛沒問題,是我們這邊有問題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你的目標是淨土還是娑婆!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念佛人最容易犯的兩種障礙 一定要破除!

 

如何把極樂世界的蓮花念出來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