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佛陀: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什麼都沒有得到。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

和貪嗔痴三毒, 失去了凡夫俗子

的一切無知習氣障礙,

也失去了對老和死亡的恐懼。

南無阿彌陀佛


不要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裝成修行人;

不要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變回普通人。

—— 索達吉堪布

好的修行者就是,比昨天更能承受卑賤和委屈。

~宗薩欽哲仁波切


不管你拜誰為師,聽誰講法,傳承多麼殊勝,修行多麼用功,如果不是為了搞定自己,調伏自己的煩惱,解決內在的困惑,那很遺憾,你學的不是佛法,僅僅只是知識而已!

—— 索達吉堪布


一生修行的重點和歸宿

第九講 人生歸宿的抉擇(二)

這是我們一生需要好好經營的事。 我們在世間法上都會有種種考慮,會付出努力,對出世這樣無比重大的事更應當多用一份心,應當常常在這方面為自己考慮。

只有先學會為自己考慮,才能為別人考慮。

就像這樣,如果對於生死、解脫、往生的大事從來不做考慮,那的確非常愚蒙。

——《一生修行的重點和歸宿》益西彭措堪布 譯講


衡量修行好壞的標準,不是看誰唸的咒語更多!

誰做的功德更大,更不是看誰發財、健康、工作順利,而是看煩惱有沒有減少。

比如,當有人汙辱我們的人格,或者是欺負、毆打我們的時候,看看我們的嗔恨心是不是跟以前一樣。

如果是一樣,那我們的學佛就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當然,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還談不上徹底斷除煩惱,只能適當地控制。

學佛的方向非常重要,如果身為佛教徒,卻不聞思修行,只是搞些形式上的活動,開法會、超度、火供、薈供、磕頭、燒頭香、燒高香、灌頂等等。

哪怕非常虔誠,也會失去學佛的真正意義。雖然正規的灌頂非常有用,但如果只有這些,卻沒有實質性的聞、思、修,佛陀的思想、佛陀的正法就無法弘揚起來。

學佛者最終的目的,只會是為了自己健康、長壽、發財、工作順利、兒女考上大學、有好的工件等等。

這樣就得不到修法的實際效果,也無法真正走解脫道。所謂的佛法,就失去了真正的核心價值。


很多人看佛教徒的「修行」,覺得很枯燥無味,天天都在重複著持咒、念經,這其實就像走路一樣,要持續到此生的盡頭。念來念去,你有沒有找到些感覺?不斷地重復,你的熟練為你帶來了什麼?你的福報增長了沒有?你的煩惱減了多少?這些問題,其實不容易回答得清清楚楚,因為很多變化,你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但是這份影響真實不虛存在著。

只要你願意去念經持咒,就像你的腳會習慣性往前走一樣,這一定會變成你的一項基本能力。你在走路,自然而然每天在丈量著土地;你在真正修行,自然而然每天都在累積福報、清淨罪業、與佛菩薩相應。每天修行,每天累積,哪怕每天只念一次咒,拜一次佛,點一支香,日積月累下來,自然就會累積無量的福報,這些全部會存在你的福報銀行裏,以後你可以隨時取出來用。存錢,早已成為人類的一種習慣,什麼時候,存福報也會變成人類的一種自覺自願的習慣呢?這要依靠大家的努力,依靠群體的影響力,凝聚這種力量,把它變成積極強大的正能量。

——嘎瑪仁波切


阿姜查尊者:修行其實並不需要很多東西!

有了修行的基礎,當它們圓滿時,內心就只有戒德、定力與智慧。只有它們充滿內心,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事物。這樣的心一定是活在戒、定、慧之中。

因此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時時保持警覺。這些話並不常聽到,不過這個勸誡適用於一切事物。即使事情是好的,你也是對的,一樣要警覺。

警覺適用於善、惡、苦、樂等一切情況。佛陀為什麼教導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要警覺呢?因為它們都是不確定的。

心的情況也是一樣,如果它靜下來,不要執著那樣的狀況,順其自然就好。如果因此而感到喜悅,那是正常的反應,只要保持覺知即可。

無論是善或惡的情況,都只要保持覺知。一個老師可以解釋修心的方法,但是這件事卻只有你自己能做。除了你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完全瞭解你的心?

如果你持有如此的正見,就可以無往而不自得。但是這是指真正的修行而言,若非真實與誠懇地精進,則毫無幫助。

真實的修行不累,因為它是透過心去完成。如果你對自己持有正念,你就會知道正在發生的事,以及事情的對與錯,並且知道如何修行。你其實並不需要很多東西。


夢參老和尚:今生修得好,前生修了好多生了

修行是累劫積累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今生,證道開悟修得好,你前生修了好多生啊,你不知道啊!所以佛在《金剛經》上也是這樣說:若是能聞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了。

依這個觀點,認識一切法,能入佛門,都不是你一生兩生啊!生生都入一下,入一下又失了;失了又轉人身來了,又入一下。一次比一次增加一點,你就開了智慧,逐漸地成佛,是積累的啦!到真正明白的時候,是他多生修行達到這個功力了。

就像我們讀書的人,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當博士了,你當然知道得很多,但是所知道的是你所學的那一門,你學物理、化學的,僅知道物理、化學,對哲學就不瞭解了,對環保的學問也沒有,對醫學的學問也沒有,因為你這個知是有限的。

當我們得到這個無限量的不思議智——是無限量的,一通了,一切都通,而且知道得很究竟。


修行不是手持念珠持咒

2022年12月1日達賴喇嘛尊者辦公室

修行佛法不應只是手持念珠而持咒,像是口誦六字明咒等;修行要從思惟上建立!

先不說別的,以常念的「諸佛正法眾中尊」為例,應依此偈思惟:什麼是佛、法,以及眾中尊的僧寶?

「直至菩提我皈依」中的「菩提(意譯:淨覺)」二字為何?

乃至菩提(淨覺)前,我要皈依的「淨覺」二義為何?

「淨」謂去除一切內心的污垢;「覺」謂覺悟遍知的功德。

以上是「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佈施等資糧,為利有情」中的這句「為利有情」說得真好!

「為利遍虛空有情,我得成佛」的這種發願相當深廣,要這麼思惟!


聖嚴法師開示:何謂修行?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功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功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嗔、痴、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我問她想不想離婚?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准提咒》,可能會有轉機。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

她說,誦二十萬遍《准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了出來。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蠢可憐。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的關心他。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摘自《人行道 》


唸佛唸經唸咒可未必都算是修佛法!

梭巴仁波切

在這次簡短的開示中,我想跟大家分享什麼是法,什麼不是法,而且法要如何修。這是個極其重要的主題,我首先舉個例子,讓各位比較容易明白。不明了的話,就無從弄清法該如何修,也無從知道法究竟為何,且因而有浪費生命的大危機——即使你相信你多年來就是修行,但實際上,這當中什麼都沒有變成了佛法。這是一個很大的危險。

⋯⋯

一個唸經文的人,雖然他誦的內容是佛陀的教法,但他唸誦的行為未必是佛法。舉例說,有四個人在唸經,第一個人唸經的動機,為的是證得圓滿的佛果——為能度脫所有輪轉中的眾生離苦,使得他們成就菩提,所以要斷除內心一切的顛倒,圓滿證悟一切的功德。基於這個發心,該人誦經的行為就成為他為一切有情而證得佛果的因。另外有一個人,誦經的動機不在於為眾生成佛,而是為了自己能夠了生脫死,所以他誦經的行為不會成為成佛的因,而是成為個人脫離輪迴的因。第三個人也在唸經,不過他發的心既不是為了一切有情而要成佛果,也不是為了自己能了生脫死,他追求的是來生能生到善趣、有錢、獲得長壽等下輩子的安樂。因此,他唸經的行為不會變成證得佛果或了生脫死的因,只會變成來生安樂的因。至於第四個人,他誦經僅僅是為此世的安樂,像這輩子有權勢、好聲望、長壽、健康。他沒有想到其他眾生,只想到自己、自己的安樂。因此,他的唸經不是佛法。為什麼呢?因為他發的心是不善的,是對此世安樂的貪著。這是一個不善的念頭。這個執著的念頭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心,馬上就看得出來——它使得我們的心流不安。這也就是煩惱的定義:讓個人心相續煩擾不安的因素。所以貪著此世安樂的念頭一生起,就會產生影響。它是不善的,結果,把唸經的行為轉化成惡業。即使誦的內容是佛陀的教法,唸誦的行為不見得就變成聖法。像在這種情形之下,唸經的行為成為不善業,而且它的果報是苦的。

因此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的譯者——啟請阿底峽尊者把清淨的佛法弘傳於西藏,乃至於世界的觀世音的化身仲敦巴——問阿底峽尊者,由於貪著此世而造作的行為會有怎樣的果報。當時阿底峽尊者回答說,是墮落到地獄、餓鬼道或畜生道。至於因嗔恨或無明所造作的業,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都告訴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最好的發心是為眾生成佛的念頭,接著是想出離生死的念頭,最低限度清淨的發心則指追求來生安樂的心。行為必須有其中一個動機,才算佛法,行為的果報才得安樂。從這點就可以知道法究竟是什麼,並且是怎麼修的。更多著此世而造作的行為會有怎樣的果報。當時阿底峽尊者回答說,是墮落到地獄、餓鬼道或畜生道。至於因嗔恨或無明所造作的業,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都告訴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最好的發心是為眾生成佛的念頭,接著是想出離生死的念頭,最低限度清淨的發心則指追求來生安樂的心。行為必須有其中一個動機,才算佛法,行為的果報才得安樂。從這點就可以知道法究竟是什麼,並且是怎麼修的。


應該經常檢查自己是否成功地運用佛法來馴服心中的煩惱。

如果任何修行產生相反的結果——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和自私心增加,這種修行就不適合自己,應該放棄。

當我們開始修行,不要隨便去聽任何人的意見。 讓自己像一隻野獸一樣,逃離陷阱,盡己所能地越跑越遠。

我們必須完全脫離輪迴,不能一半在裡面,一半在外面。 在人群當中,永遠要保持警覺心。

我們要保持無造作的單純狀態,記住上師的指示。 應該讓自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剛剛和母親分離一樣。

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慈悲和照顧,如果有人把孩子拿走,就算是很短的時間,她也沒有辦法停止想他。

同樣,我們永遠不要失去了這份警覺心和看守心。

----頂果欽哲仁波切


修行人,不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修什麼

香煙盡處,法界全身。
如若未到,漫彼神思。

妙印法師:修行人,不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修什麼,是修魔業,還是修佛業?

《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

1、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2、惡心佈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

3、於甚深法,心生慳吝,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是為魔業;

4、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

5、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靜,是為魔業;

6、於菩薩所,起瞋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愆,說其過惡,斷彼所有‘財利供養’,是為魔業;

7、誹謗正法,不樂聽聞,假使得聞,便生毀呰!見人說法,不生尊重,言自說‘是’,余說悉‘非’,是為魔業;

8、樂學世論,巧述文詞,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或以妙義授非其人,遠離菩提,住於邪道,是為魔業;

9、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肯親近亦不教化,是為魔業;

10、增長我慢,無有恭敬,於諸眾生多行惱害,不求‘正法真實智慧’,其心弊惡難可開悟,是為魔業。是為十。

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勤求佛業!」

略解一句: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即沒有「明心見性」時。菩提心,就是佛性。

有人說,我沒有忘失菩提心!我天天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請不要著急,這是四宏誓願,勉強說,是「菩提願」!並不是佛所說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佛性,是真如本性,是般若波羅蜜,是首楞嚴三昧,是師子吼三昧,是大涅槃,是法界,是……

凡是不求或尚未「明心見性」,不求無上菩提,就是「忘失菩提心」。

或有說:「我修十善業道,怎麼會是魔?」

是魔,是人間和天上的善魔。若不修十善業道,自己早就成了惡魔了!

請不要懷疑佛的教誨。珍重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有人說:末法時期,沒有人能明心見性!你讓我如何不忘失菩提心?

請記住,這是魔王波旬的使者所說,絕不是佛的言語。見性很難,也很容易,總在緣分、善根不同啊。 


淨界法師 :修行跟上班不一樣

◎假設一個人,不發廣大心,也不立堅固願,整天人家共修,他也來共修;打佛七,他也來打佛七,這樣子「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打佛七最容易看得出來,一個人心中有沒有目標。你看有的人打佛七,他也無所謂啦,你打板我就進來,你說打完我就出去,就這樣子,七天把佛號念完就算了唄。但是這樣子,你這句佛號沒有力量。就是你很想要念佛,但不是「我一定要念佛」,你只是很想要而已。

◎有些人打佛七時,是有目標的。你看他提起佛號的時候,他的神態就不一樣,帶目標而來。這種人是有備而來,他可能遇到重大的災難了。他來念佛,每一句佛號,是有真實力道下去的,把力量放進去了。為什麼?因為他有目標。

◎修行,其實只有你知道而已。諸位要知道修行跟上班不一樣。上班你只要打卡,走的時候再打一次卡,中間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是你念佛的時候,是不是有用心,這個差很多,差非常多。我常常說,有些人打佛七是結緣的佛七,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欸,我來了,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你根本沒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連阿彌陀佛的門都沒有進去。因為你念佛號的時候,沒有把心放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所謂,不想做些什麼改變,反正覺得就這麼回事,打佛七就打唄。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有目標,那就不一樣了,你是希求救拔。一個貧窮的人,在追求珍寶的時候,他有所求。所以淨土宗是要有所求的,它是有相行。如貧得寶想,如病得藥想,這個人是有備而來。我不用等到第七天,光是憑你的心態,知道打完佛七,你的收穫一定不可思議。同樣一句佛號,準備好了,念起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沒有準備好,它就是一個音聲,就這樣子,什麼功德都表現不出來。

◎所以你今天會接觸到很多的法寶,拜懺的時候沒缺席,拜八〸八佛的時候也在,打佛七的時候你也在,但是為什麼你修了幾〸年,還是這樣子呢?因為你缺乏一種目標,沒有願力就沒有動力,所以叫「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還是徒勞辛苦。」雖然你修了一個妙法,但是這個妙法的功德顯現不出來,因為你沒有把真實的力道放進去。你不能永遠活在「我很想要修行」,不可以!你要提升到「我一定要修行」!

◎修行成功的人,你看看往生淨土傳,都是背水一戰,沒有例外的。一個人在臨命終時,能夠衝過生死大海,就是,我沒有退路了,我是業障生死凡夫,前面是我唯一的出路,就一念心提起來衝過去了。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臨終就往生了,不是這樣子的。你沒有下決定的心,那個佛號就只是百千萬句。你有一千萬個石頭,比不上一顆的鑽石。諸位要知道,臨終就一念而已。所以印光大師常說,要發起決定性的信願,這就是目標。


修行是把一切都干好,不是什麼都不干!

修行不僅僅只是一天到晚坐在那裡打坐參禪,也不僅僅只是一天到晚在那裡持咒誦經,也不僅僅只是一天到晚三叩九拜,也不僅僅只是一聲佛號念到底。

修的是合一於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修的是與自然合一,萬物一體,無同無異。修去的是自己慣性思維和毛病,也就是習氣和秉性,與自然高度契合,天人全息。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式,不在膚淺的人云亦云,不在無聊的鸚鵡學舌,不在笨拙的效仿。讓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裡,去模仿已經存在的生命狀態。天下沒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生命各不相同。“迷人念佛,求生於彼”,你根本複制不了任何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來踐行自己天命的,要經歷林林總總的功課,只有經歷才能走進真正的平靜。

《道德經》中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天地人三才缺一不可。恰恰因為人道的分別而運化,創造了天極與地極的距離,形成所有時空能量的存在。所有我們認為虛假的時空,其實都是自然的。因為地水火風的作用,而天地氤氳,自然能量流動的自然孕育,帶來自然的生生不息。就是“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這個生生不息的本身就叫道法自然。

能量波永無休止的運動,叫做天之道。它呈現出來的規律就是“損有餘而益不足”,損益的過程就是能量的流動,佛家把這種能量的流動叫做風。天無風萬物不生,人無風不成其竅,故天有八風。無風,則萬物不生;無風,則萬物不能運化。風之所以是最高境界的能量結構,就是在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能量永無休止的運動,叫做“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也表達了正弦波持續震動的傳遞狀態。也告訴了我們這個宇宙中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一直在變化。在這個永無休止的運動中,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如有所住,就是萬有中而執著於其一,排斥和隔離了其他所有能量,停滯在一個狹隘的偏性能量結構裡,自身整體能量就不能自然循環流動了。

中華文字裡的商,甲骨文裡就是一天平。因需要而產生的不同能量之間高度平等的交換。它的本身就是地水火風中風的流動狀態。風是空性的外顯,外顯裡又蘊藏著空。表達的就是“損有餘而益不足”,表達的就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表達的就是地水火風中風的流動,表達的就是正弦波持續震動的傳遞狀態,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能量永無休止的運動。

我們一生下來,就是藉哭來進行商這個字的傳遞,來告訴父母我需要什麼。所謂的慈商,就是貫穿高維能量結構傳遞的通道,把慈給傳遞出去。是對眾生生命愛的滋養與呵護,也表達了道法自然的生生不息。墒、滴、熵、商,這四個字恰恰對應佛家的地、水、火、風,當我們的能量結構,從墒到滴,再到熵,最後到商,把所有的附加條件都去掉後,就回到商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慈商。

無論是財布施,法布施,亦或無畏布施皆是商的流動。每個人生命真正的關聯只有一個,就是化緣,而化緣就是商的流動。包括行者托缽化緣,他要跟對方講一次法,講法的過程就是商的流動。他自己因為法布施直接得智慧,而施主也會因法布施得智慧。一碗飯,一段法,一個對等的傳遞,就轉化了彼此內在高維智慧共同連接的機緣。

老子告訴我們說“聖人不積”任何能量都不要蓄積,都不要執著,都不能心有所住。而是讓這個能量無障礙的流動起來。上善若水,水不流則臭,活水就變成了死水。

《金剛經》裡說:“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就是讓我們應時應運地,藉這個時空一切可以傳遞通道,把這個最高境界的智慧傳承下去。擔挑起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願。把源頭的能量,不斷層的交流、傳遞到任何一個局部,共融一個真正的華嚴世界,才是整體太和的圓滿。

當我們堅守坐那裡不動的時候,其實偏性了。生命的一面在於歸根入靜,生命的另一面在於運動,在這個動靜陰陽不離不棄的合一里,才可以連接生命所有通道。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任何一個場域皆道場。緩以養穩,事急則變,事緩則圓,千變萬化的生活和磨練就是修行。王陽明說修行就是在事上磨,修行不是逃避現實的藉口,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修行更不是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在現實中,你只要有一道人生應用題沒有做圓滿,無論你跑到哪裡,都不會圓滿。你越是挑最簡單的應用題來做,你的升級考試分數越低。將永無修止的修重複的題目。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小隱隱於野。真正的修行是把一切都干好,不是什麼都不干。最終歸於“事無事,為無為,味無味”,才是真正的圓滿。


有這些心理特質,說明你修得很好

寶閣寺

佛法的智慧就是讓現象世界的本質清晰,就是讓心的本質清晰。

我們學佛,是要學習佛菩薩的行持,學習佛菩薩的慈悲發心。同時提醒自己:心存正念、勇猛精進、常生法喜。

懺悔文說:心若滅時罪亦亡。有人想,我的心都滅了,那「我」在哪兒呢?這就是問題的核心,如果你能連心都沒了,就真找不到「我」了。

「我」找不到了,還有什麼我所,那些業如果都不存在了,還用受業報嗎?業報來了,你都找不到自己,那又是誰在受業報呢?

我們都有生病發燒的經歷,發燒的時候運用佛法來思維對治,類似坐禪的話頭:念佛是誰?誰在念佛?要參才行,不是用問的。

誰在燒我、誰在受燒?你體驗著那個燒本身也是無自性的、也是無我的,被燒的「我」也是無我的。你這麼想的時候,真的很快一下就中和掉,就不燒了。

特別你運用般若空性來對治,燒還燒,痛也痛,但是這個痛中無我,這個燒也沒有自性。

當你這樣思維的時候,馬上這個所謂能受痛的、能受燒的這個「我」就慢慢沒有了。

所以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心是什麼心,就是我執的心、第六意識分別心。

如果你能夠照見、突破這個心識,那根塵境對你來說就沒有力量了,你就可以從根塵境的網中出來了,它已經網不住你了。

很重要的是我們學佛要畏罪不要造業,如果面對業報,你有從業報中掙脫出來的本事,然後你就不怕造業,不畏懼業力,這就不是正念。

雖然你有這個本事,你能超越這些苦,但你傷害別人的時候,別人是真實有苦的。

就是說你造惡業時候,你對別人造成的傷害還是真實的,如果說我有本事可以不受業報了,不苦了,但是我不在乎別人苦不苦,那是著魔的表現,修行人學得越高,就必然會將他人的苦樂置於自己的生命之上。

儒家也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將天下的憂樂超越我們自身,不惱害眾生是必須的。

我們今天去解讀懺悔文這句:心若滅時罪亦亡。它的含義不是說罪真的沒有了,罪還是會有的,業報還是會有的,只是業報之網來的時候,你的覺受是透明的。

你如果有了這個智慧,那我們就從更深層次的維度發誓不再造惡。

我問過我的師父他修行的座右銘是什麼?他老人家說:念佛消宿業,更莫造新殃。念佛消宿業,宿是過去的業,念佛能不能消宿業?

不僅能消宿業,哪怕宿業成熟的時候,你憑借念佛的功德,宿業對你來說是沒有多大傷害的。

他也會生病,但是他的痛苦會那麼難以承受嗎?不會的,高僧大德也會生病,但他並不是跟普通人一樣的那麼痛苦。

更莫造新殃,現在我已學佛,開發了智慧,我以念佛的智慧把過去歲月中造作的惡業慢慢地消除,但不會因為自己有了超越過往罪業的本事而無視業力,反而再去惱害眾生、造作惡業,這才是應有的正念。


真正的修行永遠是一個人挑戰整個世界,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最後導向的是大覺的城堡,無死的城堡

上師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種最不可思議的絕對的力量活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但是因為你對他的疑慮和誹謗,還在內在的情緒,導致你解脫的道路被阻塞,你就會原地打轉,備受煎熬,備受折磨,修行的道路不會開顯,彼岸不會開顯。所以如果你沒有虔敬心,根本不行。希望大家未來都要注意,不要這樣。

我還是那句話:大家要克己復禮。要看清楚自己真實的狀態,好好地成為一個修行人。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最後導向的是大覺的城堡,無死的城堡,而不是其它。對於任何的角色的執著,其實都是很痛苦的,因為是背離了解脫道的,背離了覺醒的誓言的。這些大家要記住。

一個真正的好弟子,應該在內心消化問題,而不是一直去問問題

我覺得一個真正好的弟子應該在內心消化問題,而不是一直去問問題。有些人很笨,很愚痴,他說:上師我怎麼想都想不開,我就是很痛苦。我說你還沒有痛苦死,痛苦死了就想開了。就是笨嘛,又不接受自己笨,乾脆把自己笨死了就好了嘛。

這種笨死是解脫的,意思就是我不害怕自己笨,我只害怕我有那麼多的執著。能看清楚自己有那麼多執著的人就不會笨,能放下執著的人就不會笨。而你非要去跟人家拼腦子,這世界這麼複雜,你拼腦子拼不過人家的,那最好就笨死吧。但是呢,大部分人沒有這個根基,叫做黑忿怒母的根基,不能代表法界的體性智。就是說笨都笨不死,他在想著自己的利益,想著苟且偷生,想著畜生道式的自保。那就說明你連笨都笨不到家,笨到家了你也能解脫嘛。笨到家的話,你就會知道,我不必反抗,我只要看清楚我的執著,然後我不去執著就行了。然後你一切粗大的分別念就溶解了。

真正堅強的自己,是能夠看到痛苦可以發生的自己,修行是不斷死去的過程,而不是讓幻相延續

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修行佛法不是讓你去博弈,不是讓你追尋一個更美好的自己、更強大的自己、更有能力駕馭這一切的自己,不是追求這個。因為越是這樣的一個自己,你面對痛苦的時候越不能夠釋懷。實際上真正的堅強自己是允許痛苦可以發生的自己。所以佩瑪丘卓說,修行是不斷死去的過程,而不是讓幻相延續。只要你不害怕結束,誰能征服你?誰能讓你的心飄動?所有一切的痛苦不就是你不想結束嗎?

輪迴無法修補,真正的修行是不害怕結束、不害怕死亡,用結束和死亡的心態看待這個世界

害怕結束,你就會對抗。這對抗的整個過程都是徒勞的,因為輪迴無法修補。不管你情緒怎麼翻天覆地、怎麼不能接受,輪迴的無常生滅依然會到來。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不害怕失去、不害怕結束、不害怕死亡,反而是用結束的心態、死亡的心態看待這個世界,就會越來越清醒,這是最偉大的修行。這個偉大的修行突破了生滅法的恐懼,突破了輪迴的幻影。這樣我們就是從輪迴中醒來,這個時候我們來談駕馭力。沒醒來之前我們就談什麼呢?談接受力——你能不能接受佛法所說。正是因為你不接受它,所以你對抗。如果你接受它,接受你心中的苦,接受輪迴的本質,還有什麼好對抗的?你越接受它,越不害怕這些輪迴的慘狀的發生,就越說明你心中早已有底了。你害怕這個、害怕那個,害怕就等於這件事情被你解決了嗎?被你看透了嗎?不是。

受自我業力的苦,業無盡,苦無盡,受修行的苦,卻是解脫一切苦

所以說真正的修行人會以輪迴之苦、生老病死之苦入自己的心間,才燃起了覺醒的智慧。你們現在的痛苦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現在我的弟子百分之八十所受的苦是因為自身的業力輪迴而受的苦,不是為修行而受的苦!因為你沒有走在那條道上,你根本沒有吃過那個修行的苦。

當你是在為自我的業力受苦,你是受不盡的。因為業無窮盡,輪迴無窮盡。想想你們從跟著上師修行以來受這麼多的苦,你能分得清楚哪些是為修行,哪些是為你今生的我執嗎?這兩者區別非常大啊!你因為你的業力的困惑所承受的迷亂和痛苦,為了自我的努力所受的痛苦,那是業力之苦。而真正修行的痛苦,我常說:受修行的苦,解脫一切苦。但是你們呢,你的我執都很精貴嘛,害怕暴露,害怕死亡,害怕衰敗,害怕輪迴,所以就躲嘛。躲在生活的世界,躲在精神的世界,躲在佛法的世界。能躲就躲,不願出來。實在不行被拉出來的時候都是被業力果報拉出來了,拉出來了還是不想面對,不去正視這個世界,還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回到那個洞裡去。

我們追隨佛陀是臣服於真相,如果你有真正的修行,你會產生與佛陀同樣的心境

我經常對你們說,我所向你們教授的道路是與佛陀當年一樣的道路。如果你們有真的修行,你會有與佛陀的一模一樣的心路歷程。你去對比一下佛陀傳,你就知道了。上師教授的道路就是這樣的,如果你真的是我的弟子,你一定會經歷與佛陀同樣的心境。雖然說時隔了兩千多年,有時間的差別,但它的本質沒有什麼差別。因為那是真相啊,我們追隨佛陀是臣服於真相啊。

真正的修行永遠都是一個人挑戰整個世界,跟團隊沒關係,跟第二個人沒關係,因為沒有一個人跟你的心是同步的,而唯一需要傾聽的就是上師的聲音

大家腦子真的要清醒一點,想想吧,想想後面的日子,在死亡之前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們過去沉迷在什麼狀態當中,想清楚這些教言、上師的這些忠告,想清楚未來你們的路該怎麼走。真正的修行永遠都是一個人挑戰整個世界,跟團隊沒有關係,跟第二個人沒有關係。有團隊有魔障,哪怕有第二個人都會有魔障。因為沒有一個人跟你的心是同步的,所以叫一人與萬人敵嘛,就是這個意思。你相信就是你相信,你不要說別人相信不相信。一談到別人的時候,你的心早就已經不是自己的了。

所以說真正的修行是一個人挑戰這個世界,而唯一需要傾聽的就是上師的聲音,上師的教言,上師的指引,或者說佛法的指引。因為上師是具有經驗的呀,佛法是具有經驗的呀,不然的話任何其它的聲音都沒有用啊。如果你受到整個世界的打擾,受到團體的打擾,或者受到任何的另外一個人的打擾,只要他不是覺醒的,那都是你們之間的業力相纏,你都會落入愚痴的狀態中。


其實,所有的修行,最終都是為了讓人變得圓滿

證善法師

作為現代佛教的重要載體——寺院,其不僅是僧侶寄居學修的場所,也是佛教在堅持中國化方向與傳統文化、信仰、習俗等相互碰撞借鑒,融合延續的具現表徵,更是社會大眾瞭解佛教文化,浸潤淨化心靈的清淨之地。其住持之僧眾,應是高度自覺,品學兼得,誓要成佛作主的大丈夫。

廣學五明,弘法是家務;利益群萌,不忍眾生苦。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就需要出家眾從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來增長學識,方能守正創新,與時俱進,自他兩利。

《論語》講,「子絕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大意是講,孔子絕對不會犯這樣四種毛病。一是憑空猜測,主觀臆斷,這裡的「意」通「臆」;二是看事情絕對,想當然地以為會是怎樣的;三是拘泥以往,固執己見,聽不見別人的建議;四是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

可以這樣說,諸上所述的四種毛病,可謂是人們的通病,確實值得注意,需常常自我反思。

「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正如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所言: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人成即佛成,就是學佛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成為一個圓滿的人、大寫的人、覺悟的人、頂天立地的人。

同時,出家眾的學修更是為了培養一個淨信的道人,虔誠而謙卑,對於佛陀和師長的引導教誨依教奉行。

培養一個修習出離心的道人,他會著重觀察世間榮華的苦空無常,顯現出離俗的氣質,對世俗的享受比較淡然。

培養一個重視戒行的道人,顯示出一種謹言慎行的風格,對於微細的惡業也會積極防護。

培養一個勤行佈施的道人,他會非常慷慨,樂善好施,不吝財物。

培養一個訓練精進的道人,能像不休息菩薩一樣,晝夜勤奮,不休不息,看起來像是個勤快的小蜜蜂。

培養一個專修止觀的道人,很可能會少言寡語,心頭一直在憶念著總持的法義,念茲在茲,一念不在,猶如木頭一樣。

其實,所有佛法的修行,最終都是為了讓人變得圓滿,集善法於一身,斷惡法於無遺,是一種佛教之外的人也會認可的生命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看起來不是那麼讓人歡喜,感覺不是那麼高端,但那畢竟也都是在趣往解脫之路的人,善根都是在一點一點增長,這就足夠好了。


太橋旦曾堪布:身為修行人,必須要知道自心、修正自心

在修行佛法之初,大家首先要對「修行」二字建立一個正確的認識。那麼,究竟什麼才是修行?

首先,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心。

佛法不能離開自心,如果能時時觀察自心、處處不離修行,就能在生活的每一個點滴中積累福德、開啓智慧。這樣修行就會日日提升、年年進步,直至證得佛果。相反,如果不觀察自心、不修正自心,而是自以為是、隨心所欲,這樣的修行徒有其表,內心難有任何改善,修行必將一無所獲。

其次,要明白我們最需要修正的心態是什麼?最阻礙解脫的習氣是什麼?佛陀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們:是內心的三毒——貪欲、嗔恨、愚痴。而對於三乘的修行人,三毒的阻礙力各有側重。

對小乘修行者而言,小乘的行為是否做到,取決於心中是否生起出離心。而出離心最大的障礙是貪欲。

對大乘修行者而言,大乘的思想是否符合,取決於心中是否具備菩提心。而菩提心最大的障礙是嗔恨。一個心懷嗔恨的人不可能生起菩提心。所以,要想生起菩提心,必須斬斷嗔恨。

對金剛乘修行者而言,金剛乘的見地是否達到,取決於心中是否保持清淨觀。清淨觀最大的障礙是愚痴,也就是無明。要想保持清淨觀,必須破除無明。

需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意味著金剛乘修行者不需要斷除貪欲和嗔恨。金剛乘的清淨觀建立在大乘菩提心之上,大乘菩提心建立在小乘出離心之上。沒有出離心,絕不可能具備菩提心;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絕不可能保持清淨觀。因此,對於金剛乘修行者而言,貪、嗔、痴三毒都要斷除,這點必須要明確。

總之,我們為什麼會墮入輪回?就是由於我們的愚痴無明產生了我執;有了我執,就產生了愛護自我的貪欲、排斥他人的嗔恨。貪、嗔、痴循環往復,導致我們流轉輪回、受苦無盡。可見,修行的障礙不是外在的敵人,而是內心的三毒。因此,身為修行人,必須要知道自心、修正自心。


關於修行:很重要的開示!

【不再淪為「念頭」的奴隸】

頂果欽哲仁波切

一生中所面臨的俗事,就像永無止境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而來,但我們到最後都是兩手空空,什麼也留不住,我們的腦中走過無數的念頭,一個念頭生出許許多多的念頭。所有的念頭都是增加內心的騷動與不平而已。

假如仔細反省日常行為所依據的基本價值觀念,並試著找出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源自我們未能對事物做正確的檢驗。

我們的所作所為,通常是根據每一件事都是真實、具有實體的假設而來。

但是,當我們看仔細一點就會發現,現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鮮豔多姿,卻沒有任何實體存在。

當天空上掛著一道彩虹,映入眼簾的是許多美麗的色彩,但彩虹不能當衣服來穿,不能當飾物來戴。

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擁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過是透過各種因緣的結合,呈現在我們面前。

心中升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念頭根本沒有所謂實體的真實,或本質的存在。

所以,念頭根本沒有理由擁有強過我們的力量,我們也沒有理由淪為念頭的奴隸。

輪迴與涅槃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只不過是一堆念頭罷了。

一旦我們認清念頭是虛空的,心也就失去了矇騙我們的力量。

但是,只要我們把虛假的念頭當做是真的,念頭就會向過去生生世世一般,繼續折磨我們,該我們深受痛苦。為了達到控制心的目的,我們必須覺知該做什麼,以及該避免什麼;我們也必須保持警覺,時時檢視身、口、意三方面的行為。

為了破除心的執著,瞭解所有的現象皆如海市蜃樓中的綠洲一般空無虛有,美麗的外相無益於心,醜陋的外相也無害於心。斬斷希望與恐懼、喜愛與憎惡的連結,安住於平等捨之中,瞭解所有的現象只不過是自心的投影。

一旦你知道什麼是絕對的真理,你將認清眼前所有的相對現象只不過是一個幻影,一場夢,並且不再執著於它,認清實相即是空,就等於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

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

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恆久不變的檢視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為,一次又一次反覆檢查你的心。

一旦消極的妄念升起,就用適當的矯正法來治療。

而當積極的正念升起,就將功德迴向給所有有情眾生來強化它,並祈願他們能證悟到最後的覺知。

即使在日常活動中或心神煩亂時,都能從慣常的沉靜洞察中保持明淨的覺醒,那你終將持有這智慧心的體認。

所以,「隨時覺察」是解決輪迴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無論你記頌多少儀軌或咒語、或做幾千次大禮拜、乃至幾千次繞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亂的,就不能幫助你去除心中紊亂的思緒,不要忘記這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噶當派曾提到一個故事,說明一個人從開始不瞭解何謂修行,到明白正確修行意義的過程。

有一天,有一個人很專注、盡力地轉繞著佛塔。一位噶當派大師上前問道:「先生,您在做什麼啊?」

那人回答:「上師,我在修行呢。」

大師點點頭,說道:「嗯!很好,這個修行也不錯。不過,如果你能修行佛法會更好。」

那人心想:「繞塔可能不是修行佛法吧,一定有其他方法。」

他開始四處找尋,看到了一些經書,心想:「讀經、課誦應該是修行。」找到一個地方坐好,就開始認真讀經。

幾天後,當他大聲讀誦著經書時,大師出現了,問道:「您在做什麼呢?」

他有點得意的回答:「喔,我在修行呢。在修行佛法呢。」

大師點點頭,接著又說:「嗯,讀經很好。但是如果你修行佛法會更好。」

那人聽完有點納悶兒,心想:「繞塔也不是,讀經也不是,那該做什麼呢?」正當苦悶時,突然想到:「對了,禪修!一定是這個了。」趕緊找到一個角落,坐直身體,眯起眼睛,開始禪修。

沒過多久,大師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您在做什麼?」

他自覺了不起的說:「禪修著呢!」

大師緩緩地說:「禪修很好,不錯,但是,修行佛法的話會更好的。」

這下那個人完全糊塗了。

不是繞塔、課誦、甚至不是禪修,那人只好問道:「上師啊!到底什麼是修行佛法啊?」

大師回答:「修行即是斷捨貪執。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也跟這個故事的主角一樣,開始修持四加行的時候,全身酸痛,滿身大汗,還是堅持不懈地修,終於修完幾十萬遍之後,有人問道:「喔!您修完了四加行,有什麼體會嗎?」

這時我們可能回答:「喔,可辛苦囉!流了好幾公斤的汗呢。」這是一種答案。更好的回答是:「喔,可美妙了!心可平靜了,真快樂呀!Sobeautiful!」還可能更高境界的回答是:「喔!你不會相信的,當時我閉著眼睛呢,眼前出現好多天女天神,漫天飛舞…」總之說一大堆誰也沒看過的事情。大部分人的答案差不多就這些。

那麼,到底這些是修行的徵兆,或者只是像喝醉了,或者是累過頭,生著悶氣,又不得不做下去而產生的幻覺呢?

因此,修行是在每天生活當中,當煩惱升起時,自己能夠察覺,並且找到對治法平息煩惱,例如你可能說:「昨天早上九點左右,一個人讓我好生氣,但是我察覺到了,也知道生氣不好,就想辦法靜下來。」真正體會佛法,使佛法成為對治法而降服煩惱,這即是修行。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佛子行三十七頌》


淨空老法師:修行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在佛像面前磕頭,叫你念經、念佛,是叫你修正錯誤的行為!

我們對三寶要敬,決定不要去謗。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看這個人順眼很歡喜,看那個人不高興,這與普賢菩薩的教誨是背道而馳,這不是修學大乘。我們要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怎麼講,是把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錯誤的說法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在佛像面前磕頭,叫你在念經、在念佛,不是這個意思,是叫你修正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如果不修正,你天天拜佛、念佛,還是要墮三途,這個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心法,要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形式。要修一個真正能夠敬人,能夠尊敬別人,能夠愛護大眾,要從這個地方修。修禮敬要從哪里修起?從那個冤家對頭修起,我最討厭的人,最可恨的人,我先要尊敬他,對他都能尊敬了,那其他一切沒話說了。

過去一個同修問過我:法師,那要怎麼做法?我說:你家有沒有供佛堂?他說:我家有佛堂。你每天有沒有做早晚課?每天也做早晚課。我說:你在佛堂佛像旁邊供上你那個冤家對頭,供一個長生牌位,供在佛旁邊。每天拜佛也拜他,念佛也念他。他也很難得,也照做。做了一段時期跟我講:法師,還是不行,我看到他還是會生氣,那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功夫不夠。我講真話,功夫不夠,繼續努力。到哪一天把這個冤家債主,看得跟佛一樣尊敬,你的禮敬諸佛才修到少分。普賢行談何容易,不容易!

普賢菩薩是一切恭敬,沒有一個人不尊敬,這不認真修就不能成就。修普賢行那是高段的,不是普通的,這是大菩薩修的。修普賢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上品上生。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叫普賢行,要了解意思,要知道怎樣做法,不是口里說說那就行的,要真正去做。面對著這一切順逆境界,是不是能夠生平等心?是不是能夠生清淨心?是不是能夠生慈悲心?那才叫真正普賢行。


學佛在哪裡覺悟呢?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要覺悟。

每天看自己,不要看外面,看自己息事寧人,不該想的不去想,就沒事了,這就是息事寧人;

如果看外面,就會災難四起,每天追逐名聞利養,傷天害理。

一定要知道,佛法是心法,心要依性,心不依塵,從一切妄塵境界中回過頭來,回歸能變能現的自性。


一切論說,皆不離開心法。因為一切佛法都是心法。

因此可以說「心」是放置在最中心點。

這表明你要修的話,一定要繞在這個心上來修。

若不從心上來修,便犯了「心外求法」。


修行不能有虛假之行。

寧可百年不開悟,不可一日走錯路,勿將修行流於一種外在的形式,修行不是作秀,不是裝樣子表演給人看,不是以形式來證明自己,不是要別人來認可自己,更不是要譽美之詞。

誦了多年經,未曾布施人。

念了多年咒,未踐半句行。

燒了多年香,未消嗔恨心。

拜了多年佛,未拜父母親。

磕了多年頭,未感人一恩。

修了多年行,未修一日心。

合了多年掌,未合一個群。

再修億萬年,還是愚癡人。

修行是對自己交待。不能有一絲的虛假,因為你欺騙不了你這顆心。

修行不能安住在一個念頭,認為自己很有修行,漸漸高傲自大。

開始利用種種形式方法,來襯托顯示自己有修行,這只會增長內心的貢高我慢,驕傲自大的心理,這就是傲慢心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五毒心之一 。

修行成了造業的工具,這叫做顛倒。

修行人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任傲慢心猖獗,就等於忘記了修行的根本。

修行不能有虛假之行。

修行要有真誠心,正直心、質樸心、真誠心才能夠趨近於道,與道相應。挾帶虛假心修行一輩子,都離道甚遠。

也終歸是“泥牛入海無消息”。調伏自己的心,才是修行的根本。


淨空法師:什麼是修行? 

修行兩個字這個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身口意,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造作叫身體的行為,行為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這個也是要懂。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生活上修,工作當中去修,待人接物之處去修,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了過失就把它修正過來。

善惡的標準是經典,分開來說,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的標準,戒律是修正我們身口的標準,你沒有標準怎麼個修法?這些不能不懂得。

寺院庵堂大眾在一塊薰修定的一些規矩,那叫禮儀,那叫秩序。大家在一起有秩序、有禮節,不亂,整齊、莊嚴、清淨,這跟舞台表演一樣,讓社會大眾看到了,生歡喜心,生恭敬心,是這個意思。

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所以佛法才講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表演,對社會大眾的,那叫儀規;真正修行是起心動念,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叫真修行,不離菩薩業。

今天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叫菩薩業,可是有很多在家人受菩薩戒了,受了菩薩戒不知道什麼叫菩薩業,那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假菩薩有名無實。真正修菩薩業的,沒有受菩薩戒,諸佛如來承認他是菩薩,龍天善神承認他是菩薩;世間人不承認,世間人認假不認真,你受個戒,拿了戒牒,你受菩薩戒,你是菩薩,他真認真,其他都不認識。所以真正諸佛菩薩天龍善神,他認真不認假,那個戒牒不算數,那皈依證也不算數,你得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三九集)2011/6/6 檔名:02-039-0439


淨空法師:千萬別搞錯修行的意思

修行這兩個字,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些名詞術語的意思要懂。現在的人都弄錯了,什麼叫修行?敲著木魚念經叫修行,錯了,那是形式,不是實質。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教導你的你有沒有落實?與老師教的相違背,那就是錯誤的,你沒修。一入佛門,佛教你修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我們做到沒有?做到叫修行,沒有做到,那不是修行。言語,佛教導我們不妄語、不兩舌,我們有沒有做到?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得真幹,真幹才叫修行。

早晚課什麼意思?早課讀誦經本提醒自己,我這一天的思想言行要跟經上講的相應,每天早晨起來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沒有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做的我做了沒有?老師說不能做的我犯了沒有?拿這個標準來改過自新,這是真修,否則你就全都錯了。

世尊一生教學,天天給人上課,經上沒有說哪一天放假,他沒有假日。一個人找他,他講,十個人找他,也講,不論人數多少,有問必答,這在經典上我們能看到。

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現在很多人搞錯了,每天要念經,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就高興,哪有這種道理!念經是自己學習,你真幹,佛菩薩歡喜;你念給他聽,他會生氣,他講的,要你念給他聽?完全是自己學習,千萬別搞錯了。


【修行,就是顛覆自己的一切】

修行之苦在於你幾乎要顛覆自己的一切,從“你看世界的方式”到“你想問題的方式”,你的生活會完全改變。 那種痛苦有如揭痂,那是切膚之痛,深入骨髓。

如果你自認為是修行人卻從未經歷過這些,那麼請相信,其實你未曾真正修行過。 並非得到幾個灌頂、每天修修法就是修行人。

你必須改變自己的所有觀念,如果你自認是修行人卻依然秉持修行之前的觀念,依舊使用過去的思維方式,那麼你只是在假裝修行,佛法從來沒有真正觸及你的心。

《教父3》裡,一位梵蒂岡教士從水里撈出一粒石子,磕碎它並展示給教父:雖然在水中浸淫多年,石子的里面仍舊是乾的。

你是否也是如此? 在佛法中心呆了很多年,得過很多灌頂,聽過無數的開示,但你的心就像那塊石子一樣,只是表面濕潤,裡面一直是乾的。 佛法的甘露從來沒有進入你的內心。

很多佛教徒從未感受過修行之苦,那是因為他們從未相信過他們的信仰,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在輪迴,他們從未認真想過自己正在輪迴這件事。 你想過嗎? “你正在輪迴”,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試想一下,如果你真的確認自己在輪迴,你有一大堆惡業在等著清淨,如果在這短短的幾十年沒有清淨完的話,你就可能轉生為一隻豬,命運完全操縱在別人手上。

你會被屠殺而全無反抗之力,如果你真的確定這一點,就絕不會還有閒心去忙那些毫無意義的事。 你不會有諸多藉口來推諉,不需要別人告訴你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過去的那些大阿羅漢、大祖師們,他們只要想到過去在三惡道的經歷,就會恐懼得暈厥過去。 就我個人而言,雖然沒有達到暈厥過去的程度,但每次僅只想想畜生道的苦就會渾身冒冷汗。

你可以試著想一下自己置身於三惡道,想一下,有感覺嗎? 如果毫無感覺,那麼可以確定的是,你根本不相信輪迴。

今天很多佛教徒可以對三惡道談笑風生,那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從未相信,你的第一反應當然是否認。 你會騙自己說“我其實是信的”,但事實是,你不信。

如果你真的認真對待你所聽到的一切佛法,你就必須和過去的很多觀念、很多習慣切割,這個過程絕非無痛。

你必須和那些和你相處了幾十年、像老哥們一樣的錯誤觀念、錯誤習慣說再見,你必須這樣做。

當你真的建立起“我正在輪迴、我會死、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死、我死後可能轉生成一隻豬或是一隻海鳥、我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這些觀念之後 ,你的人生就會隨之改變。

你會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你去忽略掉很多過去你認為重要的。 你會把時間拿來做正事。 還有一種修行的痛苦是來自師父的打擊。

宗薩仁波切說過:師父是你僱傭來拆解你“自我”的一個人。 “自我”是什麼? 那是你拿生命來捍衛的最重要的東西,你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它舒服。

現在要你僱一個人把它拆掉,你可以想像這種痛苦,如果你從未品嚐過這種痛苦,那麼你尚未遇到那個可令你證悟的人。

如果你遇到他,你的修行就會徹底改變,你才會知道為何金剛乘裡師父如此重要——他幾乎彈無虛發,你越是怕的地方越是會被精確命中。

你越是想藏起來的東西越是會被公諸於眾,你所有醜惡的東西都暴露無遺——就像是在萬人大會上被扒光了那樣。 那種痛苦絲毫不亞於前一種。

那些未曾經歷過這兩種痛苦而覺得修行很快樂的人,其實只是在騙自己。 你做出修行的樣子,但從未修行過,這種貌似修行的偽修行不會帶給你真正的利益。

你花了時間,可能還花了錢,最後得到一個假貨,沒有比這更不值得了。 所以,請不要繼續假模假式地修行了。 修行雖然很苦,但比起輪迴之苦,這麼短暫的苦又算什麼呢?

佛陀曾說過:“我們在輪迴中流過的眼淚如果收集起來的話,會超過地球上的海洋。”仔細想想這句話,你會毛骨聳然。


聖嚴法師:斷惡修善即修行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好的心與不好的心。有一次有位先生告訴我,他什麼宗教都不信,他只知道宗教是教人做好事、存好心。

我問他說:「沒有錯,那你有沒有宗教信仰呢?」

他說:「像我這樣的人,還要什麼宗教信仰?我既不做壞事,也不存壞心,只有像你們這樣的人,因為常常做壞事、存壞心,才會有罪惡感,所以要信宗教。」

然後我又問他:「你真的是一個好人嗎?真的是一位好心的人嗎?我才不相信像你這樣的人會是個好心的人!」

他馬上火冒三丈:「你怎麼能證明我不是好心的人?你說,我做了什麼壞事?」

我說:「你現在就不是個好心的人,因為你的心在生氣,對不對?」

結果他更生氣:「我本來沒有生氣,是你讓我生氣的!」

 

許多人認為生氣不是壞事、不是壞心,是別人讓他生氣,而不是他自己要生氣的。其實,人們經常都是在煩惱痛苦之中掙扎,卻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問題。貪心求不得就變成瞋,如果得到了又希望貪得更多一些;與人相比,比不過人就會妒忌,比人稍強一些就會驕傲;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到時,就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於是產生忿怒。這種種狀況,經常在我們的身上發生,這究竟是好心呢?還是壞心?

從佛法的修行立場來看,這都是煩惱、痛苦的心。佛法希望人們能從痛苦轉成快樂的,從煩惱轉成有智慧的,從瞋恨怨恨轉成慈悲的,從貪取轉成布施的。以善來對治不善,以善來糾正不善,這就是修行,如此,才能夠使我們的心真正的清淨,真正的安定。


索達吉堪布: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學習淨土法門時,發願、信心和聞思同等重要,下面對此稍作分析。

一、常發大願。

前面講到,法處比丘來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偏袒右肩,向佛合掌,以偈贊佛。在他的贊文中,一方面表達了對佛陀的恭敬心,一方面說明了佛陀具有無量無邊的微妙功德,同時也發下了殊勝的大願——將來成佛利益眾生。正因為他當年發下如是大願,如今我們才有蒙受阿彌陀佛救度的機會,可見發願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淨土法門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聞思教理,一方面也要發願,二者不能脫離。

二、樹立信心。

蕅益大師說: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可見,一個人到底能不能往生淨土?就看平時的信願如何。所以各位一定要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有信心。當然,信心有清淨信、欲樂信和不退轉信,大家最好要有不退轉信。要得到真正的不退轉信,自己就要花時間、下工夫,認真聞思有關淨土的經論。雖然現在的人壽很短暫,不像初劫或者世間自在王如來時代那樣漫長,但只要自己在有生之年不斷下工夫,也會逐漸對佛法產生穩固的信心。人在哪方面串習的時間長,就會在那方面產生定解,這是一種必然的規律。如果對科學的某個領域長期研究,在該領域就會有所建樹;如果對禪宗下工夫多,在禪宗上就會有所成就;對淨土宗下工夫也是同樣。所以大家應該長期努力。

三、不斷聞思。

在此次聽法的人當中,有各宗各派的法師和居士,但所有人的歸宿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沒有差別的。既然要往生淨土,就需要通過聞思遣除對淨土法門的疑惑。除了學習現在所講的《無量壽經》以外,我建議各位還應該看看麥彭仁波切著的《淨土教言》,此教言以教證理證遣除了凡夫人的各種懷疑和邪見。幾年前我曾用八天時間講過一遍這個教言,法王如意寶開極樂法會時也講過,老常住們對此應該比較熟悉。

有些剛接觸淨土法門的人懷疑特別多,其實這些人也提不出尖銳的理由,只不過是自己沒有學習過教理,所以產生了非理的疑惑。對這些人來說,應該趁疑惑還小時,通過教理的手術刀予以切除,否則疑惑越來越增長,處理起來就比較麻煩了。原來是良性的「疑惑腫瘤」,後來發展成惡性的「邪見腫瘤」,最終蔓延到全身, 就會毀掉自己的法身慧命。

現在個別法師說:「淨土宗不需要聞思,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我覺得這些人的說法可能是有密意的:因為某些人智慧不夠,所以不需要廣聞博學;又因為沒有修行的力量,所以沒必要修得太雜了;如果他們專念阿彌陀佛,也許能依靠信心往生淨土,即便不能往生也會增上對淨土法門的信心。佛經中講過平等意趣、別義意趣、別時意趣與補特伽羅意樂意趣[1],所以這些法師的說法也應該是有意趣的。

念佛當然非常好,但念佛的同時也要運用智慧對淨土經論進行思維。其實思維就是一種修行。《定解寶燈論》說修行有兩種,一是安住修,二是觀察修。有些人說:「我現在特別傷心。」我問:「為什麼?」「因為我沒有修行的時間,每天都要做法本和光碟。」其實這些人用不著傷心,做法本和光碟就是觀察修,如果沒有反覆觀察法義,怎麼能做出法本和光碟呢?有些人說:「我聽輔導很苦惱,一直沒有修行的時間。」還有些人說:「我講經說法很苦惱,因為沒有修行的時間。」其實,思維法義就是最重要的修行。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說:「末法時代,只有聞思究竟的人才有機會證悟我的大圓滿法。」尊者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思維也是一種修行。

我們不能把修行的範圍定得太小,認為所謂修行就是按毗盧七支坐勢,一直閉著兩個眼睛,什麼念頭都不生。如果閉著眼睛就是修行,那這個世界上修行的人就太多了;如果不生分別念就是修行,石頭從來沒有產生過一剎那分別念,那石頭已經成大修行人了。所以,這些並不是真正的修行。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最初要從觀察修入手,想方設法生起對佛法的定解,然後穩固相續中的定解,最終令定解不退轉,在此基礎上再安住修,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否則,一上來就閉著眼睛打坐,不但眼睛緊緊閉著,甚至鼻子都不出氣,用監測器檢查的時候也許心臟都不跳……表面上看修行似乎很好,實際上滿腹懷疑和邪見,一會兒生貪心,一會兒生嗔心,這樣修行能進步嗎?很難說。

《無量壽經》第五課節選


達真堪布:真正的斷惡行善

斷惡行善是對學佛人最基本的要求。怎樣行善,怎樣斷惡?很多學佛人都還不知道具體的修法。修行修心,心要到位。斷惡行善也是一種心,不在形式上,不在表面上。

真正的斷惡行善是什麼?是從心裡立下的堅定不移的誓願、決心。斷惡,是斷除十種惡業的十種決心;行善,是踐行十種善業的十種決心。惡業有十種: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

身三業包括殺生、偷盜、邪婬;口四業包括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意三業包括貪心、害心、邪見。

善業也是十種: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不但不殺生,而且能愛護生命。不但不偷盜,而且能行持佈施。不但不邪婬,而且能護持戒律。不但不妄語,而且說諦實語。不但不說挑撥離間的話,而且能化解別人的怨恨。不但不說惡語、不惡口罵人,而且能說悅耳語、說好聽的話。不但不說綺語、不說閑話,而且能精進念誦。不但不貪心,而且能持舍心。不但沒有害心,而且能發饒益眾生的心。不但沒有邪見,而且還有正知正見、正知正念。如果造惡業了,就要感受苦報、痛苦。如果行持這些善業了,就會得到人天的福報,會快樂幸福。

現在有很多學佛人還沒有真正斷惡行善,這多可惜啊!如果你不從心裡做決定,只是在行為上做善事、不做惡事,這不是斷惡行善。相續中沒有善根、沒有戒體,也沒有什麼功德和福德。比如,斷殺生的惡業,你就要從心裡面下決心、做決定:「從今以後,我縱遇命難也不殺生,無論什麼時候也不殺害任何眾生的生命。」這樣下決心,才是斷惡。然後從心裡下決心、做決定:「我從今以後盡心盡力、全力以赴地保護眾生的生命。」這個決心叫行善。有了這兩個決心,才是一個完整的斷惡行善的修法。

你也可以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日子或特定的對境裡這樣做,雖然不是一個完整的斷惡,但是也行。比如,發願在正月、神變月等特殊日子或者佛菩薩的聖誕日裡能做到不殺生,在某地方不殺生,不殺某某眾生等。我們一定要發這個誓言、誓願,在上師三寶面前發最好,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在自己的心裡默默地發誓、發願也行。

大乘佛法裡講: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惡,饒益眾生的心就是善。關鍵是看發心、看動機,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我們都是修持大乘佛法的人,為了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都是惡事;為了他人、為了眾生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善事!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樹根是毒,長出來的樹幹、樹葉肯定都是毒;如果樹根是藥,從樹根里長出來的這些樹幹、樹葉肯定都是藥。你的起心動念善,這些行為肯定是善;你的發心動機惡,這些行為也肯定是惡。這就是大乘佛法善惡的標準,一定要記住。修行修心,一切功夫都下在心地上。你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相續,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把每個起心動念都轉換到善知善念、正知正見上,這就是斷惡行善。

更進一步說,心如如不動,才是真正無漏的善。你的心面對順境、逆境都不會受任何外在的影響,那個時候才是不動心。心不動的時候不會造因,也不會受果。心一動就造業了,不管善業或惡業都是造業,造業了就要感受果報,就有因果了;有因果就有戲論,有戲論就有輪迴。我們現在看看自己,遇到順境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時候痛苦得不得了,這就是動心,都是痛苦!關鍵是看心,你真正弄明白了自己的心,真正見到了自己的本性,那個時候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心。我們要想真正行善斷惡,還得一步一步地來。


何為修行?

有道禪師住持的寺院,一向秉持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弘法利生,因此寺裡的僧俗弟子,每天都為了服務大眾、接引眾生忙得很充實。

有位外來的僧人因為久仰有道禪師的道風,於是特地到寺院小住幾天,想要學習禪法。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一直到第三天,他看到來寺的人潮絡繹不絕,寺裡的出家人忙前忙後,既沒有時間誦戒讀經,也沒有看到在靜坐修行,不禁對先前的聽聞心生疑惑。

他失望的走在路上,本想就此下山,再到別處參學,正好碰到有道禪師會完客人,獨自跑香,他心想,何不趁此機會向禪師請示佛法。

於是,僧人快步走到禪師的旁邊,恭敬合掌說:「禪師,學人心中有疑,請禪師開示解惑。」

有道禪師慈祥地點點頭:「你請說。」

僧人說:「聽說在這裡可以學習到大乘佛法,可是,我來到這裡已經第三天了,只看到大家忙碌不堪,根本沒時間讀經誦戒、靜坐參禪,請問大家如何修行、學習佛法呢?」

有道禪師反問他:「那麼,你認為什麼才是佛法、什麼才是修行?」

僧人回答:「學人出家十餘年來,精進用功,每天都是清晨二點鐘起來做早課苦修。」

有道禪師說:「啊!這裡的人和你恰恰相反,他們一直到二點鐘都還沒有睡覺,仍然在精進苦修啊!」

當今一些學人名曰修行,實際上是懶散不精進。下午太陽還沒下山他就睡覺了,夜裡兩點鐘起來,反而白天昏沉精神不能集中,又有什麼勤修苦行呢?有道禪師寺院的大眾,每天五堂功課、聽經聞法、打坐唸佛、出坡服務,加起來超過十四個小時,能說他們不精進、沒有苦行修行嗎?

修行不要看人家,要反省自我為要啊 !


什麼是修行?

很多人都說要修行,卻從來沒問過自己:「什麼是修行?」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因此當起了修行的心,就將善知識敎他的善巧方便當成「修行」。就這麼「自誤」啦!沒寫錯,不是「自悟」而是「自誤」。

 

《六祖壇經》法達比丘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因此心有一物,禮師頭不至地。法華經是一本厚厚大部頭的經典,讀誦三千部,真是有毅力,若論次數,那真的很有成就。因此,法達比丘信心滿滿,所以惠能說他「心有一物」。

然而惠能大師卻這麼說:「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從整段對答中,法達比丘得善知識教導,以持誦法華經為修行的業處。將讀誦法華經當成事業並不錯誤,錯誤的是:讀了三千遍而不知經意,以致無法覺醒。

法達比丘不是一個遲鈍的人,他聽從而悔謝,所以向惠能大師請教《法華經》經義。

偏偏惠能大師不識字,請法達比丘誦之一遍。法達比丘在惠能大師面前高聲念經。念至方便品,惠能大師為其解說《法華經》宗義,開(佛)覺知見。

我們當注意,惠能大師指出法達比丘的盲點: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犛牛愛尾者,原地打轉,沒能前進。法達比丘以為念經就是修行,所以天天誦經,卻又不明白經義,就這樣累積了誦經三千部的紀錄而「自誤」。

當法達比丘聽了惠能大師的解說,又生起另外一個疑問:「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我們也常是這樣,發現這一端(解義)才是,就想丟掉另一端(誦經)。我們常常這麼狹窄,不能全容,拿起一相,就丟掉了另一相。

惠能大師雖不識字,自己不會誦經,但惠能大師不會因此反對誦經這個善巧方便,因此說啦:「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這句話閃閃發光,修行是什麼的旨意就在裡面。修行是「心行」,修行是心的轉變。誦經是假借,是方便,藉這些方便的事來「練心」。若只落在方便上,錯認方便是修行的,那就離修行遠矣!

法達比丘不一樣,從此領會了,但也不停止他的誦經事業。法達以「誦經又心行」為修行功課,我們執著以何為功課?是持咒?是誦經(或轉經輪)?是禪坐?是氣脈通?是開了靈通?是參加法會?是聽聞佛法共修?是與善知識論法?是解開經典?是做義工?是依靠神通者指路解開疑難?還是以為在某一清淨的地方,依四聖諦而修?或依十二因緣?或因其他業處?這些都是方便,但一執著就是原地打轉。

以上的各種方便法門都可以作為修行功課,但若這些功課不能令我們的心起轉變,則這些功課仍是方便而不是「修行」。若這些方便法門能讓我們「覺醒」那我們就真的開始「修行」囉!

【註】《六祖壇經》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勸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

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惟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踴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什麼是「修行」?

「修行」就是修改自己的行為。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來做,如實地從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情中來看清楚自己。

佛法裏面講善心、慈悲心、歡喜心都是從我們內心散發出來的。你們對一個人發出你們真正的誠心,你就可以行善,就可以發出慈悲心。

拿著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放,我們稱為執著;執著就是拿著的意思。當我們拿著自己認為很對、很有理的東西,來跟別人相處、跟父母親相處,產生的不相應,稱為「代溝」;有代溝、有執著的時候,我們內心裡面就會不快樂。一個人不快樂,臉就會臭臭的、不會笑,如果臉常常臭臭的,你想這樣的人,「命」會好嗎?「運」會好嗎?

 

修行能讓我們越來越好命嗎?能轉我們的運嗎?

有三種人的命是算不準的:

第一種是大善人;他每天行善、時時行善,結了無數善緣。那天遇到困難時,貴人時時都有可能出現,拉他一把,所以他的命算不準。

第二種是大惡人;每天自損損人,時時造惡,時時仇家都有可能會找上門,而失了身命,所以這種人的命,也算不準。

第三種人是修行人;時時刻刻在修改自己行為的人。原本遇到不如意事,會煩惱、生氣,會衝動、會說出不當的言詞、做出傷害的行為,因時時修改自己,時時看清楚自身的真相,原本會生氣的,也不生氣了;原本會還手的,也不還手了。很多劫數就這樣迎刃而解。這種人的命也是算不準的,這樣的人,在這世間也是最珍貴的!

命要好,自己要轉到好的地方,命才會好。命運是一秒鐘、一秒鐘產生的,你轉到那邊,命就產生什麼狀況。這樣的運轉就稱為「命運」。

一個人會造惡業,大多是因為「主人」不在,心不在焉,此時「賊」從你的耳朵、眼睛、口把你的善德拿走,你很容易就會造惡業。

因此,主人不在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要對我們所作的事情看清楚,當你(這個正在聽話的你)很好的時候,你的命就會好;當你心情很好的時候,你吃的東西好不好吃?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所吃的東西好不好吃?我們內心怎樣轉動,世界就跟著變。以後想要往生至非常快樂的佛國,你們也需要有這樣子快樂的內心,才能轉生到快樂的佛國去,這是隨著每個人自己業所相應的地方來投胎的。


何為真正的入世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

奉獻是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制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把你的服務對象視為父母眾生,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家庭是淨土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干干淨淨,布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淡,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

修行要修心

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不但上師會加持你,就連山神土地都會幫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修行在心方能解脫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覺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神佛就在心中,真正的神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


念佛即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門,能令眾生三業清淨,即是修行之法。

今試驗之:有一眾生,聞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願生淨土,實行念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淨,此即是意業修行。口念佛號,不說閒言。古人雲:「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淨,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或謂:「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乃是欺騙愚夫愚婦之言。如果要離苦惱世界,得到安樂處所,必定要有很難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今但念佛名,何得謂為真實修行?」此等說話,實在最足誤人。奉勸大家,當加審察,不可聽信。要知念佛法門,非是他人所說,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無問自說。佛為萬德至尊,言無虛妄,豈有欺騙眾生耶?

佛觀眾生,妄念紛紛,無由止息。故教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是為以念止念之法。猶如醫師,以毒攻毒。又眾生之心如水,本來清淨,而起種種妄念。如以塵土灰沙,投於水中,清水竟然變成濁水。今欲澄濁就清,必借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號如清水珠,眾生亂心如濁水。雲棲大師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豈是騙人乎?

眾生每日二六時中,意識念念攀緣六塵境界,隨塵取著,妄生貪求,造種種業。依業受報,輪轉生死,長劫不休。意識有二部分:一分名獨頭意識,內緣獨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塵,色、聲、香、味、觸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為他所緣。一分名同時意識,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識,俱時而起,緣外五塵境界。如眼根見色塵時,眼識即起,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色塵,吸取色塵境界,交與獨頭意識,計度分別,喻如攝影鏡相似。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對觸塵,身識起時,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觸塵,亦復如是。

意識念念分別六塵境界,起惑做業,即是生死根源。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門,念念專注彌陀聖號,自然不念六塵境界,不生分別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如眼見色時,但念阿彌陀佛,不念色塵好醜。諸根對境,悉皆如是。即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提,斯為第一。」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持念佛名無功。殊不知佛名具足萬德,持之可以攝心。修行之法,無過於斯。蓮池大師雲:「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豈可謂之無功哉!

昔日周利槃特迦發心出家,學習一偈。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不能成誦。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三時,三摩頭,三誦偈,不忘我已出家,定要依偈修行。槃特久學不會,其兄周利,乃令還俗。槃特記力雖闕,道心頗堅,不肯還俗。佛湣其愚,教修數息觀。乃數鼻中出入氣息,從一數至十,至十為止,從一再數。數入不數出,數出不數入,不能出入雙數。槃特依教,安居修習,微細窮盡息相,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盡諸有漏,得阿羅漢果。鼻息當然不及佛名,數息尚能證果,何況念佛能使三業清淨,能脫六道輪迴,豈可謂不是修行耶?


淨空法師法語:念佛念經就是修行,修什麼?

1 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來生要得人身,需要具足五戒十善。我們今天反省一下,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五戒十善有幾分相應?自己給自己打個分數,看看能不能及格?如果僅僅及格,人天福報還不見得可以拿到。這個分數標準至少是八、九十分,來生人身可以穩穩當當拿到!如果是七十分以下,人身不容易得到,這是值得警惕的。

2 修學佛法,最容易、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法門。實在講,修其他法門,這一生想出離不容易,不往生西方淨土,就免不了六道輪迴。怎樣才能往生?要修清淨心才能往生,這是從因上講,正是經上所講的心淨則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一定要用清淨心往生。心不清淨,決定不能往生,念佛也沒用處,古德說「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枉然?因為你心不清淨。所以要知道,念《阿彌陀經》、念這句佛號,目的是修清淨心。我們經、念佛,就不胡思亂想 了,就沒有分別執著了。

3 經,要恭恭敬敬、老老實實地去念,不要想經裡頭的意思!你一面經,一面胡思亂想,想經裡面的意思,心就不清淨了。要曉得,經不是求解義,經無非是要把我們的妄想執著念掉。不經,會打妄想,沒有辦法把妄想趕走。經是個方法、手段,不是叫你懂得意思的。

4 經就是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念一個鐘點修一個鐘點清淨心,念二個鐘點修二個鐘點清淨心。千萬不要去研究,一研究,清淨心沒有了,那就大錯特錯!這個 心果然清淨了,清淨心自然生智慧,真正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念佛人一定要知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願意去是緣,因就是修清淨心。生到西方極樂世 界,跟諸位說,還是繼續修清淨心——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是修清淨心。心清淨,身清淨、言語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

5 特別是淨土宗,所修的就是一個清淨心。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心。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無量智慧、無量佛法,這是學佛的秘訣,許多人不知道!

6 修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典,一定要得到真正清淨心,你才能成就。念阿彌陀佛,心雖然不到真正的清淨,有個一、二分相似的清淨,你就能往生。這個法門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幫助你,沒有清淨還能往生!

7 長期清淨不容易,一、二分鐘清淨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嗔癡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把它短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8 如果臨命終時,二、三分鐘當中,你把煩惱壓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嗎?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淨心得到真正的清淨,這個境界就叫一心不亂。

9 《阿彌陀經》梵文原本裡面,沒有「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翻的是「一心繫念」。一天到晚心裡想著阿彌陀佛、念著阿彌陀佛,這叫一心繫念,這個不斷煩惱,我們做得到!一心不亂,煩惱要斷,我們沒有辦法做到。

10 羅什大師譯《阿彌陀經》,譯「一心不亂」是有道理的。念佛人什麼時候得一心不亂?是怎麼樣往生的?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本來是一心繫念,佛光一照,就變成一心不亂,把你的功夫加一倍提升,是這樣往生的。


修行是修自己的心,修正身口意!

導讀

修行,只能是自己改變自己,成就自己,不可能由別人代替,佛是我們的老師,但佛也不能代替。因果圖鑑里說,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因果自己了。

現在很多人學佛,往往流於形式,喜歡聚會、趕法會,自己真修的少,有些同修,也不知道如何實修。

或者,有些人知道一方面的佛理,有一些人知道另一方面的佛理,就互相攻擊。比如說,學密,學禪,學凈土的,就相互看不上。

也有些人用佛法武斷地評論社會上的現象,想去干涉。

所以基於這些情況,我提出一個修行理念: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這實在是和諸佛菩薩的教誨相一致的,不爭論,不干涉政府社會,不干涉別人,不用佛法去要求別人,只管自己。

為什麼?

因為修行,只能是自己改變自己,成就自己,不可能由別人代替,佛是我們的老師,但佛也不能代替。

因果圖鑑里說,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因果自己了。

普賢菩薩行願品里,十大願望就有:用普賢願力普遍地觀察眾生,只要有眾生行善修行,菩薩立刻去度化他。

而菩薩沒有說,眾生惡,怎麼辦?

菩薩沒有看到世間的惡,沒有看到眾生的過失。只看到眾生的善,修行,功德,只看到正面的。

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修行,就看他是不是老是在說別人的毛病,搞是非,如果是,就是打著學佛的名號,在搞貪嗔痴,是假修行。

修行是修你的心,修正身口意!

梁武帝建很多寺院,也印了大量經,達摩祖師說,毫無功德,做的這些事,跟成佛,沒有關係。

想成佛,想成就,得改造自己。改造身口意,這是功德。

如果一個人,一張嘴就是說,我哪裡錯了,我要改,這是真修行人,如果一開口就是指責別人,那根本不是修行人,假的。

現在很多同修看起來也在做功課,也在努力做一些事。但是過去形成的看法,根本沒變。外在環境一合適,機緣一成熟,過去內心中的知見又出來了,所以每個人,都要過關的。

過關的時候痛苦,但是有佛法支持。一旦明白了,過去了,這些習性就消失了。

每個人都要過關,這關不好過,很痛苦。

修行,內在要發生化學反應,我們的知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觀念很頑固,要改變,必須發生化學反應,通過化學反應,把三毒給化出去。

在道場裡,看到別人怎麼做,我們不想。如果我們不能真正認識到這是自己的問題,這一關,過不去。

我們修行,還去總盯著別人,那是因為我們同樣有這樣的問題;如果你內心沒有這些毛病,你不會看到別人這些問題的。

閉住自己的嘴,看住自己的心,修好自己的法。所以這句話很對。

苦修自己,哪裡顧得上管別人?

管別人,是成就後的事;現在管別人,毒害別人,毒害自己。

我們現在修行人,這個原則很重要:閉住自己的嘴,看住自己的心,修好你的法。

念佛不忘行善,行善不忘念佛,行善福報增長,念佛業障消除,現世速獲福慧,命終往生凈土。

建議大家都遵循這個原則來修行。


怎樣才是真修行

很多人認為自己修行得很好,真的是這樣嗎?修行是否好,以普賢行的落實為標准,不在於打坐多久,念經多少,捐了多少錢做功德,而在於是否發了無上殊勝的菩提心。而菩提心發了以後不能光說不練,還要在為人處事當中去行持這顆菩提心,即行菩提行,這樣才可以檢驗自己修得好不好!真正有修行的人,只會說自己修得很差,除非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否則不會向外炫耀自己。而說自己修得很好,希望贊歎自己的人,實際上往往是還需要加把勁努力學習的人。有多少分的謙虛,在修行中就能獲得多少分的功德利益!                            

見到別人修行好,要贊歎別人,鼓勵別人,不要心存妒忌,使手段妨礙別人的修行。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妒忌妨礙別人修行只會讓自己墮落到惡趣當中恆時受苦。我們學佛是為了成佛度眾生,現在有同修修得比我們好,可以早一點脫離苦海,我們應該感到高興,隨喜別人的修行功德,自己也會積聚無上的福田。別人修得差,幫一把!別人修得好,替其高興,同是佛子,都能早日覺悟是我們的心願,共同承擔如來家業,實現人間淨土.時時讓菩提心起作用,若要快速成就無上菩提,忍辱是最好的方法。一可消業障,二可增上我們的慈悲心!忍辱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反復不斷的磨煉,才能將我們心中的怨氣平息,而達到無嗔的境界。真的很佩服釋迦牟尼佛的“以身伺虎”和“節節支解身肉度化歌利王”,還有彌勒菩薩的“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只睡倒。 涕吐在臉上,隨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佛菩薩也是通過一步步的修煉逐漸到達永恆的涅盤境界。 ­

平日在路上,見到汽車或摩托車上運載至屠宰場或菜市場即將遭到宰殺的動物時,要在心中為它們皈依三寶,這樣它們捨此業報身後,以您為它們皈依之功德,必能往生善趣值遇佛法。在郊外坐樹木板凳前,認真看清上邊有沒有爬到螞蟻,有的話為它們念幾句佛號或幾句咒語,將它們輕輕吹開後才可坐下。在山上散步的時候,最好邊走邊大聲念佛,如此無數的旁生都能聞聲受益,不再墮入畜生道中。心中常為眾生著想,不為自己打算,吃虧的事不計較,能利樂大眾就好;有利的事讓給他人,使別人得到快樂。以慈悲來感化;遇到苦難的眾生,願以身心吃苦讓他們得以脫離;遇到貧苦的人們,盡量以布施來滿足他們;遇到天神天人,感受他們即將下墮的痛苦,願他們能念阿彌陀佛名號增加天福。凡此種種,三千大千世界有無數的眾生,眾生的苦不盡,我們的菩薩行就不盡,若一眾生未成佛,我們的悲心便永遠不退。只要還有苦有難,我們就是觀世音,尋聲救苦是每位立志成佛的佛子不辭之義務。

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的人成為仇人?就是因為我執在作怪。有損害到自己利益的情況,就會引起斗爭。如果大家都不計較,那就變成了極樂淨土。因此,要以佛法喚醒大家心中的佛性,心中的智慧流露出來後才能夠成為一個明白道理的人,這樣,才能夠遠離一切的過失。才能擁有和諧安樂的氣氛。菩薩在外表形象分為二種,一種持戒威儀不缺;一種放蕩不羁,口無遮攔,而實際心懷慈悲,處處念著眾生。以前佛菩薩下凡在人間示現為僧的情況也大多是行為不如法的,比如寒山拾得便是行跡怪誕,言語非常,而佛菩薩有一次示現為不如法的僧人進行賭博以試探皇帝是否對佛法僧三寶懷有誠心,皇帝來上香時見到認為這些僧人太不像話了,想給他們一點懲罰,就命令士兵進行捉拿。僧人逃入大殿之中就不見了蹤影,這時皇帝發現佛菩薩的雕像上穿著那些賭博僧人的衣帽,才明白是佛菩薩的化現。而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大部分也是以不如法的形象出現度化眾生的,我們漢地的濟公和尚行為也看似是不如法的,但他卻實實在在是一位得道高僧。因此,看一個人是不是菩薩,不能專以外表來論,而是要看他的內心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利益眾生的行為。我們在學佛當中,要多看同修的優點,不要談論別人哪裡不好,哪裡破戒,這樣是犯錯誤的。要記住一點:戒律是用來戒自己,使自己受到約束不去犯錯,而不是用來規范衡量別人的。不只我們學佛的人,就是世間的人,你只看他優點,不談他的缺點,就會結上好的人緣。

在我講法的過程中,多數居士對出家師父特別的恭敬,這種恭敬緣於對佛法僧三寶的尊重。當然,他們有明辯正邪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的崇拜。還有許多居士就是盲目崇拜的,他們只恭敬有名聲的師父,對於一般沒有名氣的師父就理都不理,這是非常錯誤的。一切僧都是佛在世間的形象代表,應當都恭敬,而不該懷有分別之心,有名氣的就恭敬攀附,沒名氣的就當是根草。這也是當前一種不好的現象,為什麼是末法?就是很多迷惑的眾生,願意信大仙,供養大仙,信那些觀觀看看,破綻,致使邪知邪見昌盛,只有佛陀的教育是永恆的真理,才能真正的消災勉難,卻得不到重視,還有一些女居士,她們的盲目程度到了讓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可以獻身投入別人的懷抱。這樣就可以成為“師父”跟前的紅人,在別人前就有了地位似的。她們真的忘記了為什麼來學佛,結果還是搞成了社會上不良風氣的那一套,不僅害人而且害己。真的,淫欲這東西,最怕就是雙方的挑動,若墜進去,那可就萬劫不復了!所以,真誠希望有緣的同修們都能警醒,不要成為淫欲的犧牲品。只要我們對三寶有堅定的信念,在心中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管身處在哪兒,即使在工作中,錯誤的想法及時轉成正確的想法,就是在修行的道場中了。任何環境皆道場,山河大地皆如來,這樣你就不會再說:“啊,我很忙,沒有時間念經打坐”。真正的學佛人,在哪都是道場,哪裡都是覺悟的好時候,起心動念下功夫才是真修行,只要心裡時刻系念著眾生,發菩提心,那你就每時每刻都在學佛了 !­


仁清法師:修行不能只從事相上下功夫,還要從心性上下功夫

我們可以對照自己一下,有些修學十幾年了,有些修學幾年了,有的感覺到非常精進,但是呢,你除了事相上精進以外,這個功夫提高沒提高,毛病習氣改正沒改正,這個就很難說了。確實是這樣。

有很多人反觀自己的時候,就沒感覺到什麼變化。更有的一些人,學佛學三五年,他培養了自己的貢高我慢的一種態度。功德沒有提升,貢高我慢的心態提升了。我感覺到比自己高了呢,他感覺到比以前長高了。感覺,是不是那個意思?

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光從事相上下功夫,還要從心性上下功夫,從本質上下功夫,切實改變自己的毛病習氣,提高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修學的功夫。


梭巴仁波切:你念經,未必是修佛法!怎樣才是修行 

在這次簡短的開示中,我想跟大家分享什麼是「法」,什麼不是「法」,而且法如何修。這個極其重要的主題,我首先舉個例子,讓各位比較容易明白。不明了的話, 就無從弄清法該如何修,也無從知道法究竟為何,且因而有浪費生命的大危機——即使你相信你多年來就是修行,但實際上,這當中什麼都沒有變成了佛法。這是一個很大的危險。

一個念經文的人,雖然他誦的內容是佛陀的教法,但他念誦的行為未必是佛法。所以舉例說,有四個人在念經。第一個人念經的動機,為的是證得圓滿的佛果——為能 度脫所有輪轉中的眾生離苦,使得他們成就菩提,所以要斷除內心一切的顛倒、圓滿證悟一切的功德。基於這個發心,該人誦經的行為就成為他為一切有情而證得佛果的因。

另外有一個人,誦經的動機不在於為眾生成佛,而是為了自己能夠了生脫死,所以他誦經的行為不會成為成佛的因,而是成為個人脫離輪迴的因。第三個人也在念經,不過他發的心既不是為了一切有情而要成佛果,也不是為了自己能了生脫死。他追求的是來生能生到善趣、有錢、獲得長壽等下輩子的安樂。因此,他念經的行為不會變成證得佛果或了生脫死的因,只會變成來生安樂的因。

至於第四個人,他誦經僅僅是為此世的安樂,像這輩子有權勢、好聲望、長壽、健康。他沒有想到其他眾生,只想到自己、自己的安樂。因此,他的念經不是佛法。為什麼呢?因為他發的心是不善的,是對此世安樂的貪著。這是一個不善的念頭。這個執著的念頭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心,馬上就看得出來——它使得我們的心流不安。 這也就是煩惱的定義:讓個人心相續煩擾不安的因素。所以貪著此世安樂的念頭一生起,就會產生影響。它是不善的,結果,把念經的行為轉化成惡業。即使誦的內 容是佛陀的教法,念誦的行為不見得變成聖法。像在這種情形之下,念經的行為成為不善業,而且它的果報是苦的。

因此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的譯者——啟請阿底峽尊者把清淨的佛法弘傳於西藏,乃至於世界的觀音的化身種敦巴——問阿底峽尊者,由於貪著此世而造作的行為會有怎樣的果報。當時阿底峽尊者回答說,是墮落到地獄、餓鬼道或畜生道。至於因嗔恨或無明所造作的業,就更不用說。這些都告訴我們如何修行。最好的發心是為眾生成佛的念頭,接著是想出離生死的念頭,最低限度清淨的發心則指追求來生安樂的心。行為必須有其中一個動機,才算佛法,行為的果報才得安樂。從這點就可以知 道「法」是什麼,是怎麼修的。

由此看來,任何一種行為,不單是念經,包括吃飯、睡覺、工作等等,若是出自對此世安樂的貪著,就不可能變成法。它本身以及它的果報都只是世間的、生死的,而 一個行為的果報只要是苦的,這行為便是不善。舉例來說,你一輩子坐禪,觀察你的覺受,觀照你的心。如果這樣做的動機只是為了此世的安樂——為了獲得權力、 成為有名的禪師、得到財富、健康、長壽——,就像剛剛所說的,僅僅是追求這輩子的安樂,那你坐禪等等,統統都變成惡業,而不是聖法。即使你一個人在山洞裡閉關,不跟人有任何往來,禁食、苦修、靜坐,但都是因為貪著此世的安樂,希望自己成名等等,你這輩子就白費了。你不只是虛度此生,而且更進一步,所作的是惡業,是墮落三惡道的因。

在此我想引龍樹菩薩的一段話。龍樹說過,因貪、嗔、痴所造作的業是不善的,一切痛苦都來自它,地獄、餓鬼道、畜生道中受苦的眾生都來自它;而所有因無貪、無嗔、無痴而造作的行為是善的,人間、天界、淨土等善趣的眾生則都來自它。可見,我們眾生的痛苦與安樂都來自我們的行為,而這些業又要看發的是什麼心、持的是什麼態度。所以編寫《上師供養》這部能在五濁惡世,短短一生即可成佛的大乘無上瑜伽密續法的班禪卻吉堅贊曾指出,修行要以發心為首。因此,想知道如何修行,這就是第一個應明白的要點。

所以我建議你早上醒起時,第一件事應該是發一個清淨的心,發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簡單地來講,你先心想:「從我生下來到現在,所幸我還沒有死。這是多大的 善緣!今天我仍然有這暇滿的人身能夠修習慈悲佛陀教授的聖法,可以度脫生死裡每一道的痛苦,可以了脫輪迴所有的問題,達到安樂——由善業(法)而來的此世 安樂、由善業(法)而來的來世安樂、由法而來的解脫、究竟安樂、以及由法而的能救度一切有情的佛果。這是多麼幸運!」
生起歡喜心後,要進一步思惟:「我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我一個人能獲得安樂,也不在於能夠解決我一個人的問題。我人生的意義在於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尤其是得到佛果的究竟大樂。總之,讓我的生命對其他眾生有幫助,使得其他眾生獲得安樂,為眾生服務,才是我生的意義。因此我要為利他而過此生。不管我身、語、意造什 麼善業,都是為眾生而造的。」

這樣一來,一天二十四小時,所作所為,包括睡覺、工作等,只要是以利他為出發點,一切都成為法,而且是法中為了一切眾生 證得佛果的無上因。意思是說,我所做的都變成一切有情安樂的因,因為我的行為發自要饒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修行該修什麼

修行是在修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尚不懂得什麼是修行的人,可能會作出許多答案。

有的認為,念經、念佛是修行;
有的認為,印經、放生是修行;
有的認為,燒香拜佛是修行;
還有的人認為,做善事就是修行。

其實,這些只是修行外圍的、表象的內容,可以積累一些功德,但都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改習氣,是從心上改掉自己不良的念頭和言行,使自己的身口意三門逐漸靠近道,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古往今來許多善知識明確說:修行就是修清靜心,斷分別心,立平等心。

修行是應先觀察自己的心,先看你的心在想什麼,如果你的心具有菩提心的功德,修菩提心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或是你有善業也很好;如果沒有善業而是與煩惱相應,一旦生起煩惱噁心,就要趕快想辦法,在能了知的狀況下把它轉為無記性,等善心生起後,再繼續做下面的修行。

就像喝水一樣,水混著沙,一定很混濁,應該等它沉澱之後再喝,就可以喝到清澈的水。這個比喻是說:要先把心轉為善心後,再去修行、修法。

修行就是隨時隨地修正自已的言行,
把心修到純凈純善!
其實就是修這顆清凈心。

佛說一切法,是為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陀就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法門是佛陀的善巧方便。


宗薩欽哲仁波切:什麼是真正的修行人?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一篇訪談文章裡曾經談到過,在欽哲傳承印度,不丹和康藏地區的三個佛學院裡,有幾千位僧人一直在學習佛教理論,他們可以很流利的背誦很多經文儀軌,對佛教理論也熟稔至極。他們之中有很多堪布,學者,活佛。他們也經常受邀去其他地方授課。但是如果問到他們中有多少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宗薩仁波切說那他就需要好好想想了。

在一般的觀念裡,這些人很多都是出家人,有些甚至是累世的修行人,他們對佛教理論非常熟稔,他們學習了很多年佛法難道還不是佛法的修行人?這還真的很難說。你可能非常博聞強記,每天都能背誦幾十頁佛經,你可以毫不費力地給大眾講經說法,但你未必是真正的修行人。你可能閉關多年,本尊咒語早已圓滿,但你未必是真正的修行人。你可能在佛教團體浸淫多年,你周圍都是佛教徒,但你未必是真正的修行人。事實上,不止是宗薩佛學院,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修行團體,任何個人。你不能僅僅因為他們穿的衣服,或是呆在某個團體裡足夠久,就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們肯定是佛法修行人。

你可能懂得很多理論,你也學習過很多過去大菩薩們的論著,你知道你所引用的每一句佛語出自哪部經典。但是,你如何使用這些理論才是關鍵。這些理論對你來說是一面照自己的鏡子?還是為自己辯護的武器呢?你是用他來規範自己的身心還是從來不看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棒棒噠。很不幸,很多人學習了很多佛教理論,這些理論除了拿來為自己辯護和發現別人的過失之外,罕有用在自己身上。我見過很多修行人,他們的生活和他們學習的理論是完全脫節的。

在很多人看來,這些人有些已經出家多年,有些雖然並未出家但也已經浸淫佛法多年。一定已經心如止水。他們生活在遠離喧囂的藏區似乎也成為了他們的修行會不受到干擾的理由之一。這是很天真的想法。

在幾年之前,他們受到的來自現代文明的干擾可能要少得多。但是現在情況已經完全改觀。智能手機的普及,讓那些居住在深山里的出家眾所受到的干擾一點也不比我們少。他們每天早上會收到和你一樣的頭條新聞,他們也會收到520的垃圾廣告。他們會在第一時間知道《猩球崛起3》的上映時間。如果他們不善於管理自己的心,受到的干擾絕不會比你少。我知道在有些佛學院,他們會購置手機信號屏蔽器,為的就是讓那些在念經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偷偷看手機的人無法如願。

即便他們依然生活在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你也不能想當然的認為他們的煩惱比你少,或是找藉口自欺的能力比你弱。事實上,魔羅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他熟知每個人的弱點,他會找到你的軟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同樣會發生在印度佛學院的紮西身上,也同樣會發生在不丹佛學院的智美身上。甚至會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身邊的那些修行人身上。因為我們的無明都是一樣的。你會偷懶,他們也會,你會想要看最新的電影想要買最新的手機,他們也會。你會用佛法為自己辯護,他們同樣會。你喜歡被人誇,他們喜歡被人的誇的程度即便比你少也不會少太多。特別是他們之中有些人一直生活在眾人的仰視中——對修行者來說,這可未必是個好消息。當“自我”與魔羅聯手時,我們都很弱勢,我們都會被“自我”欺騙,我們也都很難意識到我們正在被“自我”帶著走。我們的修行也都會在不知不覺間被“自我”侵蝕。所以,不要覺得他們穿的似乎比你更專業就認為他們的修行一定比你好。或是他們肯定不會出現你這樣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們就不需要修行了。他們和你一樣有各種社會關係,和你一樣渴望得到讚譽和你一樣不喜歡被批評。他們也需要吃喝拉撒。他們也有山一樣巨大的煩惱有待擺平。

一個人是不是修行人可不是看他穿了什麼衣服,也不是看他是否每天按時做功課念儀軌。更不是看他能不能講很多佛法。是不是瑜伽士也不是看他是否留著長髮,戴著松石耳墜,或是念了幾千萬心咒。而是看他是否把所學到的佛法用在自己身上,對自己對上師都誠實以待,找到自己的毛病,正視自己的問題,不為自我辯解,不自欺,一點一點改掉從貪嗔癡慢疑這種粗大習氣到能取所取這些極其細微的習氣。如果一個人一直在這麼做,那麼他即使穿著喇叭褲,化著奇怪的妝,一點也不像修行者,他也是值得尊重的真正的修行者。如果你只把佛法用來保護自我,用來審視別人的毛病,卻從不觀照自己。那麼即便你學習了無數的佛法,懂得再多玄妙的理論,能滔滔不絕講幾天,佛法也對你也一點用沒有。你只是一個知道很多佛法的人——知道佛法可沒法讓你解脫,最多只能成為一個佛學知識持有者。

所以,你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法修行者,而不是一個只是知道很多自己根本沒體驗過的高深理論的人。成為那樣的人不會對你有任何幫助。


大安法師:修行不是為了生脫死,你還談什麼呢?

現在我們修行為什麼很難成就?煩惱重,一念佛就昏沉,一昏沉就控制不了,想一想:“拉倒吧,正好昏沉還能夠睡一覺。”睡得很美,他是這樣的。你看我們這個晝夜念佛里面,到晚上基本上就會縮水很多人。他們都到哪去了?都跑去睡覺了。還有很多十天百萬佛號閉關,雖然有不少精進的,但我們知道也有不少是懈怠的。他發表體會的時候不好說,最後跟別人說。“你十天怎麼樣?”他說:“我十天很有收獲,睡得很好,胖了好幾斤。”你看看,關房里面:那當然,無憂無慮,給你送飯去,你又睡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大家都管不了你。但是你想得法上的利益,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那是不可能的。

覺明妙行菩薩說:“你現在雖然在你原來的道場過得很舒服,也很有規模,但它並不是一個修行的地面。”這里面覺明妙行菩薩都是看得很清楚──天眼圓明了。確實就像我們現在有些道場,可能它的硬件設備都很好,等等,但是它沒有氛圍,它沒有修道人的這種精神氣概,它沒有道場天龍護法的加持力。所以它就不是修行的地面。

就告訴他:“你不一定要依著那個地方──既然不是修行的地面。你一定要有一種氣概,你就真正把修行落實在你的心地當中,萬緣放下。”怎麼“萬緣放下”?不要考慮衣食的問題,“一缽依于十方”。“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啊。你不要一個真修行人還想到:“哎呀,我這個飯誰來給我提供啊?”你就做好餓死的准備,但是你真正修行就會感得護法。所以你不要去考慮這個飲食的問題,也不要考慮你在哪兒住的問題。

佛陀在世的時候給我們示現一個很好的榜樣:三衣一缽,樹下一宿──就在樹下打坐。你說,當一個修行人在樹下打坐,以天地作為他的房廬的話,他這種清淨解脫到什麼程度!一生身體依于大地,就是把生存的這個資生用具等等全都放下,這樣“真真切切求度生死”。

萬緣放下,這麼精苦修行為什麼?就是要度脫輪回生死之大苦,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一個修行人不是為了了生脫死,你還去談什麼呢?只有了生脫死,圓証自性本具的佛性,這才是正修行之法。我們會聽到那些“人間佛教”、“人間淨土”講得冠冕堂皇,但是整個的就指向人間,沒有指向出世間的超越意向,這里面是會有問題的。菩薩進一步開示,你有這樣的一個求度生死的心態是要大丈夫氣概。這叫“死期敗烈”,你閉關就做好把生命作為賭注的程度,不成功便成仁。輕身似塵,重法如山。把這個身體看做是塵埃一樣的,這樣一個置生死于度外的修行,你才能有幾分相應。


德蘭根迥仁波切:學佛的人不觀察自己的心,不是學佛

學佛的人不觀察自己的心,不是學佛。每天要增加觀察自己的心多一點。有些居士,剛皈依的時候,唸佛、做功課、放生、轉繞佛塔都非常好,非常用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功課減少了,再過一年、兩年,就什麼功課也不念了,只是在放生的時候,隨喜一點點的錢,某個活佛來的時候,去接個法,去供養一下……

真正學佛的人不是這樣的。放生隨喜的時候,你是否觀察過自己的心呢?是發自內心的隨喜,希望這些眾生早日解脫、早日成佛?還是希望自己身體好?希望自己有福報?哪個比重更大一些呢?很多人學佛,最初的目的不是為了成就,更沒想過要成佛,有的是因為自己很痛苦;有的是因為自己的公司垮掉了;有的是因為夫妻吵架;有的是身體不好,想治病;很少有人是因為感到人生無常,怕死而學佛。由於目的不同,真正學習佛法並將佛法運用在生活、工作中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對學佛的意義到底有多大,沒有意識到。學佛就像抓金子,不是可有可無的,真的入門了,抓住的就是金子。

佛經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後,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小偷們於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說:“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麼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小孩終於把如意寶交了出去。父親醒來,聽說兒子因為幾個糖果已經把如意寶捨棄了,心裡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修心”捨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對於功課,不要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應該“認真”對待,還應抱著一個長期學佛的決心。世間任何一個大學生要畢業的話,也是要經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16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那麼,要想真正領悟佛法裡那些精深的含義,也自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

我們從無始以來,能獲得人身,能抓住這不可思議的學佛機會,能有學佛的條件,真的是不容易的,不要輕易放棄。學佛、修心應該像山中的小溪水,長年不斷的流。而不應該像開關水龍頭一樣,用的時候開啟,不用的時候關上。這樣斷斷續續,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益處。要時時刻刻去觀察自己的心。也不能為了眼前的一點點利益,或一點點的煩惱就放棄學佛,就像上面的那個小孩子一樣。到最後,你面臨死亡感到痛苦、傷心的時候沒有人能救你。

以前,我只是告訴別人,今天你皈依,學佛可以慢慢來。現在想想,這樣不太對的,皈依雖然對他們的今生來世,有很大的利益,但如果不抓緊時間學佛,來世何時再得到這樣寶貴的人身和學佛的機會,誰也不知道。所以應該抓緊時間,快一點學佛,早日成佛。每個人的生命是無法自己掌握的,我們不知道生命的過程,什麼時候生,不由我們決定,什麼時候死,我們也不清楚。所以一定要把握住眼下的時間,把握住學佛的機會,用心去學。

學佛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修心”,心的本性控制得好,本質就好,外面的傷口也就沒什麼了。 “修心”有多重要呢?學佛就像一棵樹,而“修心”則是樹根,樹根是好的,樹幹、樹葉壞了,沒關係,緣分到的時候,還有重新長出來的機會。但如果樹根爛了,那這棵樹就算暫時擁有挺拔、粗大的樹幹,有茂盛的樹葉也只是表面的,沒有什麼用處了,因為它的“根本”壞了。只有學佛才能保護自己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干擾。現在很多年輕人皈依後,不懂得如何學佛,嘴巴里亂說,不珍惜佛法,這樣真的不好。每個人應該時刻觀察、保護自己的心,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遇到自己害怕的、痛苦的事情、病痛、煩惱,這些時候都要憶念佛所教給我們的修行辦法。怎樣才是修心呢?還是那句話,時刻要觀察自己的心。比如說,生氣、生病,這樣的事情一旦出現的時候,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你一定會使用世間法去解決這個事情,你生氣的話,會說是別人不對,才惹你生氣,你生病的時候,你會說是天氣冷了、食物不乾淨……你才生病;說這些的時候,你的心是怎麼樣的呢?再比如,很多人都有人生中自己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也有最可憐的時刻。自己的父母去世了、自己最心愛的人離開了,自己最喜愛的玩具丟失了。當時你可能非常的傷心、絕望、痛苦、煩惱……現在呢?這些都隨著時間而過去了,就像風吹一樣過去了。能留下什麼呢?當時的那些痛苦和煩惱,現在回想起來有什麼意義嗎?

有位修行人曾經說過:“每天觀察自己的心多一點,就是學佛”。不要去說別人的事情、不要看別人的過失,自己每天多觀察自己的心,才是最根本的。佛陀在《攝正法經》中說:“所謂的佛法,就是調伏自相續。”如果能調伏自相續,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諦。


達真堪布:佛法是種活法,生活、工作、婚姻、親情都是修行

修行,要在工作中學佛修行,邊工作邊修行是修大乘的法門,一定要好好學修這個法。用佛法改變我們、糾正我們,佛法才能救度我們。我們能以佛法去工作、去生活,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只會越來越好。佛法是種活法,生活、工作、婚姻、親情都是修行。

我們通過學佛修行,把宇宙和人生的事實真相、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了,像《心經》裡講的那樣,“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真正明理了,是無所畏懼的,這個時候才能真正發出自己的智慧之光。在這之前,我們本具的光明是不會顯現出來。不管光也好,蓮花也好,都是以這樣一個有形狀的東西來比喻心的本具能量。
其實就是善巧講佛性。真正的成就者,該拿的時候拿得起,該放的時候放得下,心裡絲毫不受染汙。什麼叫淨呢?就是乾淨、清淨、沒有被染汙。佛法講,不染叫淨,不邪叫正,不散亂叫定。什麼叫妄心?就是凡心雜念。我們通過學佛修行,就是讓自己堅強起來,自信起來。
真正的出離心是一種勇敢的心,敢面對,敢承擔,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們的煩惱來自執著,就是沒有放下,沒有透徹地懂得因果輪迴,為什麼佛有那麼大的慈悲,“無緣慈悲”?因為他有智慧。

什麼是佛的智慧呢?知道因果輪迴苦,知道眾生迷。眾生為什麼輪迴呢?就是因為迷在裡面。其實輪迴、涅槃,淨土、娑婆、佛、凡夫,就好比手背和手心。手背是凡夫,翻過來手心就是佛。手背是輪迴,翻過來手心就是涅槃。手背是娑婆,翻過來手心就是淨土。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化成千手千眼,用一千隻眼睛看眾生,用一千隻手救眾生呢?這是大慈大悲的大願,拔除眾生痛苦,給予眾生安樂。悲是拔除痛苦,慈是給予安樂,合在一起叫慈悲心。
為什麼小乘修行者在山上修行?因為他接受不了這些外境。他有慈悲心,但是沒有大慈大悲心,所以他不敢面對。但是大乘不一樣,大乘修行者是在紅塵中修行。
為什麼叫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有勇士的含義,在西藏,菩薩的意思就是“心靈的勇士”,為什麼叫勇士呢?就是敢面對。他有大慈大悲心,他要救度眾生,就要到社會中,就要面對這些是非。

不能捨棄這些眾生,否則就不是勇士,就不是菩薩摩訶薩了。愚痴顛倒是眾生的一種本性,佛菩薩慈悲眾生,攝受眾生,通過各種善巧方便,該軟就軟,該硬就硬。我們看到佛菩薩像為什麼有寂靜和忿怒的呢?那是善巧方便啊!需要強硬的時候,就強硬一點;需要柔軟的時候,就柔軟一點。
善巧方便是很重要的。你不能永遠是軟的,那樣度不了眾生;但如果你一直是硬的,也度不了眾生。所以要通過各種善巧方便去度化眾生。有的眾生今生今世就能被救度,有的眾生來世可以被救度,有的眾生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後才能被救度。但是佛菩薩不捨棄一個眾生。
現代人不瞭解佛法,甚至還誹謗佛法,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像佛菩薩一樣一個也不捨棄。我們要發心發願:願眾生都能遇到佛法,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能夠引導救度眾生。處處都要發善心,處處都要結善緣,這樣惡緣就少,善緣就多。

有的佛利益眾生的範圍廣一些,有的佛利益眾生的範圍小一些,這和願力有關。比如辟支佛有兩種,其中一種,是一個人單獨在一個地方,雖然成就了,但是他沒有度眾生。這與他在因地時的願心、願力有關係。修大乘佛法的人應該憐憫、慈悲、善待、度化眾生。
修行,要在工作中學佛修行,邊工作邊修行是修大乘的法門,一定要好好學修這個法。用佛法改變我們、糾正我們,佛法才能救度我們。我們能以佛法去工作、去生活,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只會越來越好。佛法是種活法,生活、工作、婚姻、親情都是修行。
修行,遠看是佛,近看是愛。道在紅塵,眾生一體,同體大悲,這樣去修,進步會相當大。我們修大乘就要好好發心,好好修行,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人生。

這些真的非常重要,這不是今生今世的事,是生生世世的事,是個頭等大事。至於世間上的那些事,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別太強求,都是無常因果,也是帶不走的。能吃多少,能穿多少?到時候,除了業,都是別人的、社會的。
任何一種業,都有四種果報。今生會有這麼多的受用,肯定是前世佈施了;今生願意付出,捨得佈施,這也是前世佈施的同行等流果。有的人再追求,再付出,也得不到;有的人不用付出太多,就能得到。
為什麼?這是修來的。在哪兒都一樣,多發善心,多種善根,把所有的善根、福德資糧都存在阿賴耶識中,存在法界銀行裡,這樣你才會永恆地擁有它們,無論何時何地。
現在你擁有的這些,只是在一個地區、一個空間裡的,不是全面的。好多人對這個道理還是不明白,還是沒有深信。其實你為眾生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多,這不會有假的。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還是在社會,為眾生多付出,絕對是功德無量之事。


大寶法王:修行的重點是改變自己的心

第一點,生起確信,強烈的想改變自己:首先要思維“什麼是修行?”接著要生起確信來修持。修行不是“因為別人這麼做,所以我也這麼做”的一件事情,修行、學佛不是因為大家都在修這個法,所以我也去修,大家都去某個地方所以我也去,不再是這樣,對學佛首先有正確認識,因為這是你透過自己去觀察、去試驗,知道這方法有沒有用,這方法是好或壞、善還是惡、有利或有弊,瞭解之後,認真對待你自己,調伏自心。

你要調伏自心時,是無法依靠模仿而得到的,唯有靠自己認真實踐才有可能得到,畢竟修行是自己的事情。這是整個修行我們首先要去面對的重點,唯有去認真瞭解,才有可能認識到。首先你要有很強烈的心想去改變,去調伏難以調伏的心,有了這種真心之後,唯有透過自己去實踐才能改變。

第二點,起心動念,就是實修的起點:要知道心的力量真的很大,當然身體的行為、語言也可以累積很多的善,但重點是在於心,你隨時的起心動念都是具備力量的,要試著讓心思維善的事物,這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抓到要點,任何時間都從起心動念修起,那很自然其他的善也會水到渠成,譬如身的善、語的善等,也自然會積聚發生。

我們常常談到改變、改變,但「改變」並不只是指外在,當然外在很容易改變,塗一塗會讓臉白一些,衣服穿好一點,是會有些改變;但外在再怎麼改變,不從心改變起,還是沒意義。就好像有些人心裡其實不認同或者有著負面想法,卻假裝地說「可以呀」。身體的改變沒用,語言的改變沒用,重點是心要有所改變,這才是真正的改變。

這裡講一個故事,曾經有個小官有個隨從,有次這個小官想照鏡子,結果一看鏡子就說:“哇,這是誰,怎麼長得這麼醜?”就要把鏡子丟掉,這時侍從也傻、說溜嘴了:“你看一次就想吐了,我可是天天看呢!”就像這個故事一樣,我們有時就像是這個官員一樣,以為把鏡子丟掉就沒事了,但其實臉是長在自己臉上,不是長在鏡子上;再怎麼試著丟掉外在的東西,也無法丟掉心中的惡或不善。

第三點,從心開始,改變自己:許多人可能心中充滿煩惱,不去面對、不去對治,只是一味假裝、壓抑,其實這是沒有用的。可能以為別人不知道、看不到、感覺不到,所以壓著、裝著,這是沒有用的。你看很多修行者或者一些很善良的人,不用刻意去裝,本來心就很開闊、很平靜,因此他們不需要刻意去忍;但很多時候很多人修行修得很苦,這是因為刻意去壓抑,這樣反而不是如法的修持了。

希望大家知道:修行的重點是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改變都是從心開始,不是外在的改變。不然只是會說自己學佛、學佛,說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沒有抓到要點,只會說嘴,只是自己欺騙自己。現在欺騙自己,不要到死的那一刻都還在騙自己,那就太可惜了。最重要的是要去觀察、好好問問自己:“我為何要學佛?”“我有沒有想要從內心改變自己?”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不隨境界轉。

能夠隨時撿點自己的過失,並認真改正,就是真正在修行。在生活中,什麼人都有可能遇到,有討厭的,喜歡的,有誇贊的,貶損的,有指責的,謾罵的,都有可能遇到,真正會修行的人,可以把一切都變成修行,都看作是修心的好機會。

提到修行,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要念佛、念經、打坐。沒錯,這些都是修行,而且是很重要方法和途徑。但是,修行不能僅僅局限於此,要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變成修行,這樣用功更能得力。

打坐是助行,觀照是正行,真正的用功要在座下的時時熏習。即使每天能打坐四個小時,座下還有二十個小時,打坐所佔的比例還是太少,如果座上能夠用功,座下就放野馬的話,還不能算是真精進。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不隨境界轉,所謂「背塵合覺」,「覺知自己當下這一念,運用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被境界所轉化,這是用功的一個玄之又玄、簡之又簡的法門。」

在當下這一念心上用功,在面對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時,保持正念,學會轉心、觀照除習氣。要用佛法的道理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把我們與煩惱相應的種種習氣毛病一點一點磨掉,使我們的心越來越能夠趣向善法,越來越合乎戒定慧。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能夠隨時撿點自己的過失,並認真改正,就是真正在修行。在生活中,什麼人都有可能遇到,有討厭的,喜歡的,有誇贊的,貶損的,有指責的,謾罵的,都有可能遇到,真正會修行的人,可以把一切都變成修行,都看作是修心的好機會。

習氣是多生累積來的,不是一朝一夕。習氣是什麼呢?就是煩惱習氣,貪、嗔、痴、慢、疑、惡見,這個深藏在阿賴耶識中,遇到現行,遇到因緣力就要發現。如何改?那就要多聞熏習,多聽正法,把舊有的習氣種子改變過來,熏習善種,去掉惡種,熏習淨種,去掉染污種子,就在個人用功。所以從「聞、思、修」三慧著手,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就可逐步磨掉習氣。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別人修的好,就多虛心學習;別人有毛病,自己加以戒勉;別人贊揚,就保持謙虛;別人指責,就修忍辱。這樣不管遇到什麼,都是在修行。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六祖大師偈句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時常返觀內照,不能總盯著別人找不是,不能「法鏡外照」,就是拿著佛法的鏡子去對照、衡量別人。如果總是挑別人毛病,那麼這本身就是毛病。別人怎樣那是他的事,自己不能隨之愛憎起伏,否則就是心隨境轉,也是有過失,即使別人真的不對,也不代表自己對。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任何一個團體都是這樣,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即使學佛人的群體,也是如此,也不可能完美,因為都在修行途中,都還沒有成佛,都難免會有缺點和習氣,所以就需要去包容、去適應,適應別人的過程就是淡化我執的過程。

而且,所得出結論,還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同樣一件事,樂觀的人會看到希望,悲觀的人會看到困難;從好的一面看能夠看到功德,從不好的一面看能夠看到過失,如果專門去伺求過失,一定能找到。

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保持觀照,在各種各樣的境界面前背塵合覺,而不是隨著客塵轉。一切都如空中花、水中月,夢幻泡影,虛幻不實,不去執著,但也不必刻意回避,不即不離,不取不捨,隨緣應付,而心始終保持平靜。就像大德有首詩寫的那樣:

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

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能夠時時這樣做功夫,雖在世間生活,也同出世無異,這時就會明白,時時處處都是佛法,幹什麼都是修行。


修行就是與煩惱戰鬥

修行就像與煩惱戰鬥,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戰鬥力」,才能戰勝敵人。

如何提高戰鬥力呢?唯有靠不斷的實踐,反复的用功,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對境緣法,歷事練心」。就比如軍隊裡的訓練,除了基本功的學習之外,能夠快速提陞技能的方法即是同行之間的實戰演習。

如果我們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個人修行的話,常常造成錯覺,好像自己內心很安靜,沒有什麼煩惱和問題,但其實是缺少發現和認識問題的境界,自己的煩惱被覆藏起來了。沒有境界,自然也就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難以獲得成長。

而在團體中,師友同行就是我們最好的對境。在與同行共事共學中,能給我們提供很多境界:做事面臨困難時,我們才能發現自己智慧的欠缺;同行彼此的知見不同、習氣相異,乃至對問題考慮角度的種種不同都容易引發我們的煩惱,才能讓我們發現我執的存在,發現自己慈悲的不足。

有了這些境界,我們才有機會不斷反觀內心,認識煩惱,發現問題;看到了問題,體會到煩惱的痛苦,我們才會痛下決心依法實踐,否則很難從無明狀態中跳脫出來,去面對強大的業流。

又比如運動競技,個人儘管努力訓練,但是到底自己程度如何,只有與他人的成績相比較才能了知,否則就容易閉門造車、坐井觀天、自以為是、停滯不前,修行亦復如是。

個人修行很容易產生貢高我慢的心理,自我感覺良好,看不起別人,自然難以深進。而在團體裡一定有比我們修學好的人,經驗豐富的人,能力強的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團體中,看到他人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用功的方向,就好比運動員之間的互相促進,共同提升。

雖然說一切時處無不是修行佛法的境界,但是自己修行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面對不學佛法的家人或朋友,就算有了摩擦,也很難認為是自己錯了,反而很容易對他人觀過,以法鏡照人。而在團體中,大家都是學佛修行之人,這時候遇到問題、發生矛盾,才會願意去反省自己,向內用功。因此,團隊修行比個人修行更能讓我們認清自身狀態,更能創造種種境界,策發我們學法、用法的心,並在師友的策勵幫助下,一點點改正,淨化自己。


慧律法師:不是早課、晚課時才叫修行,24小時都是修行!

金錢對世間人很重要,人都希望依靠它,把它當做快樂。不過金錢能夠解決一切的病苦嗎?沒辦法!我去高雄醫學院的時候,去加護病房,看望一個在家人。

那是人家拜託我去的,去爲他加持。他是個有錢人,一講出來,高雄人都認識,所以不方便講名字。那間醫院就是他開的,財產是無法估計,是高雄的名望家族,好像是八十九歲,還是九十歲,兒孫們讀到博士,財產一大堆。

可是因爲他病苦躺在病牀上,只能靠着助呼器微弱的呼吸。所以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我們以爲追求金錢、名利等一切,就能得到快樂,結果所得到的,都是暫時性的,痛苦往往就隨之而來了!所以我們對這個執着,要慢慢訓練放下,否則我們臨死的時候,兒孫放不下,金錢放不下,死不瞑目,兩眼瞪得大大的。

所以平時修行,不是到早課、晚課時才叫做修行,二十四小時都叫做修行,二十四小時都要觀照,世間沒有一樣是我們的。

南無阿彌陀佛


宣化上人講述

修行不可各處賣修行,賣廣告;一賣修行,就會著魔。

有些修行人是諸佛來護持,有的是菩薩來護持,有的是阿羅漢來護持,有的是天人來護持,有的是鬼神來護持,有的是人來護持。

有的則是邪魔鬼怪來護持,因為他們看你心邪怪僻,就想來與你作伴。

一旦有邪知邪見,就生很多魔--貢高我慢心、狂傲心,若不能謙虛忍讓,不肯承認自己的過錯,就會有很多障礙。

所以我今天要告訴你們最真實的修行法,修行有三秘訣:

(一)真:不能虛偽,什麼事都要往真的做。

(二)誠:必恭必敬,很誠懇,不懈怠,不馬虎。

(三)恆:恆常不變,恆遠不逾。

凡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有堅、誠、恆三心。做什麼事都有這三心,將來一定會有成就。

 

修行很重要的是學習讓自己更勇敢、更有勇氣

真正的修行有三個基本條件

修行要看見本心!持續保持這樣的覺醒

老修行脾氣大!確定這不是在說你嗎?

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你的學佛動機是什麼?不要讓師父哄著學佛!

幫你看清「我執」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修學凈土宗要不要聞思?

照顧心念就是修行

隨喜功德,功德與行善者等同

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修心八頌》略釋

為什麼要修行,修行有何好處?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你若真修,我必護法:韋陀菩薩顯靈救人的奇跡

你若是真修行人,必遭魔難,必遇明師!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