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中「相續」是什麼意思?

一:原意

我們看電影是每秒看24張照片,24張照片相續不斷地在我們眼前就把我們騙了,以為是一個會動的人物真的在我們眼前活動。

 

二:心相續

眾生心識念念相續,前念既滅,後念復生,相續不斷。說淺俗的就是念頭剎那分毫不停的變化,這裡更多是指意識心的活動。佛教很多修行都是從這個心相續中切入,包括藏傳和禪宗等等宗派。心的相續,是很多個剎那心的連續。前一個剎那心是後一個剎那心生起的因緣,後一個剎那心是依靠前一個剎那心而生的。這樣連續不斷的過程,就是心的相續。

佛學詞典怎樣詮釋「相續心」?

佛學大詞典 對「相續心」解釋如下:

【相續心】 三心之一。謂憶念彌陀之信心念念相續,更無餘念間雜而相續不斷。[往生論注卷下、安樂集捲上](參閱『三信三不』57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相續心」解釋如下:【相續心】(術語)安樂集所立三心之一。不間雜余念,但憶念彌陀一佛,心無間斷而相續也。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相續心」解釋如下:

【相續心】 連續不斷的念頭。

 

三:佛經中其它「相續」
                           
 (一)梵語sam!tati,巴利語同。即法之前後連續無間斷之意。陳那論師之取因假設論(大三一.八八五中):『言相續者,謂於異時,因果不絕。』此言有為法之前因後果連續不絕,稱為相續。

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載,相續可分下列五種:

(1)中有相續,謂死有之蘊滅,中有之蘊生;而中有之蘊續接死有之蘊,稱為中有相續。

(2)生有相續,謂中有之蘊滅,或死有之蘊滅,生有之蘊生;而生有之蘊接續中有之蘊,或接續死有之蘊,稱為生有相續。

(3)時分相續,謂羯剌藍乃至盛年時分之蘊滅,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之蘊生;而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之蘊接續羯剌藍乃至盛年時分之蘊,稱為時分相續。

(4)法性相續,謂善法的無間之中生出不善法或無記法;而此不善法或無記法接續前之善法,稱為法性相續。其如不善法或無記法之無間亦然。

(5)剎那相續,謂前一剎那的無間之中生出後一剎那,而此後一剎那接續前一剎那,稱為剎那相續。
                         

此五種相續亦可總攝於法性、剎那二種相續中,此因前三者皆不離法性與剎那之相續;法性相續亦可入於剎那相續中,此因一切皆是剎那性之故。又大毗婆沙論等雖認為,善法等之無間生不善法亦稱為相續;然相似相續論者則以同類法之相似相續稱為相續,異類則不稱。又上記之五種相續,隨三界五趣而各有分別,欲界具有五種,色界無時分相續,無色界無中有及時分二相續。於五趣之中,地獄無時分相續,其餘四趣則五種兼具。

此外,又有稱人等之依身為相續者,如《俱舍論》卷五(大二九.二五下):『相續有異,異生、聖者相續起故。』同書卷二十二(大二九.一一六中):『由此比知,以有愛故,能令相續馳趣後有。』故知佛教教義不立常一之實我,人等之依身唯以五蘊之相續而存。

由上之說,又可將自己之依身稱為自相續,他人之依身稱為他相續;一人稱一相續,多人則稱多相續。〔大毗婆沙論卷五、卷三十六、卷一一七、俱舍論卷八、卷十三、順正理論卷二〕

世間中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係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認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雜亂義」的簡單解釋。佛教把主張「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見解叫做「斷見」,也是反對的。關於因、緣、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緣、五果等說法,這裡不一一介紹了。

附:"自己之依身稱為自相續"解釋

相續這個詞 承認了 續。也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不變。 既然有續就有斷。斷了以後才能續。也就是說諸行是無常的。譬如瀑布,就是相似相續。

自相續就是自體相續。 一切眾生,無始就有。這就是相續。 相續中可以安立一個假我。假我是無常的。但是又沒有完全毀滅。希臘哲學裡有一個說法:一隻腳無法踏進同一河流。這就否認了相續。 

 佛告最勝及來會者。諸佛世界不可思議。改形變化權現無方。

汝等焉知慈氏菩薩方習菩薩行乎。莫造斯觀。所以然者。

慈氏積行恆沙數劫。先以誓願成等正覺。吾方習行而在其後。

或現苦行或現光相或現菩薩儒童弟子。隨人本行而為說法。

慈氏菩薩在彼坐上。佛告彌勒。現佛光相翼從多少。

爾時彌勒隱菩薩身。還現佛形剎土國界。弟子菩薩不可思議。

眾會見之嘆未曾有。無形自然。色相自然。

諸法自然。一切諸佛亦復自然。

南無大慈最無能勝法中王!

 

佛學(佛教)中三相續是什麼意思?

佛學(佛教)中三相續是什麼意思。佛學(佛教)中三相續是什麼意思。【三相續】。[出楞嚴經]一世界相續經雲。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故名世界。由眾生於清淨心體。一念不覺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則搖動。故有風輪執持世界。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諸眾生業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壞之劫。壞而復成。成而復壞。終始相續。無有斷絕。故名世界相續。(空昧相形者。空即明也。昧即暗也。明暗互相形影。動搖不定。故有風。[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有相續法:品類足論六卷十三頁云:有相續法雲何?謂若法,以滅法為先而已生。此復雲何?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五蘊,諸餘過去現在法。如是前法,有後相續法,是名有相續法。


四:《楞嚴經》中的三種相續(世界相續、人生相續、業果相續)

宇宙人生如何而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於是世人便對世界、生命的起源進行探索,從而產生了種種不同的學說。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性的東西,如「水」、「空氣」、「火」、「原子」等;而唯心主義者認為宇宙萬有是以心為本體。對於這些說法,人類一直搞不清楚到底誰說得對,只能停留在推測、想像當中,使這一問題始終得不到正確的答案。

其實,《楞嚴經》中的三種相續(世界相續、人生相續、業果相續)很詳細地闡述了世界、眾生形成的真正原因即是眾生的一念無明妄動所致,並非他物,難怪世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他們活在自己的妄心分別計度之中,活在無明大夢裡。而世界、眾生形成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眾生一念無明妄動才有。所以無論他們怎麼研究,是上天還是入地,都跳不出無明的範疇。

佛陀通過三種相續來闡述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他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於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為這裡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論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還可以拿得出證據,不只是一種思想論辯。可以說三種相續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對人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各種學說對宇宙人生的認知

人一出生便與世間結下了不解之緣,但對於自己所依賴得以生存的世界並不是很瞭解。人類雖然在不斷地探索,這只是在表相上做研究、推論、假立。因而對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有的說「水」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說「空氣」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說「原子」是世界的本源、有的說「上帝」創造了萬物,對於這些學說歸納起來大致不出以下兩種主張:

(一)唯物主義者的主張

唯物主義者把物質性的本原當作萬物的本原,在他們看來,一樣東西或是「水」、或是「空氣」等是萬物生成的本原,萬物都是由它構成的。如西方早期唯物主義哲學家阿那克西美尼認為「空氣」是宇宙生成的本源,他說:「我們的靈魂是氣,這氣使我們結成整體,整個世界也是一樣,由氣息和氣包圍著。」〔1〕並且他認為「空氣」在種類上是不定的,但因其所具有的性質而定,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氣」的濃厚化或稀薄化而產生。當它很稀薄的時候,便形成火;當它濃厚的時候,則形成風;然後形成雲;而當它更濃厚的時候便形成水、土、石頭。別的東西都是從這些東西產生出來的。可以看出,他是通過「氣」所具有的兩種對立的勢力彼此轉化來說明萬物的生成。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多派別興起,出現了自然的唯物論、原子的唯物論、辯證法的唯物論等。雖然唯物主義者的派別很多,但在根本的主張上有共通點,就是外境離心而有,而且是在心之前先有。

(二)唯心主義者的主張

唯心主義者認為「心」的作用為萬有存在或生起的本因,如泛神的唯心論者、西方中世紀的愛留根納,把「上帝」當成最高的存在和萬物的根本原因。他說:「神就是全體,全體就是神。一切都包括在神之中,神創造一切,又最終回歸到神那裡去。」〔2〕所以,他認為神是萬物的本質,萬物必然是神的顯現。還有如以法國的笛卡兒為代表的唯心論,他說:「我思故我在」,認為宇宙萬有惟是以「心」為本體;以及以貝克萊、休謨等為代表的經驗唯心論。他們一方面反對觀念的唯心論,但認為唯物論的本體也是不可存在的。真實的東西,只是個別的特殊的雜多的經驗。這種經驗即為人們的知識及知識內容,除此別無真實的存在,這種經驗論亦認為萬有是唯心的。比如眼所經驗的不過是青、黃、赤、白的顯色,或長、短、方、圓的形色,他們認為凡此經驗皆不出感覺的「心」。由此看出,唯心主義者的共通點就是心在物先,宇宙萬有是以「心」為本體。

綜上所述,無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都是以現實的世界,去追想沒有世界以前的情形,或說是「空氣」、或說是「原子」、或說是「神」等來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現代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進步,常常想打破宇宙人生之謎。但科學、哲學等雖然突飛猛進,可是仍然沒有得到這種成功。因為他們只能有經驗的、或推論的知識,而沒有心靈修養而得的全體的、明確的、親證的知識。只有有了這種知識,才能洞徹宇宙人生。

二、 三種相續

對於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楞嚴法會上就否定了四大及七大產生萬物的觀點,而確立了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於法界的觀念。弟子富樓那對此起疑,既然一切根、塵、陰、處、界以及七大等都是如來藏清淨本然,為何能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呢?佛陀在《楞嚴經》卷四以「三種相續」解釋了這一疑問。

(一)世界相續

對於弟子富樓那的提問,佛陀是如何解說的呢?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富樓那:「你平常不是常聽我講,當你開始覺到自性的妙明時,方知自性原來是本覺不昧,具有靈明的功能嗎?當你稱覺明時,究竟如何解說?你是以自性本來具足靈明故名為覺?還是本覺自性原來沒有靈明,需要加明於覺,才叫明覺呢?」富樓那說:「如果這覺體不再增加靈明可稱為覺的話,那麼只是虛名為覺而已,就應該沒有所明。」佛說:「照你的意思是說若不加明於覺,就沒有靈明的覺體,只可單名之為覺。你卻不知,一有所加,即不是本有的靈明。就有生滅,早不是本明的真覺了。已將妙明變為無明,真覺變成妄覺了。要知道,本性的真覺原不是所照的境,因本具妙明的功用不落能所。現在無故加明於真覺之上,乃轉妙明為能明的無明,以真覺而為所明的妄覺。因妄以真覺的性體,為所見的境相,導致產生能見的妄能。於是在原沒有同異之中忽見萬象森羅,種種差別顯然成異,又於千差萬別之中,以類相屬而立同,一異一同相互彰顯,因此又立無同無異的眾生界。這樣昏擾動亂,相待為緣,由妄境引發妄心,妄心又分別妄境,輾轉勞慮。勞慮既久便自發生染著塵念,以致心水渾濁糾纏不清,越陷越深,由是而引生塵勞煩惱。又因為業力所致,便幻起萬象。有相之處,就成山河大地而為世界;靜而無相處,就空闊廣蕩,顯然而見頑虛。虛空為妄明中所現的同相,世界即所現的異相,眾生業果等有為法,就是妄明中所顯現的無同無異之相。那些形貌不相同而體性實無異的眾生、業果相續,隨於五陰三界中無法出離,故於無為法中便真的變成有為法了。」

綜上可以看出,世界的形成原因是由於眾生依真覺妄起無明,由於無明妄力熏變而成地、水、火、風之四大。世界是由於眾生業感形成的,但推究其根源也是由無明妄心而起。四大依無明而有,而世界又由四大所成,那麼這「四大」究竟是怎樣從無明妄心而生起的呢?在《楞嚴經》卷四云: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3〕

這段經文是說由於真覺之體,已起妄明,遂將真空變成頑空晦昧之相,於是真覺之光明和虛空之晦昧,互相對待,互相傾奪,不停地動盪而成搖動之風。如此積久而成為風輪,風力極大,有執持的功能,故能執持世界,使能安住。世界諸風不出妄心動盪所感,可見風大之種乃是無明妄心一念動相罷了。就如當年六祖惠能大師見兩個和尚爭論風動幡動時,六祖大師說:「既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這正說明了風幡之動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無明妄心動盪不已。結果積而成輪,故有風輪執持世界。虛空形成動搖的現狀以後,由堅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體,遂結暗為色,而成地大堅礙之相。依無明妄覺而立堅硬之相,因妄心堅執而成堅相,再堅執不休就積成金輪,所以大地中心與地殼有金輪性的固體保持國土。又由於堅執妄覺所立金寶既成,再與搖動妄明而生的風力互相摩擦,風性屬動,金性屬堅,一動一堅相摩相蕩而產生火光,所以有火性的光熱發生一切變的本能,故知世間諸火亦不離妄心摩蕩所成。由於金寶的體是明淨的,明能生潤(如五金之屬遇熱而化水),火大之光則常上升,而蒸發金輪,如此蒸潤成水,積而成輪,故有水輪含十方界。所以《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云:

諸佛子!此中有何等世界住?我今當說。諸佛子,此不可說佛剎微塵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諸佛子,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4〕

由此看出諸世界剎種,皆依香水海住。

綜上可知世界地大依水輪,水輪依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空輪依無明妄心,晦昧所成。無明依本覺,無明是本覺之相,究竟不離本覺之性,足見世界是起於真妄和合之心。此四大即為能成世界,萬法之本,無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萬法都從本覺真心所生。而此本覺真心非因緣所生,非自然而有,它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染緣而有山河大地等種種有為法,隨淨緣可成立四聖道。

四大之性雖然各有相違,實則相濟,如此便成四居。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於這個道理,《楞嚴經》卷四中講完四大之後緊接著便講了四居是如何形成的。佛云:

火勝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數,遇燒成土,因絞成水。〔5〕

由於火性光熱上升,水性濕潤下降,一升一降,交互發生,就造成種種堅硬的物體而成器世界。濕的地方積水而成大海,干的地方變為洲沙土地,就是因為水火交互發生的道理。故在大海中,本來是深水之處,不應有火,因不忘火的氣份,所以常有火光發起。而陸地處,本來是堅硬之地,不應有水,亦因不忘水的氣份,故江河常有流注。如果水勢劣於火勢,則水隨火的勢力結為高山。所以當用力擊打山石時,就會迸發出火焰,若山石融化了就成為水。如果土勢劣於水,土隨水而成潤,於是能生出草木。所以樹林草木遇燒時,便成灰土;盡力絞時便有水汁。

由此看出,此四居以四大遞相為種,如果水火既滿,就成為洲海之種,降水勢以從火就結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種,降土勢以從水而滋潤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種。以此因緣,使得世界成、住、壞、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

(二)眾生相續

就人類而言,不瞭解佛法的人對人類的生命問題總是含糊不清,很多人認為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雖然科學家們認為生命是由進化而來,但這也只是推論,並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

對於生命現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以及人死後是否斷滅的問題,佛陀也在《楞嚴經》卷四中進行了詳細地說明。佛云: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媾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薄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6〕

這告訴我們「眾生」也是從妄而起,並非他物,全是妄覺妄明的過咎。實際上就是由於眾生在覺上加明,這一念無明,將真覺而立為所明的妄覺了。如此妙明轉為無明,無明是業相,由業相生出妄能,由無明為轉本有智光,而生能見的妄見。此見分欲明業相的本體,業相本體本不可見,而見分定欲見之,遂成結暗為色,因此見分就不能踰越業相的範圍了。故以業相為因,轉相為緣,所以一切含靈的眾生,所聽不出聲塵,所見不出色塵,隨六塵而轉。由於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妄塵,而造成種種塵勞煩惱。於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將原是一個精明之體,而分開見、聞、嗅、嘗、覺、知的分別作用。由上根塵既具,便有胎、卵、濕、化四生,業力相同的就互相纏縛。因父母緣和自己業緣相同,就相纏縛而投胎托世,胎生和卵生之類就是因此而有的。若不因父母緣,只因自己的業緣,或者合濕而成形,便是濕生之類;或者離舊赴新即化生。這裡以胎生為例:一期生命結束,並不是死後什麼都沒有,除做極大善事和極大惡事的人不經過中陰身外,大部分的人死後都進入中陰身的狀況,尋找下一期的投生因緣。在中陰身期間,神識昏昧,眼前一片黑暗,唯有於父母有緣處見有一點亮光,這是以妄心見妄色,依妄起惑的緣故。其他類的動物,也有卵生(如禽鳥類)、濕生(如微生蟲類)、化生(如昆蟲類),也都是各自隨其業力的感應,互相吸引變化而後產生的。卵生則因亂思不定之情感而有生,濕生則系濕氣和暖氣而生,化生以厭舊喜新、離此托彼、自有變無、自無化有而生。這情想合離皆因業感多少而受果報,互相變化遷易。情變為想,想變為情,或舍合為離,或易離為化,彼此變易不定沒有主宰。只有隨業而受報,以此因緣,四生轉換,死此生彼,相續不斷,沒有停息之日。

由此可見,無論是愛情的生命,或是變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變易,互相發生關係。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受業力的支配而沉浮在世間,由此因緣,使眾生世界相續不斷地存在著。

(三)業果相續

以上所講世界相續、眾生相續的原因皆是由於眾生的無明妄心所使。那麼眾生的生、老、病、死,以及子子孫孫相續不斷又是什麼原因呢?佛陀說主要是眾生造業受到業果的支配所至。

業果相續的詳細情況,佛陀在《楞嚴經》卷四中講: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7〕

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業果相續的主要原因是眾生造淫、殺、盜三種根本導致的。由於眾生的妄想和情愛結在一起,由想愛既深,如膠似漆,便不能擺脫欲愛,使世間父母子孫,遞代相生沒有間斷,故這一類眾生以貪慾為其受身的根本。有了貪愛必有生命,既有生命,就必須要滋養它。眾生為了滋養自己的生命,自然貪心不止,於是世間一切胎、卵、濕、化等四生之類,都是以強欺弱,弱肉強食,互相吞食,故此類皆以殺貪為其生死不斷的根本。眾生為了滋養身體,便不擇手段,想盡辦法殺害生靈,強行奪取眾生的生命,便屬盜貪。於是眾生之間命債償還不盡,由此,以命債惑業為因,現行為緣。因為這種因緣的作用,經百千劫的時間,怨仇相遇,酬償不清,所以常在生死苦海中旋轉而不能超越。又人們在這個世間上互相貪戀愛慕,故此,雖經百千劫的時間,仍在情愛中纏縛不得解脫。

總而言之,眾生之所以常受纏縛沉淪生死,皆是以殺、盜、淫三種貪習種子為根本。以這貪習種子為因,現行為緣,所以世界上才有業果相續不得停息。

由上可以看出,此三種相續皆由眾生在本覺上加明,而使妙明變為無明,從無明便生虛妄的了知性,因而發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所以,佛陀在《楞嚴經》卷四最後結論:「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明,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8〕既然一切皆從妄見來,所以便會很有次序的生滅遷流,世界則有成、住、壞、空,眾生則更相變易,業果則彼此還償,終而復始,沒有停息之日。這三種相續互相支持,業果相續支持眾生相續,眾生相續支持世界相續;世界相續又返回來支持業果相續,彼此循環不息。從中可知,佛陀通過三種相續圓滿地解釋了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在此三種相續中世界相續側重於解釋世間的成因,眾生相續、業果相續除了可以解釋諸法的成因之外,實際上已經涉及生死輪迴的成因問題。

三、 三種相續對人類的現實意義

三種相續所闡述的真理,是對宇宙人生本質的揭示,它並不會因為時代的發展而落伍,對於人類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我們對三種相續所揭示宇宙人生的成因有了正確的認識後,了知世界、眾生等現象的產生,都是由於對自己的真心迷而不覺所至。如此,才會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在業果相續中認識到,佛法因果觀的核心是業報輪迴理論。此理論告訴我們,命運源於自力而非他力,是由自身行為決定的,而不是受神靈之類的外在力量所支配,業力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堅信世界上沒有神冥在主宰,沒有神冥降災、降福給我們。人死後也不是如燈滅,而是遵循著因果律在輪轉。我們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由於自己愚痴,看不到萬法的真相,起惑造業而感得的。

由此可知,命運是由自己創造的,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正確地對待人生。當面對不如意的境界時,不再恐慌無助,怨天尤人,而是積極提倡「命自我立」的進取精神,將人生的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再向外追求上帝的賜予和依賴外在的環境條件。只有懂得了三種相續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才會深信因果,積極努力改造自己的身、口、意,使它們不再造作非法的行為。通過對身、口、意的不斷完善,我們的人生價值才能得到提高,這樣的生命體才能大放光輝。所以說三種相續可以幫助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針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人生獲得幸福呢?古往今來,人類都在為此問題不懈地探索著,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此問題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只知道一味地追逐財富、地位、名利等等。想在我所的無限擴大中實現自我價值,以為擁有了這一切就能獲得幸福。所以,在物質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在享有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依然煩惱重重並不快樂。通過對三種相續的瞭解,使我們知道了人們不能獲得幸福的真正原因,是人類被無明矇蔽的結果,由於無明才使人類缺乏了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因為,人類無法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才產生出許多錯誤的觀念,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故在此種錯誤觀念的支配下,人類想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由於種種慾望的驅使,人們盲目地追求幸福,對於不信因果的無神論者來說,往往會帶著僥倖心理從事不法之事,一旦果報來臨,便會痛苦不堪。而對於享樂主義者來說,則以為人生應該及時行樂,他們不明白人的福報要靠不斷地積累,只顧一味地享樂,待福報享盡時,未來的生命就會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又由於人類的無知,才有了迷信的產生。面對浩瀚的宇宙,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有的人將自己全部的幸福都寄託於對神靈的祈求和祭拜。儘管現代科技的發展已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做出瞭解釋,使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簡單的猜測和臆想之上,但萬物有靈的影響至今不衰。儘管人們對幸福拚命地追求著,幸福卻依然遙不可及,非但不曾得到,反而招致無盡的痛苦。正如《阿毗達摩俱舍論‧分別界品》所說:「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9〕這首偈頌告訴我們,沉溺於慾望的人總在不斷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如願,就會沮喪失落,有如被箭射中那樣痛苦難奈。從而看出,被慾望驅使的人對世間的一切都想佔為己有,想使與我有關的一切都從屬於我。卻不知我所涉及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制就愈甚,這樣怎麼會快樂幸福呢?所以,人類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從心上下手。

《楞嚴經》中的三種相續為我們找到了建立幸福人生的方向,可以說它是人類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針。如果我們對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有了正確的認知,知道了其中闡述的種種道理,便會扭轉以前心中的種種邪見,深信因果,這樣在行為上才不會妄造殺、盜、淫等惡業。如此,才可擺脫各種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緣,使我們從痛苦、不幸中得到解脫,而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所以,三種相續對建立幸福的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對維護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起到積極的現實意義翻開人類歷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互相吞併,最後由秦始皇統一中國才暫告結束。但不久戰火再起,又發生楚漢戰爭,經過漢朝的短暫和平,中國再次進入長期分裂的三國鼎立時期。然後是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每一次改朝換代,都伴隨著戰爭,民不聊生。近代以來,中國又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本侵華戰爭等巨大災難。不僅中國如此,世界其他國家也經歷了同樣不堪回首的慘痛歷史。直到今天世界由民族、宗教、領土、資源、利益衝突等因素引發的局部戰爭仍此起彼伏,某些地區的人民正在遭受著戰爭的苦難。與此同時,不僅上述傳統安全問題沒有解決,更有甚者,近年來恐怖主義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又日趨嚴峻。如果21世紀再重演世界大戰,人類可能會同歸於盡。正如《地藏經》所說:「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10〕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貪、瞋、痴等煩惱的支配下,造了無量無邊的業。

人類社會為什麼會不得安寧?世界為什麼不能和平共處?佛在《楞嚴經》中通過三種相續把問題的根源講出來了,不在別處,正是在於人心,在於人內心有貪、瞋、痴等煩惱。只要這些煩惱不曾解決,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與安定,世界也不可能和平。所以,世界要想實現和平,就要求我們必須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徹底扭轉貪、瞋、痴等煩惱,世界和平才有保障。《楞嚴經》中的三種相續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使我們對世界、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使我們了知到貪、瞋、痴三毒的過患。如此,我們便可將平常慣有的思想改變,從而導致行為上的改變,這樣世界上所有互相殘殺的現象便會停止,各國之間也就不用再搞軍備競賽,來防禦他國的侵略,整個世界就會呈現出一片祥和之氣。

因此,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必須從改造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開始,只有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實現了真正的和平,世界的和平才有保障。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只有將心中的貪、瞋、痴轉化為戒、定、慧,這樣人類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能真正地實現和平。由此看出,三種相續對維護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起著積極作用。

(四)生命的回歸

在這世間,雖然有的人擁有大量的財富和極高的權位,在他人面前也盡顯風光,然而其內心深處仍然對生死疑惑迷茫。人們可能在享受物慾和感官愉悅的時候,將這個問題掩蓋,然而這個困惑卻始終埋藏在心裡,揮之不去。因為生命中最本質的問題,並不會因人的高低貴賤而改變。

物質文明的繁華僅僅是表相的熱鬧而已,人的內心世界中依然空落無依。眾生無始以來都在漫無邊際的輪迴路上漂泊,有誰真正知道何處才是自己真正的家鄉?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如星辰的世間智者,他們是各種世間學問的行家高手,通過他們的智慧打造了如今這個繁華的物質世界,那麼他們有沒有辦法斷除輪迴呢?實際上,面對死亡時,他們承受的痛苦和一般人沒有兩樣。這個世界也流行著無數認為可以救度人們的思想和學說,但終究只是分別念製造的戲論。一個自己還在生死海中沉溺的人,怎麼可能救度我們?如果不是佛陀在《楞嚴經》中通過三種相續為我們講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出了眾生的生死根源,實乃我人一念無明妄動而已,我們便將永遠生活在無明構造的世界中,不會知道遠離惡行、擺脫惡趣,也不會懂得宇宙人生的法則普遍存在於每個眾生心中。是佛陀讓我們瞭解到眾生生命中的本來面目,通過三種相續為人類找到了生命回歸的方向。正如《宗鏡錄》卷二十九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11〕世間的一切文化、科學、經濟、政治無一不在尋求解決人生的問題,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著手解決,只有偉大的佛陀為我們講出了生命回歸的方法。那就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境界時,不要起攀取之心,而是如實地了知一切皆是我心中所現物,這樣才會遠離貪、瞋、痴等煩惱的繫縛,不被外物所轉。漸漸用此方法觀察事物,才有可能開發出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轉無明為妙明,回歸到生命的本來。所以,三種相續對有情生命的回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此五濁惡世,它是警世的鐘聲,喚醒迷夢中的人類。

結 語

通過對三種相續的淺析,使我們了知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生起,是沒有第一因、或主宰、創造者的。片面的學說決不能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應從平常感覺到的知識中找答案。否則便成盲人摸象,錯誤地把象的部分肢體當成全像,讓明眼人見了便知此等人實乃愚痴。

我等眾生,從無始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隨業漂流。但此迷惑不從外來,而是自心變現的,它的體性虛妄不實。所以,人類的病源是無始以來伴隨著生命中的無明,人類若想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確的認知,不再枉受輪迴之苦,就應該如佛所教,把解決問題的根源回歸到自心上來,而不是從心外諸法上去證驗。必須瞭解生命內在的因素,知道哪些力量會傷害我們,又有哪些力量會使我們獲得自在。否則即使社會給我們再多的自由,我們仍會受到內心的束縛。由於自身的無知和種種煩惱,決定了我們無法自由。只有從根本上斷除煩惱的根源,才不會無助地沉溺在痛苦中。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用佛法的智慧來改造自己,從思想上擺脫貪、瞋、痴等煩惱;從行為上不再造殺、盜、淫等諸業。把生命中不健康的因素徹底洗滌。這樣我們才能積極坦然地面對人生,否則,只能在世間隨波逐流。

總之,世間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有其前因後果,都有其發展規律。明白了因果法則,就要以此為生活指南和行為標準,要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這才是對現在的生命、也是對未來生命負責的態度。當我們遠離無明的困擾時,才能做生命真正的主人,才會散發出無盡的智慧之光,照亮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懺悔的意義在於斷相續心【淨界法師從帶業往生的角度解釋什麼是懺悔】

現在我們從過去即將面對未來,今生很關鍵——你是怎麼薰習你的第八識。從淨土宗的角度,你必須掌控兩種的薰習:

第一個,趕快改造你的業力。尤其是在第八識當中有重大的罪業,通過懺悔的薰習,懺悔、皈依、發願。淨土宗的修行者,絕對不允許在臨終時罪業起現行,這對你非常不吉祥。臨終你的罪業起現行,你就很難往生了,因為你的色身不斷地干擾你、刺激你,你很難生起正念。所以,我們希望臨命終是相對安詳的——願我臨終無障礙,我們希望是在一種很平和的、沒有色身的傷害刺激的情況之下保持正念,所以我們必須要把罪業懺除乾淨。

懺除乾淨的原則只有一個,叫作斷相續心。我們對於罪業,就是你不能再相續了,就這個原則而已。尤其是殺盜淫妄的罪業,你通過懺悔,從今以後永不造作。雖然這個業種子沒有消掉,但是保證臨終它不會得果報,不會干擾你了,因為你這個業沉澱下來了。

諸位!帶業往生是有條件的,這個業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續,它不能是一個活絡的業力。不可以!帶業往生,它必須是一個沉澱的業力,就是它的相續心被你破壞,它運轉的功能被你破壞,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要檢討,我們身口意當中哪些罪業還在相續的,這個地方你趕緊要處理。這是第一個,業力的薰習這一塊,我們通過懺悔、皈依、發願,把這個罪業給調伏下來。

第二個就是來自於顛倒的薰習,就是我執產生的攀緣跟愛取。這個地方,在唯識它是用調伏跟引導兩種力量的作用:

一方面修習空觀的無分別智,告訴我們其實人生毫無所得。我們人生只是在受用一種生滅的影像,你不可能從今生帶走任何東西,所以我們不需要太多地去分別。該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你打妄想也沒用。所以通過這種無分別智,你就放棄了攀緣,你會把心專心地放到來生去了。

另一方面,把心引導到淨土。修行人的成功,重要的就是你必須把今生放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剛好值得你做一件事情而已。我們很難既攀緣今生又專心地去規劃來生,很難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你通過上班、休閒,剩下的時間剛好能夠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你必須要把心正確地引導到來生去。

淨土宗的人生觀只有一個——為了來生而活,你必須把對今生的攀緣心全部收回來,完全把心皈依到來生去,你就成功了。雖然來生還沒有出現,但是你必須要通過憶念,把你內心的能量全部導到來生去。這樣你對今生的顛倒相對降低,臨終時它也不可能起顛倒,因為你的心的能量已經成功地移到來生去了,你不可能去回顧今生。

臨終最可怕的就是回顧今生——人生不堪回首,這個很重要!臨終時只要你回頭去看今生,你就完了!臨終只能夠向前看,不能向後看。臨終時往事不堪回首,因為你只要回憶過去,你就跑不掉了。所有臨終往生的人,一定是背水一戰!心中想的只有來生,他把今生完全放棄了。這種心態才可能會往生的,叫作「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所以,在淨土宗,為了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兩件事:第一個,業力的調伏;第二個,思想的調伏跟引導。這個我們前面講過很多次了。

 

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佛陀成佛後受到的3個前世果報

 

別錯亂了因果

 

你所看到的因果,可能只是其中某個片段--殺羊升天的誤解

 

人生酬業!人生一半是來還債,另外一半是開創未來!

 

造業的輕重,要看五個條件!

 

果報的種類

 

現世為何不報?因果報應的三種形式:花報、果報、餘報

 

善惡果報從不會出錯,到底是誰在“管理”?

 

一篇文章,讀懂業力!

 

金剛薩埵淨障法門--人生所有煩惱的解藥

佛教中的業力到底如何理解?

為什麼誦經會改變人的命運?

 

舍利弗五百世墮為毒蛇

 

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創造命運

 

佛教怎麼解釋壽命?人的壽命是天註定的嗎?

 

神通失誤的案例--過人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