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一切生滅都沒有任何的意見啊!

慧律法師慈悲開示

你的敵人沒有在外面,你的敵人在你的內心深處,

那種個性強大的我、法二執,沒辦法經過人家一句話。

人家講一句話,你苦惱了三天三夜,三個月還在苦惱,你這怎麼修行呢。

所以,修學佛道的人,就是神經要大條一點,沒什麼神經,沒什麼神經啊,該有神經的時候,是講經說法,這個時候神經不能太大條了,欸,要拉緊神經的

這個要好好地講,對於別人的欺負、別人的侮辱啊,沒什麼神經,也沒什麼看法。

欸,說,師父啊,你這樣日子好過,當然很好過啊,我對一切生滅都沒有任何的意見啊,

對某某法師也沒看法,對道場,八大宗派給跟尊重,會有苦惱什麼,那凡夫對不起我,因爲他的名字叫做“凡夫”啊,

他如果聖人,他也不會傷害我,師父,人家罵你怎麼樣...怎麼樣,我沒意見,沒看法,那《金剛經》裏面講的嘛,這輩子受人家侮辱,我們無量劫來的罪都被滅盡了,還得感謝他呢,造了地獄的因來成就我。

摘自:慧律法師(楞伽經講座)中的一段開示


修行人要放得下丟的開

體光老和尚

不管他人說長說短,說是說非,用功得有主宰,有主宰有受益,什麼是受益呢?

他人發火了,不能把你的火引出來;他人的習氣毛病,不能把你的煩惱引出來;他人講你壞,你也講他壞,你跟他一樣,不管他怎樣,你始終就是一法,他的貪心是他的貪心,他貪你也貪,你就被他轉了,那就叫沒主宰、沒受益。

修行人都得有點受益——他人煩惱,我不煩惱;他人嗔恨,我不咳恨,這叫受益。怎麼會跟人打起架來了?你打我,我也打你。

要是修行人有受益,你打我我不打你,你罵我我不罵你,你講我壞我不講你壞,這就是度眾生,到哪兒度眾生啊?他罵你你不罵他,你就是度了他,什麼是教化眾生?這就是教化眾生!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就是發菩提心,能忍能讓,這就是度眾生,還另外找個什麼辦法?

古人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你罵他他罵你,你打我我打你,這就不是修行了,能不動嗔心、不動貪心,這個就是受益,就是修行!

你在那念佛、看話頭,別人打不了你的閑岔,這就是功夫,你到哪找功夫?修行人就是這樣修行。

不被外邊的境風所動,能忍能讓,功夫打不失,受益就在這兒,你叫誰給你受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受益我們都得不到,他叫我們放下,我們放不下來,怎麼能得到呢?

修行人要放得下、丟的開,別人說長道短,你不要去追究,也不要去反駁,不要管他,他不管說長說道短,你這個話頭在,你這個佛號在,這就是一個大修行人。


淨界法師: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就的功德。這個時候佛陀勸我們說:你應該怎麼安住呢?你要安住在真理,不要安住在感覺,不要老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已經有很多的功德林,但是我們還沒有成佛,我們要經常保持戒慎恐懼,因為功德隨時會破壞,很多的盜賊,兩個眼睛一直瞪著我們的功德,想要偷走的。

所以我們遇到逆緣的時候,要思惟兩個道理來保護自己:

第一個安住在業果的道理,來降伏其心。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環境,這樣的怨家跟環境完全沒有關係,是我們心中的業力變現出來,我心中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罪業,我一定不會招感這個果報,你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這是一個業果。

第二個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就更圓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有的躁動、所有的瞋恚都是因為對立產生,我不能改變別人,我起碼可以改變自己,我把這個自我意識拿掉,回歸到一個平等法界,沒有能所,這時候也可以安住。

總之,諸位要記得一個觀念:我們內心開始不平衡、躁動的時候,千萬不要講任何話、千萬不要作任何的決定,因為你這個時候所作的決定、所講的話,對你的功德會產生致命的傷害。所以一個菩薩,我希望跟大家共享的就是:你不但要努力的積集功德,你要知道怎麼樣保護你的功德。就是你心理不平衡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要做,趕快去佛前懺悔,然後用道理來降伏自己,等到平靜以後,再採取行動。

遇到事情怎麼想很重要,你要往哪個方向去想?當然第一個先安住自己,先告訴自己,其實人生無所得,這是空性,很重要。為什麼天台宗講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麼把空性放在第一個?你要把有所得心放掉,這是關鍵。你一旦有所得,很容易跟眾生產生對立。然後就會有一些特別喜歡的東西,特別不喜歡的東西出來,就對立了。空觀是菩提心的基礎。你要永遠告訴你自己,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你要建立一個無所得的人生觀,你才有資格談菩提心,所以空觀的智慧很關鍵。


淨界法師:接觸外境的第一件事,記得要先離相

我們現在說過我們改變不了外境,改變外境這個是不切實際,因為這是共業,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大家都想這樣子,你不可能扭轉這個趨勢,你不可能力挽狂瀾。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只有加強自己的抗壓力--正智:無分別智。我們接觸外境的第一件事情:先離相,記住先求離相,就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離相的意思不是說叫你把相狀拿掉,而是你先不要馬上去執著那個相狀,你要先觀想這個相狀是本來沒有的,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個如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壞假相,你只要離相就好。那麼這個無分別智當然是第一關,我們要先從無分別智,然後再入如理思惟。

我們看無分別智怎麼修?「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第六意識的觀照,它不能夠離開「彼能詮」的文字,而這個無分別智,它能夠單獨的在所詮的真理上活動。也就是說你必須透過學習,能詮的文字,它才有辦法引導你到所詮的真理上去。比方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裡面有道吧?我們第六意識,必須要靠語言文字的引導,才能夠跟道法相應,才能夠產生抗壓力、引導力、調伏力。我們的生命經驗,不可能會給你道法的,所以必須透過學習,透過學習當中,從能詮的這個文字當中,去所詮的義理上去體會。

我們現在生長的環境比較複雜了,當然這個複雜的環境,對有些人是傷害的,有些人反而是增上的,這個境本身都沒有對錯。就是說你現在要做的,不是說你把外境,把電視關掉,當然該關掉也關掉了,但是你不可能拒絕所有的外境,你必須加強你的思考能力,把所有來自負面的力量,把它引導成你的菩提的道路。就是說,你怎麼引導它是很重要,你千萬不要跟外境站在對立面。

大乘佛法永遠是轉識成智,你跟外境站在對立面,你遲早變成阿羅漢、二乘的聖者,因為你極度的厭離;要麼就是凡夫,極度的攀緣,不中道了。

我們今生從小到大,未來會遇到很多很多的順境、逆境,關鍵是你怎麼引導它,能夠讓你把這個力量,引導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就是你第六意識的力量。用第六意識的智慧引導第八識的業力,這個唯識學所說的道理,就在這裡而已。那我們應該怎麼來培養我們的智慧,就是重點了,而不是去改變外境。


淨界法師:凡夫有個大問題:太重視外緣!

佛法在解讀人生,佛陀主要是講到一種觀念,就是諸法因緣生,佛陀是用因緣的角度來解讀這錯綜複雜的人生。那麼因緣,我們看經典裡面佛陀講因緣的時候,他是分成兩部分來說明的:第一個從空間上來說,因緣有內外的差別。

什麼叫外因緣呢?就是我們多生多劫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比方說你會長得什麼樣子,比方說你會從事什麼工作,比方說你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成員,那麼這個果報,它是很多生、很多生的業力的成熟表現出來的,這個外在的因緣是無解的。所以你看佛陀只有講一句話就講完了,我們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是怎麼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地方只有一個方法有解,就是放下、認命,其它都無解,因為它不是一生,它錯綜複雜,但是我們眾生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於沒有答案的地方,然後糾纏不清,結果把今生都浪費掉了。

我們凡夫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太重視外在因緣,其實這是樹的水果,你要吃就吃,不吃走就好了,你可以不受,你可以輕輕地走過去,你要吃下去,問題就複雜了。所以佛陀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的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那麼另外一塊是內在的因緣,它不是水果,它是無量無邊的種子,這個要小心了。就是我們內心的心念,我們的思想,這一塊是我們該經營的。其實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必須把精神體力放在經營內因緣,而不是經營外因緣。因為外因緣我剛剛講過,是無解的,無解;那麼內因緣,我們看我們一念的思想,佛陀在解釋內因緣,祂解釋得很詳細,大方向它分成三塊:第一個,過去的因緣;第二個現在的因緣;第三個未來的因緣。

所謂的現在,當然跟過去有關,它也就跟未來有關,所以佛陀他講這個內因緣,他用水流思想,說什麼是我們內心的世界呢?人生就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他從水流的思想,我們得到了兩個觀察:第一個我們把這個水流切開來,我們往過去看,你要知道一件事,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往未來看,你將往哪裡而去?


淨界法師: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造我們的心念

從離苦得樂的一種心願,推動我們去修學佛法。離苦得樂這樣的因素在佛法當中有二種因緣所決定:第一、外在的緣,第二、內在的因緣。

所謂外在因緣,就是我們說的外在的環境,譬如說你今天會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你會遇到什麼人,會碰到什麼事情,這種外在的人事,佛法的思想是認為,是由業力所創造的。所以外在的因緣產生的痛苦跟快樂,這個我們很難改變。

我講實在話,外境我們改變不了,因為這牽涉到過去的業力。

古人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其實浪費時間,因為沒什麼效果。所以外在的因素是改變不了的,外在的因素佛教告訴我們只有二個字就是認命。

二、內在因素,就是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就是你內在的思想,或者說你內在的智慧。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關鍵,離苦得樂的關鍵,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自己可以做主的。

根據佛陀的開示,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你有二種選擇:

一、你選擇向外攀緣心隨境轉,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對外境產生堅定的執著,我們講心有所住,你的心住在外境身上。這種攀緣的結果會產生二種過失:一、產生痛苦,我們看一個喜歡攀緣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感情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因為外境是變化的;

二、他的生命當中很容易產生罪業,這種人容易造罪。

假設我們經常習慣用攀緣心的人,我們就可以知道你這一生當中,第一個你痛苦很多,第二個你今生當中可能造了不少罪業。

我們這一念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開始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觀照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迴光返照的結果也會產生二種的情況:

一、這種人生命當中安樂的時間多,自在的時間多;

二、這個人在一生當中容易創造功德。

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去改變外在的環境,而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改造我們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離苦得樂。


淨界法師:面對事情 停止心中的自我對話

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講話,你已經通往生死的道路了!

當我們能夠在因地,於妄念當中,「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達到離三種相時,它的果報,它的果地功德就是「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這個地方講真如的心,前面講妄念的心。真如的心必須要離開三件事情。我們從細講到粗,先講離心緣相。

【妄念形成的三個步驟】

一個妄念的形成,第一個原則,一定要向外攀緣,它不是安住相。所以你看一個人很躁動不安,妄念很強,合理地推論,這個人生死業力比較重,臨終也容易起顛倒。因為妄念第一個相貌是攀緣相,它不是寂靜安穩相,它是不守本分,向外攀緣的。

第二個,攀緣以後,會創造名字。比方說我們看到:喔!這是佛像,這是花,這是桌子,這是椅子。

第三個,在這個相狀的名字當中,就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別,開始說話了。

比方說榴槤,我們打很多妄念去攀緣榴槤時,喜歡榴槤的人說:這個榴槤很不錯,味道很甜美。讚美榴槤!開始產生榴槤美好的名言分別。那麼討厭榴槤的人,過去生有這種不好經驗的人,他看到榴槤,開始批評榴槤,說這個榴槤很臭怎麼樣怎麼樣。所以妄念的形成它必須是攀緣的,必須有很多的名字的,而且它要說很多話的。當然身為榴槤它沒有意見,榴槤說我本來那樣就是那樣,都是你們自己在打妄想。

所以當我們破除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我們的心回歸到平等、無有變異乃至於不可破壞時,這就是回歸真實的時候。

【踢倒臉盆的禪師】

其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最重要就是破名言,離言說相。《楞嚴經》說,一個人把言說相破了,你分段生死沒問題了。這個名言是最可怕的。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宗的祖師,他要選一個上座,因為原來的上座往生了。古代的祖師他不見得直接開示,都是由上座來代祖師開示,祖師在重要場合才出現。所以上座往生以後,祖師必須在大眾裡找個上座。當然禪宗它是以心印心,如果沒有開悟,那你就一盲引眾盲,所以他就必須要測試哪些人是真實的安住,可以用真實的
心來引導眾生真實的心。

怎麼測試呢?這位祖師就把大家集合起來,放一個臉盆在中間。祖師說:這個不叫臉盆,你們道一句。有些人說它是個鍋子,有些人說它是個大碗,每個人都講個人的名言。突然有個禪師站起來,他跑到臉盆的地方,一腳把臉盆踹開,踢了以後向祖師頂禮坐下。後來他變成上座。他是在表法,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其實這是你自己的名言分別,這是戲論,哪來那麼多名言呢?身為臉盆,那樣就是那樣!

【禪宗恢復本來面目的方法】

所以禪宗它恢復本來面目,就是回歸生命最簡單的原始名,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樣子。凡夫多事,安立了很多名言,然後大家就開始打妄想,創造很多的妄念,結果創造很多的生死輪迴。

諸位!要記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觸時,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會發覺你的心馬上沉澱下來,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我們的妄想活動它必須有道路,什麼道路呢?就是言說,言語是道路。所以禪宗的高明,他為什麼打你?為什麼罵你?就是把你那個妄想的道路切斷,截斷妄流,讓你心中不再說話。心中不再說話時,你就發覺,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我們加了太多的調味料,把菜炒到已經失去原來的味道了;我們把一切法加了太多個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來的面目,也創造我們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復本來面目,從禪宗的角度很簡單,把你心中的話停掉,心中不要講話。你的六根接觸六塵就是保持原狀——那樣就是那樣,這個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業力的最簡單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別,讓生命回歸到原來的樣子,不要加太多的調味料在裡面,把生命簡單化,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把一切法回歸到畢
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這就是一心真如!

【一念心的兩種道路選擇】

這個地方講出了兩個概念:第一個,通往輪迴的道路;第二個,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實都是在你一念心中。

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講話,你已經通往生死的道路了;如果你慢慢慢慢地把名言給停下來,就趨向於涅槃的道路了,這是不二法門,其實就在你一念心。你要跟著名言走,那就是生死輪迴;你要能夠離言說相,那就是涅槃寂靜。

所以大乘思想,完全從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輪迴,安立涅槃,這就是大乘的中道實相,這是第一個概念。

內容來源 :   佛法修學概要第十九集  


淨空法師:調整意念,自己境界轉變,就不受共業之報

遍法界虛空界,真正起作用的就是心。古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現在我們懂了,大地是色法,心變現的。心是能現能生,境界是所現所生,所現所生全是心變現,所以全體是心。 色從心造,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心。現在外境是什麼樣子,就曉得現在心是什麼樣子,心的反映。極樂世界環境非常好,心好,這個世界很亂,災難很多,說明我們心不善。道理在此,於外面不相干。誰的心造?自己,這個要承認,是自己心造的。

修.藍博士(Ihaleakala Hew Len)來訪問時,我們談到這個共識,他完全承認。無論善境界,不善境界,於別人不相干,於外在不相干,全是自心變現。不善境界,只要回過頭來,自己意念調整了,外面境界自然會轉變。善心現前,自己境界轉了,但實際外境沒辦法轉,那是什麼?共業所感。 雖是共業,我轉過來,我就不受共業之報,這叫自度。幫助別人,還是別人自己轉,他不轉,我們幫助他是有限的。

修.藍就是明顯的例子,他幫助一個人從病態身體轉過來,要一個月時間。 每天清理自己,我看他的報告,半小時,一念專注,沒有妄想、雜念,完全在禪定境界裡。觀想病患跟自己一體,這些病況就是我的病。用半個小時清理,不善的念頭統統清理出去,連續三十天。我這裡病好了,沒有了,他的也好了。 世界上這麼多人,他一輩子也沒辦法幫助別人統統轉過來。他幫助夏威夷一個醫院,精神病院,三十多個病患,用了三年時間,統統有效,病患恢復健康。原來是嚴重精神病患,防不勝防,隨時會攻擊人,醫生護士都害怕。三年全部治好了(二位轉送其他地方),病院裡沒有病人了。 說明對自己最有效,幫助別人也有效,有這種定功,確實能幫助自己,就可以幫助別人。這是我們應該學的,他這個理論跟佛法所講(相似)。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都是講這個道理。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265集

 

為什麼遇到事情不是馬上念佛持咒?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往生不是靠善業力,而是靠臨終正念

身為一個菩薩,你沒有資格愛憎分明!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非常好的法門:責心懺!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

為什麼其餘五道眾生不適合修行?珍寶般的人身是修行的必須條件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你念佛時看到任何境界,趕快攝心!

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